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壓手杯、鬥笠杯、雞心杯,分享4點茶杯幹貨知識,買茶具少踩坑

2024-01-04圖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先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外面喝茶,見到鄰座的客人坐下後,從包裏取出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厚實棉布袋妥帖地裝著。

負責泡茶的店員,熟稔地拿著這個杯子,簡單清洗,熱水溫杯。

然後,往裏倒入一杯巖茶。

看到這一幕,一旁有人低聲感慨。

「這年頭,竟然還有人願意隨身帶著杯子,多麻煩啊。」

那位客人倒也沒有感到冒犯,反而耐心解釋。

「我喜歡用自己的杯子,放在身邊帶了很久的茶杯,有種經過歲月磨合的默契感,用它來喝茶,品茶狀態會更好。」

喝茶選茶杯,有人是坐擁三千,拉開櫃子,整個置物櫃內擺滿了形形色色杯杯盞盞,哪怕換著用,能用上一個月不重樣。

而有的人很專情,買到精品高工的主人杯後,便獨寵一杯,平日喝茶時,放在手邊細細把玩。

合眼緣的好茶器買回家後,第一天看,愛不釋手。

過了第一千天再去看,照樣相看兩不厭。

經典審美,能跨越漫漫歲月長河,永不過時。

【2】

一、「茶杯的命名規律是什麽?」

初入茶器圈子,看什麽都是新鮮的。

單是普通的茶杯,就能細分出無數種類。

壓手杯、鬥笠杯、雞心杯、鈴鐺杯、圓融杯、雞缸杯、馬蹄杯、玲瓏杯、四方杯、竹節杯、蓮瓣杯、玉蘭杯、高足杯、臥足杯、折腰杯……

各式各樣,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在直播間,就有遇到這樣的提問。

「壓手杯和普通圓口茶杯有什麽差別?茶杯到底是什麽命名的?」

壓手杯是經典茶杯器型,圈內最出名的莫過於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

和普通茶杯比,壓手杯的手感更獨特,單手拿起時,握感更獨到。

據傳,永和皇帝朱棣之所以偏好壓手杯。

正是因為在一手拿起,舉杯飲入時,有著「大權在握」的感覺。

形形色色、造型各異的茶杯之間,它們存在一套萬能命名規律。

方法倒不難,一般從上往下看,分為三處:口沿、腹部、足部。

杯子的口沿,有撇口、葵花口、敞口、束口、直口、斂口等。

茶杯的腹部,有折腹、直腹、斜直腹、弧腹、鼓腹、曲腹、扁腹等。

茶杯的底足,圈足、雙圈足、高足、小高足、臥足、玉璧足、餅形足、蹄足等。

依次排開,當你看到一個茶杯,口沿往外撇,中間是直直往上,底下明顯比常見茶杯底足略高一截時。

便可按照常規命名方式,稱其為:撇口直腹小高足杯。

【3】

二、「手工拉坯的茶杯,有何特殊?」

聽過這樣一句話。

「現代工業解放了人的雙手,手工,則是讓人用雙手去解放自己的心。」

工業流水線生產,固然有其高效率、經濟普惠優勢。

而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手工制品更為難得。

在手工的世界裏,一切標準都是重塑的過程,可任由天馬行空的創作力,發揮想象。

之前在景德鎮,看到過一個別致的柴燒主人杯。

第一眼看,杯身接近常規雞心杯,中規中矩。

但拉坯師傅在最初塑形時,往這個常規雞心杯的底下,加了高足。

單手拿起,持杯手勢更顯優雅。

杯子表面,由於利坯規整,線條格外流暢協調。

而這一切,是工業瓷所不具備的。

手工拉坯的茶杯,背後能體現更多手工藝的創新與創意,以及不斷打磨調整,精益求精的「手作溫度」。

在實用層面,手工拉坯與機器註漿倒模制出來的杯子,也有明顯差異。

手工拉出來的坯,重心在下,從底足到口沿,泥胎呈現自然地從厚到薄。

胎壁更薄,整體更輕盈輕巧。

