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朝何事
上一篇講到,韓戰爆發初期,麥克亞瑟計劃由美軍協助南韓軍組織防線,形成「砧」,仁川登陸作為「錘」,只用很短時間就可以戰勝北韓人民軍。事實上,他們嚴重低估了北韓軍隊的戰鬥力,防線很快失守。「砧」之不存,「錘」之焉在?謀劃的「藍心行動」被迫取消。
接下來,麥克亞瑟又策劃了新的行動——「烙鐵行動」。
五、步24師一敗再敗,錦江防線失守
藍心行動被迫取消後,關於兩棲作戰計劃的研究仍在進行。但是,不再由參謀長艾爾蒙德負責,而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聯合戰略計劃與作戰組,牽頭人也相應的換成了該組組長萊特(Wright)少將,他同時也是遠東司令部的作戰參謀(G-3)。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行動的優先度下降了。畢竟,現實教育了麥克亞瑟,他和艾爾蒙德必須花更多的心思與精力在阻止人民軍南下上面。
評註1.3 :美軍以及北約大多數國家都采用基於法國19世紀參謀系統發展而來的「大陸參謀系統」,每個參謀職位由一個字母加上一個數位來表示。其中,字母跟所在司令部的性質有關,而數位跟參謀的任務有關。最早的時候,沿用普魯士傳統,通常字母都是G。後來,字母G用於陸軍和陸戰隊中由將軍指揮的司令部。如果是陸軍或陸戰隊校級軍官指揮的司令部,則用字母S。數位現在1至9都有,但在二戰和韓戰時期,主要是1至4。其中,1表示人事,2表示情報,3是作訓,4是後勤。
7月11和12日,美軍在鳥致院(Chochiwon或Jochiwon)的陣地也被突破。對此,美陸軍戰史是這麽評價的:「在全義和鳥致院之間的一系列戰鬥中,兵力不足的步21團的兩個營將精銳的人民軍兩個師阻滯了三天時間。這是到目前為止美軍在韓戰中最為令人難忘的一頁,但是該團付出了慘重的人員和裝備上的代價。」怎麽說呢,到這天為止,美軍也就這麽幾次戰鬥,這次確實是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頁。
此後步24師後撤到大田附近,依托錦江(KumRiver)防禦:步34團(2020人)在左,步19團(2276人)在右,步21團(1100人)作為預備隊。全師有多達1500的失蹤人員,此時只有11440人。但是,美軍的情報顯示,南下追擊的人民軍4師團,此時也只剩下了五六千人。
7月14日,人民軍4師團在公州西南(步34團防區)渡過錦江,接著擊潰了美軍的炮63營。7月16日,人民軍3師團在步19團防區前面成功渡河。這些行動中人民軍都采用了迂回的策略,應該是金日成前幾日的要求起了作用,不過沒有能夠對美軍造成更大打擊。此時,如果人民軍6師團也一起參與行動(後面會再次提到),說不定可以圍住美軍一個團。
7月20日,步24師又丟掉了大田。根據美陸軍戰史第11章(參見英文版179-180頁),當7月22日步24師把永同的防線交給騎1師的時候,還剩下8660人:「在這兩周半中,該師傷亡了30%以上,2400余人在戰鬥中失蹤,喪失的物資足以裝備一個師,校級軍官損失尤為嚴重;最後,在大田作戰中,該師的將級師長在作戰中失蹤了(筆者註:後來被俘)。」
圖1.3:1950年7月13日戰線(根據美陸軍戰史圖5繪制)
上文提到過,步24師從日本出發的時候有15965人,而人民軍3、4師團經過漢城和永登浦的戰鬥後,應該有些傷亡,可能已經不足兩萬人。從總兵力來看,雖然步24師人數稍占劣勢,同時沒有坦克支援,但作為防禦一方,也是稍微能抵消一些人民軍在人員和裝備上的優勢的。最後打成這麽一個結果,實在是有礙觀瞻。筆者淺見,這主要是由於輕敵而在一開始只派小股部隊去阻擊。如此幾次,損失了大量人員和裝備,本就不高的士氣也被打沒了,最後全師聚在一起也是無力回天。而反觀人民軍,則不顧連日來戰鬥和行軍的疲勞,即使減員嚴重,依然不斷地迂回包抄步24師,將其一次次擊垮。
這樣,人民軍勝利結束了第三次戰役,而第8集團軍所期待的錦江防線也灰飛煙滅。於是,第8集團軍把最後的抵抗線定在洛東江至盈德一線,並且以小白山脈為依托,爭取組織防禦的時間。7月21日,人民軍又發起第四次戰役。
六、「烙鐵行動」出籠
日方資料稱,此時美軍從本土緊急調來了裝備了此前研制的89公釐火箭筒以及新式火箭彈和凝固汽油彈的空軍部隊,來對付人民的T-34坦克,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這樣,人民軍的推進速度開始逐漸減弱。
