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三國到底是弱雞互啄還是戰神紮堆?兩點理由足以證明!

2024-10-30圖片

近來,關於三國產生了這樣一種論調——三國沒有一位超一流名將,是弱雞互啄。

他們的依據主要有兩點:

第一,頭部人物太拉胯。

比如曹操,上限夠高,但下限太低,手握史上獨一無二統一的好條件,卻連赤壁之戰都打不贏,堪比苻堅的淝水。李世民評價他: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比如諸葛亮,內政一流,軍事上卻是三流,錯用馬謖,識人不明,謹慎過頭,不用子午谷奇謀。陳壽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再比如關羽,後世被吹成武聖,但實際上卻是一赳赳武夫,既無赤兔偃月,又無過五關斬六將,只有一個萬軍之中斬顏良,以及水淹七軍,但斬顏良只是個人武勇,與整體戰局關系不大。而水淹七軍是演義硬靠,本身就是連續大暴雨撿漏,與他本身的謀略並無大關系。可以說,關二爺在演義中被吹得有多風光,近代就被批得有多慘。

孫權、劉備更不用提,一個號十萬,一個字知兵,放其他亂世連割據一方都做不到。

再對比其他王朝,戰國有白起李牧,秦有王翦章邯,漢有韓信霍去病,十六國有慕容垂鄧羌,南北朝有劉裕拓跋燾,隋唐有二李一蘇再加個李光弼,南宋金有嶽飛孟拱阿骨打婁室,蒙元有鐵木真木華黎哲別,明有徐達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朱棣。

也就北宋和清能與三國互啄一番。

第二、關鍵戰役太玄幻。

三國三大決定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都是由一把大火決定勝負。

官渡之戰,袁軍十萬對曹操八千,卻被一招火燒烏巢,搞了個全線崩潰。

赤壁之戰,曹操竟然祭出昏招「連環船」,被周瑜十幾只帶滿火油的幹草船燒了個一幹二凈。

夷陵之戰,劉備置孫劉聯盟的大局於不顧,「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結果又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全軍覆滅,陣亡數萬,劉皇叔僅以身免,客死白帝城。

三把大火燒出了三大戰役,三大梟雄都毀在同一招式之下,不是對手太強,而是自身太愚。

應該說,這貌似有一定道理,只是主觀意味太濃。

編者以為,三國並不是弱雞互啄而是戰神紮堆,理由有二:

第一,三國武將的歷史地位。

演義不能說明問題,我們來看正史中的評價:

武廟十哲,諸葛亮作為三國唯一入選之人,占十分之一。

六十四將,春秋戰國8人,兩漢17人,三國7人(張遼、關羽、張飛、鄧艾、周瑜、陸遜、呂蒙),魏晉南北朝18人,隋唐14人,從時間跨度上來看,三國以不到3%的時間占了六十二將中的11%,不可謂少。

武廟的評選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仍不失作為評價一名武將榮譽與功績的至高標準。

再來看另一標準,專門評述古代名將的傳記——【十七史百將傳】:

百將之中,春秋戰國13人,兩漢28人,三國13人(張遼、張郃、徐晃、李典、鄧艾、司馬懿、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陸遜、呂蒙、陸抗),魏晉南北朝19人,隋唐25人,五代2人。三國仍然以不到3%的時間占了百大名將的13%,比武廟六十四將還略有增加。

除此之外,三國武將也是正史中列傳最多的,比如五子良將、曹魏八虎騎、江表十二虎臣,只是因為五虎將被吹得太過了,過猶不及,導致他們名聲反而不顯了。這就是世人的逆反心理吧。

第二,對外族戰績。

看一個時代是神仙打架還是弱雞互啄,比較客觀的標準就是對外族戰績。

三國是歷史上對外族戰績最強的時期之一,群雄主要精力在互懟的情況下,僅用余力就把四周各族吊起來當兒子打。

在西北,張奐、董卓等人不僅多次擊敗羌和鮮卑的進攻,還收編了不少外族為己所用,威震三國的西涼鐵騎就有很多善騎射的羌人和鮮卑人。

比如,公元166年,張奐在張掖大破十萬鮮卑聯軍,迫使二十萬南匈奴和烏桓人投降,鮮卑出塞遠走。

再比如,公元167年,東羌與先零羌劫掠三輔,董卓率兵出擊,斬其首領,俘羌人萬余。

在東北揚名立萬的則是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

比如,公元180年,公孫瓚以三千騎兵大破三萬烏桓軍,烏桓首領貪至王率千帳歸降。

再比如,188年,公孫瓚於遼東石門大敗叛王丘力居所率烏桓軍,左右翼騎兵因此戰得名「白馬義從」。

在西南,諸葛亮七擒孟獲,一舉平定西南蠻夷,把南中七郡納入版圖。後來劉禪出降,七郡也未敢叛蜀降魏,甚至司馬氏對南中的統治,還要借助原蜀漢永昌太守霍弋的協助。可見蜀漢對西南的威懾力。

在東南,孫吳更是大耍威風,勢力不僅進入台灣,向南更是到達了越南中部。

比如,210年,吳將步騭兵奪交州,襲殺蒼梧太守吳巨,交州土著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賓」劃入東吳版圖。

比如,216年,陸遜率軍討平山越,以當地健者組建山越軍。

再比如,230年,吳將衛溫、諸葛直率軍直入夷洲。這是史籍中大陸軍民至台灣的第一次明確記載。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滅烏桓,大破南匈奴,吊打鮮卑,胡、漢降者二十余萬。

此外,還有張遼、張既、馬超、夏侯淵、梁習等人,都是胡人十分害怕的中原名將,雖然不能說胡人見之望風歸降,但也是抱頭鼠竄。

三國都亂成啥樣了,也不見西方和北方外族打進來,這含金量還不足嗎?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三國時期的外族不強,那你看看幾十年後,那些當了多年孫子的外族禍患有多大就知道了,都是三國時期被打分裂後的小弟稱雄。

魏晉十六國第一個稱帝的外族、匈奴後裔劉淵為何舔著臉以漢為國號,以及所謂的「漢獨以強亡」,不能不說都與三國時中原群雄吊打外族有一定關系。

我的理解是,三國時期很多人同處高水平競技狀態,所以打不出其他時代那種虐菜的感覺,像田豫這種名聲不顯的,在其他朝代也是一個鎮關大將,未必就比韋孝寬這樣的名將差。

所以,三國不是弱雞互啄,而是戰神紮堆,大家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