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戰親歷者口述(83)杜聿明:古北口抗戰紀實

2024-01-01軍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生,字光亭,陜西米脂人。

1933年2月,代理第25師師長職務,指揮該師官兵,同日寇浴血奮戰。1938年12月,第200師擴編成新編第11軍,從湖南湘潭移駐廣西全州,杜聿明為副軍長。

1939年11月,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日軍,取得昆侖關大捷。1942年3月,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第五軍入緬抗戰。

1981年5月7日,病逝於北京。

杜聿明舊照 圖片來自網路

1933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九門口以後,2月分兵三路進攻熱河。

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國人民反對,南京工人通電抗日,平津等地工人、學生電請對日宣戰,蔣介石在全國輿論的壓迫下,不得不調一部份中央軍北上抗日。

駐在徐州、蚌埠一帶的第25師(屬第17軍建制)奉命於2月16日開始輸送,限3月5日以前在通縣集中完畢。

駐潼關、洛陽一帶之第2師奉命於2月28日集中洛陽開始輸送,限3月8日以前到達通縣待命。

在湖北花園、孝感一帶的第83師,於2月下旬集中漢口,3月上旬開洛陽(據說是為了對日軍保密,故在洛陽繞道),3月20日前後到達北平附近,3月25日,集中於密雲。

獨立炮兵第4團、炮兵第7團、騎兵第1旅、重迫擊炮第1營及其他直屬部隊等,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間,先後開到密雲。

以上各部隊均歸第17軍軍長徐庭瑤指揮。(戰爭末期第88師的一個旅曾開至北平待命。)

當時,北上抗日部隊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戰呼聲的鼓舞下,敵愾同仇的情緒很高,人人摩拳擦掌,準備效命疆場。

就是一向熱心「剿共」的徐庭瑤,本來奉命到江西上饒擔任贛東北「清剿」指揮的任務(該軍第4師正在上饒一帶「剿共」),也請求北上抗日,可見要求抗日已成全國人心之所向。

蔣介石迫於形勢,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既無抗日決心,更談不上抗日的準備工作。

正因為這樣,部隊平日訓練都以「剿共」為目的,對抗日所需要的對空和對戰車以及近代的築城作業等訓練,根本不加註重。

甚至,第25師2月25日由徐州出發,3月份的夥食費還沒有領到;該師臨時在地方上借了10萬元,部隊才能開動。

當時,北平尤其古北口一帶,仍然是冰天雪地,而第25師到達時,尚是赤足草鞋;至於大衣等防寒服裝,則更談不到了。

於是,北平各界所組織的抗日後援會,尤其是朱慶瀾先生等所領導的後援會,竭盡全力為第25師捐送皮大衣等防寒裝備,該師官兵對人民支援抗戰的熱忱非常感動。

可是,還有更荒唐的,是第二師的輕機關槍還在倉柯瑞,未發到士兵的手裏。各部隊的工作器具很缺乏,尤其在長城一帶的山地,多半是巖石堅土,工具消耗又大。

幸賴朱慶瀾、車向忱等所領導的抗日後援會及時捐贈,全軍官兵受到極大鼓舞。

不過,這時候,我軍後勤部隊卡車很少,勉強可供運輸彈藥之用,糧秣運輸全靠騾馱和牛車,一日行程不及80裏。為了防空,行動都在下午5時以後,至翌日6時前,必須在樹林中隱匿,由石匣往返北平一次,需六七日,給養時有中斷之虞。

第25師接到動員北上命令後,師長關麟征先遣第73旅旅長杜聿明乘快車赴北平,向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以下簡稱軍分會)代委員長張學良請示機宜,並了解日軍進犯的情況。

杜聿明大概是3月1日到北平,住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中國飯店。在上午10時前後,打電話給軍分會,要求見張學良,軍分會交際處說張今天不會客。

再打電話到順承王府,張的左右說:「少帥今天開會,恐怕今天不會客。」直到第二天(2日)才得到通知,約杜午後4時,在順承王府會見。

張學良見杜時,對第25師的編制、裝備、訓練及日常事務生活等情況,問得非常詳盡;但是,對於日軍侵占熱河、東北軍抗戰的情況,以及我軍抗戰計劃、戰略戰術與經驗教訓等則毫無指示。

