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非是西湖依舊瘦 古來佳景總含情――揚州瘦西湖(三)

2024-01-04圖片

從二十四橋景區東行,就到了的「五亭橋」景區。

此處岸邊深蔭遮天蔽日,湖面開闊,經舟過處處如浮水祥雲而去,景象優美異常,令人心述神往。

前去五亭橋途中,湖邊的樓台、畫舫等景色不時映入眼簾,可謂移步換景。
五亭橋
瘦西湖上的橋特別多,且各有姿態。從二十四橋開始,「兩堤花柳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美景就開始了。而五亭橋一向被認為是瘦西湖是美麗的景觀,橋上的的五座風亭極具南方特色,滿月之夜,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
如果說瘦西湖像一個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麽五亭橋就像一朵五朵蓮花組成的腰帶緊束著瘦美人的腰肢,更顯出她無比迷人的風姿。配上附近纖細的白塔,一橫一豎、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漣漪,別具特色。
清人黃惺庵贊道:「 揚州 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 中國 最早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性的橋是 揚州 五亭橋」。
五亭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禦史高恒及 揚州 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橋。
清 鹹豐 五年(1856年),五亭橋毀於兵火。
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邑人籌資重建五亭橋。
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五亭橋落成。
1953年至1954年, 揚州 城建科組織對五亭橋主要柱子陷爛,構件下沈進行修繕。
1984年,五亭橋修復橋基。1989年, 揚州 市政府對五亭橋二十八根柱子朽爛現象嚴重的撥專款進行維修。
1990年,重修五亭橋橋亭,橋為青條石砌築,正橋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兩引橋下各為半拱,橋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側共十五個橋洞。

五亭橋為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由於瘦西湖無北京北海開闊的水面,無法把北海五龍亭照搬過來。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分之為五亭,中間一亭最高,為重檐四角攢尖頂式,南北各有二亭互相對稱,為單檐攢尖式,拱出主亭。亭與亭之間由短廊相聯,形成一個完整的屋面。將亭、橋完美結合,形成亭橋,群聚於一橋。
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共十五個不同的卷洞聯系,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
乾隆南巡時,曾感嘆五亭橋像 北海 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 北京 北海 之景的形態而建造。

夜色中五亭橋(網上圖片)

五亭橋,又名蓮花橋,位於瘦西湖水道之上,是 揚州 市的地標建築之一,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又稱蓮花橋。是仿 北京 北海 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其剛柔相濟,秀美兼備的建築風格在國內園林史和橋梁建築史中,五亭橋都有著它的特殊地位地。

橋上懸掛的「蓮花橋」橫匾隸書為鄭板橋手跡,亭柱上楹聯:「堤畔鶯花橋畔月,竹邊歌吹柳邊舟」。

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為青條石砌築,正橋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兩引橋下各為半拱,橋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側共十五個橋洞;橋的造型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五亭橋五亭臨水而建,重檐下方上圓,西為湧瑞、浮翠,湧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

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亭與橋結合,形成亭橋,分為五亭,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身建成拱卷形,中心橋孔最大,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
五亭橋南北總長57.99公尺,橋身南北長22.75公尺橋身東西長18.77公尺;南引橋長19.09公尺,上寬6.16公尺,下寬7.06公尺;北引橋長16.15公尺,上下寬6.16公尺;中亭橋身高5.445公尺,高10.82公尺,橋身加中亭高16.245公尺;角亭橋身高5.035公尺,角亭高8.943公尺,橋身加中亭高14.248公尺;廊橋身高5.305公尺,廊高5.195公尺,橋身加廊高10.50公尺;橋身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跨度為7.13公尺。

黃瓦紅柱、欄桿如玉、亭橋結合,造型獨特,堪稱典範

乘船從五亭橋下穿過,可以數出橋下十五個橋洞。這十五個橋洞,洞洞相聯,洞洞相通。月圓之夜 此處將出現幹五個橋洞幹五個圓月的絕妙奇境。【 揚州 畫舫錄】中有這樣記載:「每當清風月端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

