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隱身戰機國內外網站上也已經喊了十幾年了,而且自2016年中國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對媒體宣稱中國正在研發新一代遠端轟炸機,到現在已經過去8年的時間。當時馬曉天所說的新一代遠端轟炸機,被普遍認為是轟-20,而在近些年解放軍的空軍宣傳片中,也出現了疑似轟-20的影像,但奇怪的是,直到現在轟-20依然沒有任何服役的訊息。
轟-20想象圖
近日,據美國【大眾機械師】網站等媒體談到轟-20時,表示轟-20遲遲不交付,似乎是在進行重大的改進,以適應新環境下的作戰模式的變化。也就是說,解放軍的武器發展思路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轟炸機領域似乎是在「換賽道」玩。
那麽這裏的「換賽道」玩具體指什麽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明白轟-20的戰略定位是什麽。
以往說起轟-20,都將它比作中國版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B-2隱身戰略轟炸機最核心的作用就是進行核三位一體的戰略威懾和打擊,也就是掛載核武器進行遠端的核打擊和核反擊。
但從美國人使用B-2的經驗以及當前武器發展的趨勢發現,所謂的利用類似B-2這種隱身戰機進行核打擊和核反擊並不具備多高的效費比和價值。
B-2實際上早已不再執行核威懾任務,開始幹反艦的活
因為當前的核武器發展,海基彈道飛彈核潛艇是最具核威懾力和核打擊能力的手段。彈道飛彈核潛艇潛藏在水下,隱蔽性極強,搭載著至少12枚以上的洲際彈道飛彈,每枚飛彈都有3-12枚分導式核彈頭,單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就能夠打擊近至少36個大中城市,多的能夠達到數百個。
海基核力量是最具效費比和威懾力的核打擊和核反擊手段,圖為中國的094G彈道飛彈核潛艇
而類似B-2這樣的隱身轟炸機,首先要從機場起飛,其次還要不遠萬裏的飛到敵國領土進行打擊,而且載彈量也很有限,即便打擊多個目標還要多次轉場。可以發現,在B-2隱身戰機起飛前,機場可能被對方摧毀,那麽戰略核打擊或者反擊也就無從談起。即便起飛後還要突破對方的層層攔截,即便自身具備隱身能力,但長時間的飛行無異於大大增加了對方探查發現自己的機率。好不容易僥幸到了對方領空,還要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飛過去進行打擊,效率太低。
綜合來看就是類似用B-2這種隱身轟炸機進行核打擊和核反擊任務,實際上是偽命題,出力不討好,效費比和任務成功率還不如陸基核武器。比如核發射井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生存力很強,還有強大的核彈頭裝載能力。陸基機動核武器,比如中國的東風-41、俄羅斯的白楊-M,憑借機動能力,對方也很難第一時間偵知所處的位置,而且也沒有場地的限制,有塊空地就能發射飛彈。
所以有用B-2打核武器的錢,還不如去發展陸基和海基核力量。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轟-20遲遲不現身,很有可能是修改了原先的設計方案,從戰略核打擊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執行常規打擊任務。
搭載反艦彈道飛彈的轟-6N
這可不是胡亂猜測,解放軍最新銳的轟-6N遠端轟炸機,可以攜帶射程1500多公裏的反艦彈道飛彈,也可以攜帶射程800公裏的鷹擊-18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以及各式巡航飛彈。這樣轟-6N就可以在防區外的安全距離進行對地、對海的打擊,可以有效威懾類似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關島等陸上基地和軍港。
假如轟-20也與解放軍的這些武器相結合,那麽憑借轟-20的高隱身能力和高機動能力,那無異於是對付水面艦艇和陸地各類目標的空中殺手,防不勝防。戰略價值和效費比遠遠的超越了那出力不討好的核威懾能力。
轟-20和我們想象的或許並不一樣
實際上,目前的解放軍就是這麽做的,而且也已經不再局限於在有人駕駛的飛機上。在解放軍的大型無人機上,已經發展出了反艦、預警、偵查、加油等各種型號,尤其是類似於攻擊-11、暗箭無人機這類具備高隱身能力的無人機,更是解放軍重點發展的目標。
攻擊-11無人機上艦想象圖
回過味來的美國人,實際上也在走這樣一條道路。目前美國B-2轟炸機的繼任者B-21就是這樣的設計理念。它體型相比B-2更小,但造價更便宜,作戰任務以反艦和對陸打擊為主,雖然也兼顧搭載核武器的能力,但實際上核打擊能力已經居於諸多工的末尾。
美軍首次公開B-21隱身轟炸機的畫面截圖
目前中國面對的周邊威脅,最大的就是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和亞太地區的基地,轟-20轉換賽道帶來的戰略價值,將遠遠超越核反擊本身,也是解放軍不好高騖遠,而追求實戰和實效性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