7月23日,萊特又出台了一個「烙鐵行動」,預計於9月實施一場兩棲登陸行動(筆者註:想在8月也很難實作吧)。這個計劃預想了三個方案(終於有預案了):(1)方案100-B,登陸點選在西海岸的仁川(筆者註:距漢城30余公裏),同時第8集團軍也要發起攻擊;(2)100-C計劃,登陸點選在西海岸的群山(Kunsan),之後往東向大田(Taejon)方向發展;(3)100-D計劃,登陸點在東海岸的註文津(Chumunjin-up),包括一個南韓師團,先南下到江陵(Kangnung),在往西到原州(Wonju)。【ch.5,pp.12-13:IntervwithWright,7Jan54。筆者註:後兩個方案的細節在英文版的註腳中,中文版對此沒有進行轉譯。】
如果萊特假定最後戰線穩定在洛東江一線,那麽100-C方案的群山登陸計劃也是一個類似於藍心計劃的在正面戰線百余公裏範圍的迂回,很有可能會遭到人民軍的快速反擊。100-D計劃中的註文津(Chumunjin-up)位於襄陽(Yangyang)和江陵(Kangnung)之間,迂回的距離也在百余公裏內,不過東海岸的行動對於切斷人民軍後路的作用不大。而此時100-B計劃的仁川登陸,更接近後來實作的那一個,人民軍沒辦法在較短時間內反應過來。
其中100-B計劃得到了遠東美軍總部參謀處青睞。同一日,麥克亞瑟通知陸軍部他計劃在9月中旬由暫編陸1旅(以陸5團為主)和步2師進行兩棲作戰,協同第8集團軍的進攻。註意此時計劃中的登陸部隊已經換了,但是屬於後來第10軍的只有陸戰5團。
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描述西線戰事的時候,只提到了人民軍第3、4兩個師團。但從圖1.1、1.3和1.4都可以看到,最西面還有人民軍第6師團。根據【美陸軍戰史】第13章的內容,這個師團在7月11日奉命離開主公路,奉命沿西海岸南下。因此,在接下來的兩周內,該師團從第8集團軍情報部門的視野中消失了。從圖1.4可以看出來,該師團占領群山後,一路繼續南下,最後在海岸線附近轉而向東,包抄第8集團軍左翼。根據【抗美援朝戰史】第1卷,人民軍6師團以平均每天30-35公裏的速度挺進,僅用1個星期就解放了廣大的南部地區。
在這整個過程中,第8集團軍都以為這是人民軍第4師團的一部份。用【美陸軍戰史】的話(參加英文版第213頁)來形容就是:「根據第8集團軍情報部門估計,北韓第4師團已經遍布北韓西南部的3300平方公裏的廣大地區了。」
筆者可以理解人民軍想解放南部地區的心情,但是從純軍事角度講,這一行動減少了可以用於進攻美韓軍的兵力。如果第6師團和3、4兩個師團一起行動,應該能夠迂回步24師後方,取得更大戰果。
7月24日,沃克把剛作為預備隊沒兩天的步24師提到一線,負責西側面約100公裏的正面防禦。接下來,步24師於27日丟掉了河東(Hadong)、鹹陽(Hamyang)、安義(Anui),29日丟掉了通往洛東江畔的關口居昌。31日,又丟掉了通往釜山的關口晉州(Chinju)。差不多這個時候,第8集團軍才確認居昌地區的是人民軍第4師團,由此推斷出錦州地區的是第6師團(參見【美陸軍戰史】第13章227頁)。
晉州到釜山的公路距離不到一百公裏,已經非常近了。日方資料評論道:「仁川登陸的前提是確保釜山。只有保住釜山,在該正面上牽制住北韓軍隊的主力才能考慮仁川登陸。如果釜山被攻陷,北韓軍隊就會將其全部兵力轉用到仁川,進行各個擊破。」沃克只好把步25師27團派往西南,封鎖從晉州到馬山(Mason)的道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麥克亞瑟只能選擇改變烙鐵計劃,而把本來用於登陸的暫編陸1旅和步2師派往釜山。7月29日,麥克亞瑟在給參聯會的電報中承認,他得把這些部隊繼續留在南線作戰,所以他要等在日本的唯一預備隊,也就是第7步兵師,恢復兵力之後將其投入作戰。
日方資料還是給予了麥克亞瑟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果斷地采取適應戰局變化的措施(這似乎反映了日本人崇拜強權的情結)。在筆者看來,這只是麥克亞瑟的設想距離現實太遠——在還沒有足夠兵力建立一條正面防線的前提下,就妄圖在後方登陸,只能被現實教育。
七、重組第10軍
雖然登陸計劃兩次擱淺,但是麥克亞瑟還是鐵了心要在仁川登陸,他在8月12日正式簽發100-B號作戰計劃,指定仁川–漢城地區為目標。在籌備方面,他一方面在15日建立了特別計劃處,另一方面在21日向陸軍部申請正式啟用第10軍司令部。得到批準後,他於26日簽發遠東美軍總部第24號令,正式重組第10軍,並把所有已經在或者將要開赴日本的預備部隊都劃歸第10軍,軍長為艾爾蒙德【中文版的【韓戰中的美國陸軍】說「艾爾蒙德將軍是遠東美軍總部裏人人敬服的人」。而英文原文是「GeneralAlmondwasamanbothfearedandobeyedthroughouttheFarEastCommand」,並沒有「敬」的這層意思】。參謀長是6號剛從美國趕來的克拉克-拉夫納少將,很多參謀都是從遠東司令部挑選的。
