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食品中的「活化石」——陜西石子饃,一口酥香滿人間

2024-01-19圖片

陜西關中地區有一種制作奇特,風味別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饃,也叫幹饃。石子饃是陜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

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111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稱之為「天然餅」,中國烹飪發展經歷的五大家段中石烹飪階段最為重要,是先民由生食轉為熟食的標誌。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中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饃使用精粉加鮮蛋、芝麻、精煉植物油、精鹽、椒葉、蔗糖等各類調料揉成面,用燒熱了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成。石子為深埋河床之底的天然鵝卵石,並經精選加工處理,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易於消化,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贊賞。

111

石子饃其歷史源遠流長,各地都有,晉陜及中原地區非常流行,石子饃主要原料是面粉、調味料和動植物油,石子饃的餅胚放在一鍋又黑又圓的石子上面,烤出來的面餅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突,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石烙工藝講究傳熱均勻,火力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則無焦香味,更無酥脆的質感,太大則外焦而內不熟,對成品外型也會有很大影響。由於石頭本身是熱的良導體,傳熱均勻迅速,使烹調時間得以有效地縮短。在生產資料極端匱乏的古代,采用石烹技法是個聰明又健康的方法。

111

陜西石子饃的做法步驟:

1.用上等白面粉,和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制成饃坯。

2.選取小而光滑的小鵝卵青石子,用水洗凈晾幹,再用植物油塗過。

3.石頭放人深邊平底鍋內,置火上加熱,用手勺不斷翻攪,使石子受熱均勻至燙手

4.再將石子放在饃坯上然後壓平,用中火加熱,使之下烙上燙而成。

5.完成:烙好的石饃幹脆清香,營養豐富,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111

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泡麵同領風騷。石子饃久貯不壞,物美價廉,在關中農村,很多地方的習俗是走親訪友時的佳禮,坐月子的媳婦都喜歡吃這個。一些老人,平時還是在家裏放上一袋子,這東西養胃。鹹陽地區的水盆羊肉,與渭南地區的吃法有些不同,配食的面餅不是月牙餅,雖說月牙餅更適合夾食羊肉,但是石子饃另有一番風味。三原的石子饃烙的很厚,像鍋盔。在三原,石子打饃規格多樣,品種繁多。可以薄制如銅錢,動口則消,入口即化,醇正酥香,口味悠長。

111

另外就是吃水盆的饃餅,厚至兩厘米,此饃外焦內軟,酥綿有筋,香甜適口,這種筋道的饃,無論泡在湯裏還是夾食,都非常適用,絕不是酥脆的石子饃可以替代的。

制作石子饃的石子,直徑0.8至2厘米為佳,制作時,在平鍋裏加熱,石子熱後,舀出五分之二,將鍋內的石子鋪平,再將餅胚放到上面,然後將舀出的石子蓋在上面均勻加熱,兩三分鐘,饃色酥黃,就可以起鍋了。烤饃石子沒有地方可以買到,都是自己一顆顆在河道裏撿的,有的家庭,那一袋子石子,就是傳家寶,也是家產呢。

111

現在出門,能吃到現打的燒餅已經不多了,但是加工好的石子饃卻經常能買到,買上一袋子酥香的石子饃,不論是淡嘴吃,還是抹點腐乳辣醬之類的,都非常搭調。加了餡料的石子饃,如酥飴的糕點,而我曾經用原味的石子饃配食豬頭肉,簡直是人間至味。

雖然現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賣石子饃的鄉下人,一塊錢可以買好幾張,又便宜又實惠,帶回家去還能吃個新鮮。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