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蘇聯為什麽要大力支援中國抗戰

2024-08-31軍事

每段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註歷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註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別開生面的歷史軍事故事。

蘇聯航空誌願隊部份成員

雪中送炭的蘇聯

一討論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援助,天朝網路上基本就剩下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派堅稱美國對於中國的援助數量極少(相對於援英和援蘇物資數量而言),對於中國抗戰幾乎毫無幫助,關鍵是動機不純,因為「如果沒有美國的資助,日本是無法全面侵華的」;另外一派則是截然相反,聲稱如果不是美國不計代價地提供物資支援,蔣介石政府早就主動投降,結束戰爭了,中國能夠取得抗戰勝利,美國的援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雲雲。

乍一看,兩派觀點似乎有有那麽一定道理,看起來也勉強可以自圓其說,但是不客氣地說,兩者都有失偏頗,既不全面,也談不上客觀。而且最讓人無語的是,這兩種觀點的出發點全部都沒有考慮到當時的世界形勢和政治局面,只是單純地以善惡、是非、黑白這樣純良的概念來認知國與國、政府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和決策,也難怪得出的結論似是而非,漏洞百出了。

在80多年前的這個時間節點上,改朝換代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被只不過經歷了一次明治維新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在中國最為困難的時候,不是美國而是蘇聯政府提供了寶貴的援助:

蘇聯在1937、1938、1939年一共提供了2.5億美元(年利率3%)的貸款,1000架飛機、約2000名飛行員和500名軍事顧問;西方在同時期提供的貸款為2.635億美元。

1941年,美國沒有加入戰爭前,向中國政府提供的貸款是2600萬美元;1942-1945年間,美國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根據租借法案提供了13億美元。這筆錢抗戰結束後還沒有用完,所以1946年美國政府還是繼續給國民黨政府提供了2.1億美元。說起來鬼子都投降了,這筆費用蔣介石也沒有拿來重建國家,用到什麽地方去了,大家應該心裏都有數。。。

要不說自古都是讀聖賢書長大的天朝人民的思想素質就是高,待人接物講究一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對於西方國家掛在嘴上的「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這種「反動錯誤」觀點,自然是要大力批判和劃清界限的。

但可惜的是,光咱們自己一家這麽做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離開了中國地界,其他國家就沒有一個不這麽幹的。具體到抗戰時期的國外援助方面,所有給咱們提供援助的國家裏面,同樣沒有一個是純粹出於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平精神和反法西斯精神來提供無償援助的,包括蘇聯。

唯一一個對華政策數十年如一日,沒有半分動搖的,就是東邊的小日本——侵吞中華大地的野心只有更猖獗,沒有半分收斂。

我們感激蘇聯的雪中送炭,但同時理清楚其中關系,這兩者並不沖突。想要完全搞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就不能將註意力局限在某個特定的事件和行為上。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的,就是為什麽蘇聯要直在1937年才開始援助中國,而援助行為到1939年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卻又戛然而止呢?

這,就得從1931年說起來了。

蘇日關系很好,日蘇關系很糟糕

1931年9月18日晚,一夥日本關東軍的參謀軍官在沈陽附近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上,策劃了一起爆炸案,蓄謀已久的關東軍隨後把這起陰謀挑釁事件當成借口,發動了對東三省的入侵。幾個月內,日本軍隊就占領了整個東三省,並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日本占領東三省徹底改變了日本和蘇聯的關系——兩國突然之間就出現了長達5000公裏的邊境線。而此時的蘇聯,不僅是遠東方面的軍事實力薄弱,而是整體軍事實力都還在恢復時期——史達林面對日本的侵略行徑,不但沒有進行軍事幹預,反而采取了綏靖的中立政策。

此時的蘇聯不僅刻意禁止在邊界地帶展示武力,還拒絕參加國聯派出的李頓調查團對中日沖突的調查,同時拒絕調查團成員穿過蘇聯領土前往中國東北——蘇聯對日本的綏靖政策其實走得比我們想象中的更遠——日本強行要求並得到了使用蘇聯擁有的中東鐵路運送軍隊的權力(註1),但莫斯科卻禁止中國軍隊使用這條鐵路線,原因卻是擔心日本指控蘇聯違反中立條約。

到了1932年年中,日本已經完全擊敗了東三省的所有有組織的軍事抵抗,而此時的日本陸軍仍有余力繼續進行軍事行動,也就是從這時起,許多日本人開始叫囂,要趁著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實力薄弱的大好時機,徹底解決蘇聯威脅。

向諾門罕戰場移動的日本軍隊

倍感威脅的蘇聯政府從1932年開始不斷向遠東增派軍隊,但是因為遠東地區幅員廣闊,而且交通不便,實際上從整體戰略優勢來講,日本直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在東北的邊境線上,日本還是是占有一定的優勢的。

