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閩南說唱藝術: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答嘴鼓

2024-01-19圖片

答嘴鼓是閩南地區曲藝種類之一,是以閩南語表演的敘事性、喜劇性說唱藝術。它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地區和台灣省及東南亞閩南籍華裔聚居地。

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廈門市申報的「答嘴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答嘴鼓也叫「觸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觸嘴」是鬥口、舌戰的意思,「古」就是講古、講故事的意思。答嘴鼓也可解釋為專靠嘴巴對答,以語言風趣取勝。

在表演形式上,相聲有單口的,也有雙人的,而答嘴鼓則以兩人為主。因它的對白是嚴格押韻的,語言節奏很強,又有些像北方的「數來寶」,只是不用擊節樂器。

答嘴鼓長於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和俚俗語,註重情節的展示與人物的刻畫,講究使用「包袱兒」與「韋登笑科」(爆笑料)以獲取喜劇性效果,很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表演者一般為相對,偶爾有一人來說答嘴鼓,也是模擬二人對話。「答」,爭鬥之意,「答」得「熱」起來,就要求有明快的節奏,因此經常用長短句,「答"起來有跳躍感。押韻是一韻到底,需要轉韻也是一件事說完後才換韻。這樣「答」起來,鏗鏘和鳴,抑揚頓挫,富有幽默感和音樂感,很能刺激人們的耳目,達到捧腹大笑的效果。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沒有文字記載,但在古老的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中都運用了答嘴鼓。舊時和尚、道士做法事,也穿插使用這種形式,可見它在民間已流傳很久。

答嘴鼓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是起源於「煉仙敲嘴鼓」,即閩南地區農民利用閑暇時光,三五農民到田頭地尾、屋前厝後,飲酒喝茶,談論民間趣事,鬥嘴談樂,以達到娛樂身心的效果,因而慢慢地演變成答嘴鼓。

二是起源於梨園戲、高甲戲中的醜角表演,以插科打諢、語言調笑為主,以曲折的故事情節來扣人心弦,以便充分調動觀眾情緒。

三是起源於閩南「市聲」,即販夫吆喝、乞丐行乞、道士做法時所念的順口溜,多為即興創作,聲調頓挫,音韻和諧,為招惹客源和引人註意之用,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句式整體、句尾押韻的「念四句」。

唐山過台灣時,「念四句」也被閩南人帶入台灣,被稱為「四句聯仔」,並逐漸發展成「觸嘴古」、「拍嘴古」。

隨著現代化行程的不斷推進,能完整聽講閩南話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和外來人越來越少。答嘴鼓的活動空間日益狹窄,創作表演人員和受眾群體年齡普遍老化。隨著老一輩藝人的相繼去世,答嘴鼓的藝術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一曲藝形式面臨斷代失傳的嚴重危機。

搶救和保護答嘴鼓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