杜聿明為急於了解這些情況,就問張:「熱河的情況如何?」

張答,當天尚未得到電報,但說日軍並不多。

杜又問我軍現在何處作戰,張說在承德附近。再問對第25師計劃如何使用,張說先到通縣休息休息再說。

最後,杜問對日作戰應註意些什麽,張說日軍飛機很厲害,要註意防空,詳細情形將來同王以哲軍長研究研究。

張又對杜說:「東北軍打得很好,日軍吃了很大的虧,中央軍來更有辦法。」

但什麽辦法,張並未對杜說出,杜見此情況,即行辭去,杜在北平好幾天,未得到熱河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據說,就是張學良本人也不十分了解。

3月5日,第25師在通縣集中完畢,這時,第17軍軍部尚在蚌埠,該師歸軍分會直接指揮。

6日,奉張學良戰字第五〇一五號命令,著該師即進駐密雲待命。7日,該師正向密雲前進間(密雲距通縣120華裏),中途接張學良急電,大意是敵已侵入平泉、承德,其先頭似達灤平;第107師在青石梁、曹路口、巴克什營構築工事;第112師在古北口加緊構築堅固陣地,阻止敵人等語。

8日午後6時,該師全部到達密雲縣城,晚間,各部隊正在就寢中,夜10時奉到張學良齊戌電:「據報敵人今晨向我古北口外陣地開始攻擊,刻正對戰中。著第25五師迅速向古北口前進,與在古北口之王以哲軍長極力聯系。」

該師奉令後,即於夜11時出發,於9日午前8時到達石匣鎮,為避免日軍飛機轟炸,休息至午後8時,繼續向古北門前進。

此時,部隊暫歸第75旅旅長張耀明指揮。師長關麟征和第73旅旅長杜聿明乘汽車先到古北口與王以哲聯絡,了解情況,以便決定作戰部署。

關、杜二人的汽車從石匣鎮北開數裏,即見東北軍車馬人員向南退,步騎炮兵及行李輜重毫無行軍序列,道路為之阻塞,車行如牛,深夜12時前後,始到古北口。

當時,第107師正由熱河撤退下來,古北口街道人喊馬嘶,雜亂異常,王以哲和112師師長張廷樞正在王的司令部,大聲爭吵。

張說:「你的隊伍能走,我的隊伍就不能走,是什麽道理?」

王說:「沒有命令你就不能走。」

張說:「聽誰的命令?你能走,我也能走。」

關、杜到後,爭吵猶未停止。據王以哲說,有諸兵種聯合之敵,兵力未詳,已逼近長城,刻正與我占領長城一帶陣地的第112師對戰中。

但是,關、杜二人當時未聞有槍炮聲,似乎當日長城沿線並無戰鬥。事實上,也是在翌日(10日)午後3時,敵人才開始向古北口攻擊。

但此時,王以哲要第25師接替長城一帶第112師的陣地,關麟征則要第112師在第一線擔任防守,第25師在古北口南城占領第二線陣地,關並請王以哲坐鎮古北口指揮。

王則既不同意第25師占領第二線陣地,又不欲在古北口指揮,而想急於交防撤退。雙方爭執,相持不下。

在爭執間,關曾問杜的意見,杜認為,東北軍士無鬥誌,王、張二人意見不合,既不可能強留,即留亦不能力戰。

從地形上看,長城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得之則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敵人;失之則處於不利的態勢(因古北口南城地形低於長城,是歷史上戰役中駐軍後方所在,形成一個小市鎮,北關大,城內小,軍事上的價值不及市外的長城)。

如我們堅持占領第二線陣地,第112師將棄長城而撤退,反不如以第25師接防古北口將軍樓第一線陣地,讓第112師占領古北口以西、河西鎮以北長城及八道樓子之陣地,使雙方陣地正面縮短,互有依托;而第112師不擔任正面,尚可能多留幾天。

