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與東北軍個人裝備對比,兩者不相上下

2024-09-26軍事

1931年的9月18號,也就是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變」,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對我東北軍的北大營發動攻擊,並以武力占領沈陽,雖然當時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很好,但東北軍的也不差,只是少帥的「不抵抗政策」耽誤了東北軍。

這期文章就來簡單對比一下,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與東北軍的個人裝備。

手雷

九一式手雷

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使用的是九一式手雷,此型號在1931年裝備,作為大正十年式手雷的改進型,相比之前的稍重一些,其手雷全長125公釐,直徑49.5公釐,重量大約520克,內建60克的TNT炸藥,爆炸殺傷半徑7~10公尺,爆炸延時大約7~8秒。

而且九一式手雷還可以配合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和之後的八九式擲彈筒使用,可作為擲彈筒的備用榴彈,不過作為榴彈時穩定性並不高。

仿造的木柄手雷

同時期東北軍士兵用的是木柄手榴彈,但具體參數不詳,主要是參照德國M24木柄手榴彈設計的,內部也是裝有幾十克的TNT炸藥,爆炸延時大約在4~5秒左右,比日本手雷爆炸時間更快。

而且木柄手雷頭重腳輕,只要是受過訓練的士兵,都能投擲的很遠,當然爆炸威力和殺傷距離也不比日本手雷差,還有就是木柄手雷很穩定,造價也很低,可便於大量裝備部隊。

步槍

三八大蓋

當時關東軍士兵普遍使用的都是有阪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因為北方環境的緣故,在槍機上面加裝了一個防塵蓋,因此就有了這個綽號,該槍發射6.5x50公釐有阪步槍彈,彈倉容量5發,有效射程460公尺,而且這種子彈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同時後座力小,精度高。

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

還有就是三八式的尺寸很長,不上刺刀是1280公釐,加裝500公釐長的三十年式刺刀後,全長會變為1780公釐,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樣的尺寸正好適合身高不足一米七的「小日本」拼刺刀。

遼十三步槍

東北軍士兵的步槍種類則很多,要說最具代表性的自制步槍,那就是遼十三式步槍,也叫「韓麟春」步槍,因為該槍就是韓麟春在1924年設計定型的,此時也是民國十三年,由東三省兵工廠生產,因此也叫遼十三年式。

遼十三的槍機系統

遼十三式也是根據德國毛瑟步槍設計的,並采用了毛瑟式槍機,還發射7.92x57公釐毛瑟步槍彈,在威力、射程和精度上,要比日本的三八大蓋更勝一籌。

手槍

明治二六式轉輪手槍

事變中日本關東軍使用最多的是明治二六式轉輪手槍,雖然1931年南部十四手槍已經問世,但此時還沒有在日本軍隊中大量普及,所以多數初級軍官用的依舊是老款的二六式轉輪手槍。

手持二六式的日軍

明治二六式,發射9x22公釐子彈,彈巢容量為5發,但這是個老物件,日本軍隊早在1893年就開始使用,到了1931年早已過時,而且初速每秒只有150公尺,別說三十年代了,就二十世紀初期的手槍它都比不了,不過當時的關東軍中,也出現過少量的毛瑟手槍和較新的南部系列手槍,不是所有軍官都在用這「老古董」。

鏡面匣子

而東北軍指揮官用的手槍則要好不少,是由東三省兵工廠和大沽兵工廠生產的仿制型毛瑟手槍,也就是義大利海軍的毛瑟M1899手槍的仿制型,因為槍的外表很光滑,沒有減重槽和凹凸的設計,因此就被東北軍稱為「大沽造鏡面匣子」,該槍發射的是7.63x25公釐毛瑟手槍彈,固定彈倉容量為10發,有效射程50公尺。

與槍套合體的效果

同時「鏡面匣子」還配備了軟硬兩種槍套,其中硬槍套是木頭制成的,前端還有介面,能與槍的握把進行連線,改為槍托使用,這樣以便精確射擊,雖然這是山寨的,但效能還不錯,至少比日本的南部十四式和二六式轉輪要好不少。

輕機槍

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用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因為彈鬥位置的緣故,使得槍托向右側傾斜,因此在中國就被稱為「歪把子」機槍,日本的大正十一式也很另類,采用彈鬥供彈,彈容量為30發,使用三八步槍的6.5x50公釐步槍彈,每分鐘理論射速500發左右。

操作十一機槍的日軍

但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結構較為復雜,故障率較高,只有精心保養才能降低發生故障的機率,相比中國常用的ZB26機槍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東北軍使用的則是國內最常見的ZB26輕機槍,因為是捷克在1926年定型的,因此在中國也被稱為「捷克式」或者「捷克造」輕機槍。

該槍發射的是7.92x57公釐毛瑟步槍彈,可選用30發弧形或者20發梯形彈匣供彈,尤其是20發彈匣當時在中國最常見,該槍每分鐘理論射速500發,有效射程大約1000公尺,無論是可靠性還是綜合效能,都要比日軍的歪把子強不少。

彈藥攜行具

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用的是三十年式彈藥攜行具,因為是由三個牛皮盒子組成的,因此也叫「彈藥皮盒」,通常一個士兵會攜帶三個,腹部放置兩個小的,腰後部放置一個大的。

兩個前置彈藥盒

其中前置兩個彈藥盒分別是30發子彈,主要供自己使用,後置彈藥盒則是60發子彈,一般會在緊急情況下供戰友使用,當然也有其他用途。

東北軍的彈藥攜行具則要簡陋很多,是一條用布料制成的子彈袋,裏面有用線隔開的小口袋,一條彈藥袋容量大約在60~80發左右,而且不防水、不耐磨,這點不如日軍的子彈皮盒。

水壺

昭和五式水壺

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裝備的是昭和五式野戰水壺,此型號在1930年開始使用,在當時算最新型的軍用水壺,昭和五式整體偏向橢圓形,同時又有些發扁,水壺整體為鋁制材料,內部容量大約1~1.2升,為了簡化做工,瓶口處直接使用木塞,而不是旋轉瓶蓋,這樣一來也方便使用,後期的九四式水壺也是沿用了這樣的設計。

仿德式水壺

東北軍的野戰水壺其實並不統一,早期裝備的是仿日式水壺,例如明治系列,後來易幟開始更換和中央軍一樣的仿德式野戰水壺,但並沒有徹底換裝完全,仍有部份士兵在使用早期老款的仿日式水壺,但要說在當時最常見的,應該就是仿德式野戰水壺,這個款式的原型應該是德國一戰時期的某款水壺,也使用鋁制材料制成的,容量為0.75升,水壺外面還帶有帆布罩,防止在行軍時出現碰撞異響。

以上就是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和東北軍的個人裝備對比,以我個人觀點來看,兩者在這方面不相上下,只可惜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耽誤了東北軍,同時這也就此讓東北人背上了不抵抗、投敵者之類的罵名。

歷史上的東北抗日義勇軍

到了現在仍有某些說話帶節奏的網民對東北人有偏見,希望那部份人理性點,張學良不抵抗不代表東北人不抵抗,多了解了解抗日義勇軍和馬占山,侵華戰爭是在東北爆發的,但抗日戰爭也是在東北打響的,別成天一桿子全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