亭內彩繪富麗堂皇的藻井,中間的「鶴舞九天」圖案有祥和、福瑞的喻意

每個角上,都懸掛著風玲,微風吹過,玲聲陣陣,宛如仙樂

亭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綠色檐漆,朱紅廊柱,配以白色欄桿,典雅瑰麗

站在橋上極目遠眺,畫舫穿梭,風光如畫,南有直插雲霄的白塔,東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 小金 山釣 魚台 ,北有郁郁蔥蔥的萬花園。
鳧莊
站在五亭橋東望,在白塔之下,透過一座曲折小橋與陸地相連的湖心中一座美麗小島就是鳧莊。
鳧莊始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原為鄉紳陳臣朔的別墅。因莊園建築在湖中汀嶼之上,似野鴨浮水,故以屈原【楚辭•蔔居】之句:「寧昂昂若千裏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命名「鳧莊」。

鳧莊上的林香榭,是取唐詩「春氣滿林香,春遊不可忘」之間,臨水而建。堪稱瘦西湖中的 蓬萊 仙境。

環顧四周,向東是約 魚台 ,向西是五亭橋,向北是瘦西湖的北岸連綿的風景,向南是睛雲白塔。湖中畫舫穿梭,野鴨遊弋,美景盡收眼底。

莊園棲水而築,圍堤成汀。遠觀鳧莊,如野鴨一般,似浮若泅。莊內亭、榭、廊、閣小巧別致,山池木石綴置得宜。莊東有水榭涵碧廳,為1961年夏翻建, 東北 兩面建臨水平台,四面為半墻槅扇窗。莊北堆土疊石為山,有石階東西相通,山上植樹栽竹,1951年築草亭一座,1980年改建成六角瓦亭,裝槅扇門窗。莊西為枕漣亭和綠波館,由臨水曲廊相連。曲廊名為春水廊,依岸就勢,高度錯落,廊邊設美人靠。枕漣亭位於春水廊 西北 轉折處,面西內懸晚清書法家吳熙載題「枕漣」匾。綠波館為水閣三楹,坐西朝東。館內懸「綠波」匾,外掛楹聯「蓮出綠波涵月影,塔秀雲天駐蘭橈」。莊南建有軒廳芙蓉沜,內懸金農漆書「芙蓉沜」匾。軒廳三楹,坐南面北,四面為半墻槅扇窗,兩山開門,西連水閣,東南為三折曲橋與湖岸相連。莊內多植紫薇、掛花、芭蕉、翠竹等,環汀植桃柳梅竹,間隔疊石假山。
在清朝,鳧莊所在的湖邊灘地屬於東園。東園也稱賀園,由鹽商賀君召所建,舊址在今蓮花橋東南,蓮性寺東側,故稱東園。至乾隆十一年(1746)東園規模已相當宏大,有醉煙亭、凝翠軒、 梓潼 殿、偶寄山房、品外第一泉、嘉蓮亭等十二景。據【 揚州 畫舫錄】記載,雍正年間, 山西 臨汾 人賀君召在今蓮花橋一帶建造東園,還在湖邊灘地上建造了一座嘉蓮亭。東園的池塘中曾遍植白蓮,某日有一朵紅白同耀,賀君召以此為祥瑞之兆,於是大宴賓客,詩人騷客紛紛吟詠。賀君召將其組譯成冊,題名為【 揚州 東園題詠】,並邀請袁耀為其繪制了【東園十二景圖】。後來,東園毀於 鹹豐 年間的太平天國戰爭中。

在鳧莊西南邊廊的轉角處,有一特置的品相出眾的石峰,該石峰僅一人高,並非大體量的假山群,加之旁植芭蕉,如園內一道屏風,極具個性,即達到了「瘦、皺、漏、透」的要求,又十分精致秀氣,給人畫龍點睛之感。同時,其還可作為地標引導遊人向前觀賞。一舉多得。在建築群旁布置這樣一處山石,完美展現了揚州園林集南秀北雄於一身的風格特點。

看到這個畫面不由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炎共長天一色」

鳧莊構景最大特點是盡量取小,細巧玲瓏。東為水榭長廊,西設水閣數間,南 建水 樓三楹,整個小鳥環植梅、桃、筱竹。
鳧莊似浮若泅,莊上亭、榭、廊、閣小巧別致,山池木石綴置得宜,正如【 望江 南百調】所歌:「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雜錯水波環,此地即仙寰」。更叠人高之湖石,立意頗深。
鳧莊中除了上述較為醒目的山石外,散置的山石也是遍布錢園,花境中、建築旁、駁岸線等隨處可見。有橫有豎,有大有小,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看似隨意布置,卻又不失章法,即沒有喧賓奪主,又很好地直到了點綴作用,增加了園林景觀的豐富度與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