在二戰中,美10軍在1942年5月組建於德克薩斯州的謝爾曼市。1944年7月14日,美10軍從舊金山出發加入太平洋戰場,主要作為美第6集團軍的一部份參加了由麥克亞瑟指揮的44至45年的菲律賓戰役。二戰後,美10軍在46年被解編。至此,又重新組建,準備投入北韓半島。
圖1.5:美10軍袖章(羅馬數位中X代表10)
此時,配屬給第10軍的地面部隊是陸戰1師和步7師。
先重點說一下陸1師。二戰結束後,陸1師曾被派往中國,駐紮在河北(當時包括京津)和山東,期間和冀東八路軍發生過多次摩擦。其中陸1團一直在中國待到49年2月(47年有一段時間被解編後又入役),之後在49年10月被解編;陸5團在47年5月離開中國去關島,同年6月被編入暫編陸戰1旅,於50年8月2日登陸釜山;陸7團在中國待到47年1月,回到美國一個月後被解編,此後又入役大約兩年再被解編;陸11團是炮兵團,在47年初回到美國並被裁撤到營級規模(後編入暫編陸1旅)。
7月25日,奧利佛-史密斯少將出任陸1師師長,收到命令把該師擴充到戰時編制(欠一個團),並在8月10日至15日之間到達遠東。根據陸1師的歷史記錄,在8月1日的時候,陸1師有陸戰隊的360名軍官和2950名士兵,以及海軍的23名軍官和126名士兵,而此時定下的擴編目標是陸戰隊方面1062名軍官和18942名士兵,以及海軍方面139名軍官和850士兵(筆者註:共計20993人)。
7月31日到8月8日,陸戰隊預備役的4萬8千人中有1萬名前來報到,又從中挑選了91名軍官和2800名士兵。8月3至6日,從陸2師抽調了陸戰隊的431名軍官和6400名士兵,以及海軍的67名軍官和284名士兵。期間又收到新的擴編命令,陸戰方面增至1067名軍官和20131名士兵,以及海軍方面148名軍官和997名士兵(筆者註:共計22343人)。
8月17日,第三個團,即陸7團入役,並於9月1日出發去遠東,9月17日到達神戶。此外,一個在地中海配屬第6艦隊的陸戰營在16日上船,9月9日到達釜山,加入陸7團作為其第3營。除此之外,還加強了艦載陸戰隊(FleetMarineForce,縮寫為FMF,多為登陸裝備部隊)。詳見圖1.6。
在7月份的時候,步7師被抽調官兵去擴充步24師、25師和騎1師,以致於7月27日的時候,步7師缺編9117人(290名軍官,126名準尉和8701名士兵)。在8月23至9月3日期間,遠東司令部把所有人員和炮兵都優先補充到步7師,共補充了390名軍官和5400名士兵。此外,在步7師離開日本去仁川之前,還有8637名南韓人補充進來。等到步7師出發的時候,算上南韓人,一共有24845人。
從這部份材料來看,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啟,其人員的補充速度也是很快的,尤其是對於這種局部戰爭的規模而言。陸1師在8月補充了一萬多名官兵,而陸戰隊預備役尚有大量剩余。筆者這樣說的目的在於,網路上有人用陸1師打完長津湖之後沒有休整多久便再次參加大規模行動為論據,說明陸1師在長津湖傷亡並不大。但從陸1師的重建來看,1個月的時間是可以補充很多人員的,即便不是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至少是經過足夠訓練的預備役人員,這一點和中國當時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入疆、入藏、西南剿匪等各方面用兵)。因此,除非有更詳細的陸1師補充兵員的資料,否則僅憑時間來判斷,並不是很強的證據。
圖1.6:陸1師(加強)組建時編制(引自USMarineOperationinKorea,Vol2)
圖1.7:1950年8月5日至26日戰場態勢(根據emersonkent.com相應圖片繪制)
另一方面,在美10軍緊張組建的同時,釜山附近的戰線也逐漸穩定下來(參見圖1.7)。北面的陣線主要由韓軍負責,雖然一度大幅後撤,但還是維持住了陣線,並把人民軍在浦項(Pahang)附近的突出部抹平。這樣,經過一個多月之後,登陸作戰的兩個基本條件都有了。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六朝何事,「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