的確,蘇聯當時在遠東地區的總兵力超過了日本,但是這些兵力是散布在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而且因為遠離位於歐洲的工業和人口中心,部署在遠東的部隊在很大程度上被要求自給自足。

一旦爆發全面戰爭,日軍可以很快地從本土和北韓調來足夠的援兵,同時還可以輕易切斷靠近東三省邊境線的鐵路線——這也是蘇聯最為擔心的。

但是隨著蘇聯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蘇聯政府對日本的態度從一味姑息轉變成了非常謹慎的強硬,具體來講就是不開槍時適當強硬,鬼子真動手了就往回縮,比如1937年6月底發生的黑龍江事件,雙方為江中心的一個有爭議的邊境島嶼爭持不下,結果當蘇聯紅軍派兵登島後,日軍開炮擊沈、擊傷了蘇軍三艘炮艇,打死37人——蘇聯一聲不吭地撤退了。

全程參與了此次事件的一名叫辻政信的日軍少佐參謀,也由此汲取了「好鬥」的精神力量,並將在未來的歲月裏將其散播給更多日軍同僚。

看到這裏,估計好多人都無法相信,這還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戰鬥民族」嗎?別說現在,就是當時的世界各國都無法理解,凱瑞姆林宮居然會容忍如此明目張膽且肆無忌憚的正面挑釁,這實在是太不尋常了。

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史達林在兩年前掀起的「大肅反」風暴,已經在這時候波及到蘇聯紅軍內部了,在隨後對軍隊的大清洗中,遠東部隊的指揮隊伍中,有近1/4—1/3的軍官人員被處決、監禁或者開除出軍隊。

蘇聯紅軍在1937-1939年這段時期裏,遭受了來自內部的致命打擊,這也是讓日軍後來敢於在諾門罕和蘇聯開戰的根源之一。

但是隨著日本全面入侵中國,蘇日之間的軍事平衡就發生了急劇變化,這個事實,蘇聯領導人看得很清楚,但是日本軍隊,尤其是關東軍的很多將領,卻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承認這點。

從反殖民戰爭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上世紀30年代,國際局勢變得越來越險惡,而蘇聯的最重要的外交目標從未變過,就是要防止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結成強大的聯盟,將矛頭對準蘇聯。

在整個30年代裏,史達林一直在避免和任何強大的國家發生戰爭,特別是有可能在蘇聯本土上發生的戰爭。1932-1933年,日本完成了對中國東三省的「占領」,而納粹黨則真正開始掌控德國,蘇聯的東部和西邊邊境,都出現了有威脅力的敵人。

蘇聯政府會如何來應對呢?史達林的做法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估計換後來的任何一名蘇聯領導人,都無法做得像他這麽完美:

蘇聯先後和蔣介石政府、法國、波蘭、芬蘭和華盛頓建立了外交關系,盡管從1927年的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一直被共產國際斥為「最大的敵人」。

1933年,蘇聯加入了它之前一直譴責為「帝國主義聯盟」的國聯,以對抗可能的日本侵略。

在此之前,蘇聯削弱資本主義強國的手段主要是輸出革命,即鼓勵它們的殖民地人民開展革命鬥爭,但是當日本和德國兩個法西斯國家結成反共產主義聯盟已成定局後,建立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已經取代反殖民主義,成為了蘇聯的中心信條。

1935年7-8月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蘇聯不但沒有邀請印度代表參加,同時也沒有再討論反殖民主義,相反,大會在集中討論如何讓各國的共產黨組織和共產國際的政治部門合作,如何反對法西斯。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次大會上,因為德國共產黨已經被宣布為非法,所以既沒有號召他們對納粹政權采取破壞行動,更沒有讓他們組織武裝反抗,而是讓他們「到法西斯大眾性組織當中去工作」,為勞動人民爭取更高的薪資和更舒適的工作條件。

對於德國,整個大會一直在高談和平,表達了強烈的和平願望——與之形成了鮮明對照的是,只有一個政黨接到了交戰的命令——就是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鼓勵中國共產黨人要采取一切能夠采取的辦法和日本侵略者戰鬥。

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正處於艱苦卓絕的長征最後階段,中國共產黨正在為自己的生存戰鬥,正在和試圖置自身於死地的蔣介石反動政權作殊死戰鬥。但共產國際下達的命令卻是讓中國共產黨和死敵蔣介石化敵為友,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如果說共產國際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樹立了統一戰線的政策,那麽西班牙內戰就是這一策略的事實體現:

當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的援助送到了叛亂者手中後不久,蘇聯也很快就開始向共和政府提供各種戰爭物資,雖然蘇聯提供的物資遠遠達不到德意兩國援助的規模,但是政府軍如果沒有這些援助,他們的敗亡時間會大大提前。

史達林向西班牙派出了大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誌願者」,這僅僅是出於無私的國際主義情懷,僅僅是為了保衛西班牙共和國熱愛自由的人民嗎?估計沒有人會相信這種理由的。