開啟手電筒,打一束光從下往上照過去,能明顯看出厚薄自然過渡。

拉坯技術熟練的師傅,敢於挑戰極致。

哪怕拉坯薄的杯子,杯口容易變形,成瓷率下降。

但凡事有舍有得,這樣做出來的杯型,更顯口沿俏薄,薄胎圓口。

喝茶期間,舉杯湊近唇邊,湯水入口感覺更順暢。

而註漿坯,則是厚薄一致,分不出層次,容易顯得笨重。

兩者的制作成本,藝術價值,並不在同一起跑線。

【4】

三、「冬天為什麽推薦用杯身細長的茶杯喝茶?」

冬月將近,臘月將啟。

再過不久,就到小寒節氣。

隨著新一輪冷空氣南下,氣溫會再次「大跳水」。

當空氣中的寒意,一天天變得深重,會讓人格外渴望一杯熱茶的暖。

每次從寒風中走進屋內,裊裊熱氣,伴著絲絲茶香,氤氳其間。

那一剎,只覺得歲月靜好,幸福安穩。

冬天氣溫低,喝茶選器時,另有細節要求。

建議「窄口瘦身」款式的杯子飲茶。

當滾燙熱茶倒進杯中,由於杯口窄,杯身狹長,更好保留溫度。

將一杯茶擺在桌面,不至於短短數分鐘內,就徹底晾涼。

窄口狹長的杯型,除了有利熱茶保溫,還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

即,留香聚香。

喝好茶,講究香氣落水,湯中帶香。

絲絲繞繞的香氣,隨風潛入夜,混在茶湯當中。

啜一口,盡是香柔。

然而,茶香具有易揮發內容。

隨著熱茶不斷散熱,伴隨縷縷熱霧上揚,留在湯中的茶香數量會減少。

此時窄口杯型的優勢,再次得到發揮。

既保溫,又聚香,不會讓茶香快速飄散。

喝茶賞味期間,更能帶來身心愉悅享受。

【5】

四、「為什麽國內的茶杯多數不設把手?」

國內傳統的茶杯器型設計,杯身是不加把手的。

之前有茶友去了國外後,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他發現,外國人喝咖啡也好,喝茶也罷,一概都偏愛帶把手的杯子。

反觀國內,他是閩南人,家裏喝功夫茶的氛圍濃郁,但從小到大他就沒見過用帶把手的杯子喝茶!

其實背後能反映不少東西方文化差別。

按國內的正式泡茶待客禮節,茶杯與杯墊,搭配使用。

倒茶斟茶遞給客人時,要拿著杯墊,雙手遞上。

比起直接單手拿著把手往前湊,更顯誠懇。

從設計制作角度看。

沒把手的茶杯,入窯燒制時,更節省窯內空間。

同時,將各式茶杯買回家後,沒把手的杯子也方便成摞堆起來,運輸與堆放都更省成本。

此外,還要結合國內的喝茶主流。

精致範兒的喝茶,講究小口細品,而不是大口牛飲。

所以,出現在茶桌上的小茶杯,容量多數不會太大, 基本在100毫升以內。

小小的杯子,沒有加上把手的必要。

加上把手後,反而顯得線條不利落流暢。

像加入郎紅、青花、釉裏紅、粉彩、鬥彩等各式釉色裝飾的茶杯,加上把手後反而遮擋杯身的完整釉色、圖案的欣賞把玩。

最後,國內喝茶,熱飲為主。

滾燙熱茶倒進杯中後,伸手握向茶杯能大致判斷杯中溫度。

換成帶把手的杯子,由於沒有提前「探溫」。

貿然將滾燙熱茶飲入,容易燙傷口腔。

【6】

杯盞之物, 是日常生活的點綴。

能給平凡生活,增添意味。

杯子的別稱有很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杯」是它。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觴」也是它。

聞道雲安麹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

「盞」同樣還是它。

除了這些,金樽銀盞,瑤觥玉盅……

杯子歷史別稱,難以盡數。

好茶配好器,好器襯好茶。

選一個精致細膩的杯子喝茶,新茶器,新心情。

心情愉悅起來後,品茶狀態更能漸入佳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註【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