蘇聯政府當然不會短視地去奢望在西班牙土地上建立一個「蘇聯式的共和國」,但是在西班牙土地上曠日持久的戰鬥,首先是激起了千千萬萬西方自由主義者反法西斯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蘇聯只花費了相對低廉的代價,就讓大批的德意法西斯國家的軍事力量被困在了歐洲一角。(註2)

看到這裏,各位朋友們是否看出端倪了呢?沒錯,蘇聯隨後在遠東采取的策略,就和西班牙內戰中采取的如出一轍。從更深層次來講,蘇聯是將下面三個策略和目標巧妙地結合到了一起:

1、姑息政策;

2、透過強硬手段讓日本意識到,戰爭是代價高昂且風險極大的;

3、鼓勵蔣介石政府進一步抵抗日本侵略者,不和日本達成任何退讓性質的臨時約定。

中國會繼續收到援助,但是蘇聯不會幹預戰爭

從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對中共的指示就可以看出,史達林希望把日本軍隊從中蘇邊境上引開,進一步深入中國。但是直到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蘇聯政府的對日政策仍是以姑息為主。

「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蘇聯對日政策很快就來了個大轉折,因為在莫斯科看來,已經沒有必要對日本繼續姑息放縱的必要了——中日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越長,日本侵略蘇聯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蘇聯領導人有一點是很值得我們肯定的,就是他們不會像西方那些國家一樣受制於國會或者議會,結果長時間坐在旁邊閑看著戰局發展:

1937年8月,盧溝橋事變剛剛一個月,蘇聯、就向蔣介石發放了1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購買來自蘇聯的武器裝備。8月21日,蘇聯和中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在這麽個節骨眼上選擇和中國簽約,目的就是警告日本,蘇聯是站在中國一邊的。

到了1937年12月,莫斯科再度追加了2億美元貸款。

1938年,200架蘇聯生產的現代化戰鬥機和轟炸機,和40名飛行教官和數百名「誌願」飛行員一起,來到了中國,並很快就投入了抗擊日本空軍的戰鬥。

中國政府當然對這樣雪中送炭式的軍事援助無比感激,唯一的問題就是,史達林願意在多大程度上來支持中國呢?

諾門罕戰役遺址

這個問題,史達林曾經在和中國特使孫科的一次會面中說得非常清楚:

「中國在打自己的仗,還在為蘇聯打仗。。。中國會繼續收到來自蘇聯盡可能多的援助,這些援助會以軍火、飛機和其他供應的形式送達;但是蘇聯不會去幹預戰爭。」

至此,史達林對待中國的政策已經很清楚了——這就是第二個西班牙,透過向中國政府(和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足夠的戰爭物資,防止他們被強大的敵人打垮,這樣蘇聯就能夠以相對較小的代價,讓三個反共的國家,分別在歐亞兩地陷入戰爭的泥潭。

中國戰場還和西班牙戰場完全不一樣,這裏吸引了日本軍隊的大部份軍隊,比如當蘇日兩國在1939年在諾門罕展開對決時,日本已經將超過2/3的軍隊都部署到了中國。中國的抗日戰爭早已讓日本陷入泥沼,日本如此多的人員和物資最終都被中國戰場拖住,以至於他們根本無法集結足夠的部隊展開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

蘇聯的對華援助,起到的作用在某方面來講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的確把日本軍隊從蘇聯邊境引開了;另一方面,因為對中國的援助讓日軍進攻遇到的阻力加大,日本對蘇聯的怨恨也在日益加深。

最終,日本還是選擇了和蘇聯在遠東一決勝負——1939年5月11日,諾門罕戰役爆發。9月16日淩晨兩點(莫斯科時間),雙方停止了一切敵對行動。。

9月17日,蘇聯紅軍勢如破竹地攻入波蘭領土,在很短的時間裏就把這個早已趴在蘇聯腳下搖尾乞憐的國家變成了歷史。

諾門罕戰役結束後,蘇日兩國關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在德國入侵蘇聯僅僅9周前的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簽署了中立條約——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徹底卷入戰爭。

在隨後的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殺戮的規模空前絕後,但是日本和蘇聯卻一直保持著和平,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

至於中國,當蘇聯和日本簽署了中立協約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麽蘇聯援華物資了。

註1: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方鐵路」的簡稱,也被稱為「東清鐵路」或「東省鐵路」。1929年7月,張學良為收回這條鐵路的控制權,和蘇聯開戰,隨即慘敗;1935年3月,蘇聯把中蘇共同經營的中東鐵路北段(北滿鐵路)以1億4千萬日元的價格賣給了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

註2:任何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都是老奸巨猾的,想想看,西班牙的獨裁者佛朗哥又是因為什麽原因在二戰爆發後遲遲不願意加入軸心國陣營呢?

本文為不負人生優雅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各位朋友們,都看到這裏了,點個贊再轉發一下唄?

#文章先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歷史冷知識##歷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爭##頭條先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