因之,他向關建議,可以照王以哲的意見,接替古北口長城第112師防務,但第112師必須擔任河西鎮及八道樓子防務,與第25師協同作戰。

當時,關以杜未支持他的意見,內心非常不滿,他堅決不同意接替長城第一線陣地,仍與王相爭不已。

一直爭到10日午前4時前後,王見第25師先頭部隊已到達古北口,遂令第112師守長城第一線,令第25師占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並向兩側高地延伸,布置第二道防線。

王下令後,即匆匆退去,第112師亦同時結束古北口,僅留一團步兵在長城第一線陣地。

10日上午6時,第25師第73旅已占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及龍兒峪陣地(即第112師右翼之第一線陣地),並加緊構築防禦工事。

該旅第145團在右地區,第146團(欠一營)在左地區,並以第145團的一營在右翼第一線占領龍兒峪陣地。第146團的一營為旅預備隊。第75旅集結於黃道甸附近,師部及直屬部隊位置於古北口之關帝廟。

3月10日午前7時30分,第73旅甫部署完畢,敵機一架即來古北口上空盤旋偵察,約一小時後,投彈而去。

午前9時,敵機五架又來盤旋轟炸,以後,每小時一隊敵機,往返輪流轟炸,竟日未稍停止。

我軍既無對空作戰的有效武器,又無對空作戰的經驗。古北口長城一帶高地都是堅硬的巖石禿山,構築工事及掩蔽部極為不易,在潮河支流上遊有少數樹木,亦為敵人投彈目標。

因此,在敵機低空更番轟炸之下,我軍未戰之前,已有相當的傷亡。這也可能是日軍侵略我東北以來慣用的戰法,企圖以飛機轟炸嚇退我抗日軍。

日軍見我軍被轟炸後,屹然未動,遂於午後3時,以炮兵掩護步兵向我第25師最右翼龍兒峪陣地及第112師右翼將軍樓陣地開始攻擊。

敵人攻擊正面雖廣,但並未實行強攻,很顯然,這種攻擊是威力搜尋的性質,作明日實行總攻擊的準備。

古北口抗戰舊照 圖片來自網路

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敵人可能從我最右翼的龍兒峪陣地進攻,企圖突破我軍一翼後,沿潮河支流大道包圍古北口守軍之後路。

關麟征和杜聿明隨即決定,將第73旅第145團主力,增加到龍兒峪方面,左翼與第112師的將軍樓連線,右翼延伸至龍兒峪以東500公尺高地之線;並調第75旅(欠第150團)集結於古北口東關相機策應。

另派第75旅149團的一營,於通司馬台大道警戒我軍的側背。午後6時,日軍以威力偵察的目的已經達到,遂退回原線,我軍乘夜間調整作戰部署,準備迎接明日的激戰。

11日拂曉,敵軍開始總攻,以飛機及炮火掩護其主力向我龍兒峪及將軍樓陣地攻擊,至10時許,將軍樓我第112師陣地被敵突破。

當時,防守古北口正面的第112師部隊,既不支援將軍樓的戰鬥,亦不固守古北口正面,僅於河西鎮留步兵一團收容該師退卻,古北口守軍亦自動撤退。

敵人占領古北口關口後,即乘勝以主力向我第25師右翼龍兒峪陣地包圍攻擊。我守該地的第145團,受敵兩翼包圍,傷亡慘重;而占領將軍樓之敵又以猛烈的步炮火力封鎖潮河支流上的交通,使得該團與旅部的交通電話,均被截斷。

同時,古北口南城的戰鬥亦很激烈。當時,關麟征決定要杜聿明指揮古北口南城正面的戰鬥,他親率特務連赴右翼前線,指揮第75旅主力,擬恢復將軍樓陣地,以支援右翼第145團的戰鬥。

可是,關征麟出古北口東關不遠,即與敵人的戰鬥前哨發生遭遇,其親率第149團擬強占潮河支流北岸(幹溝)高地,當走到山腰時,即遭敵人的潛伏偵探狙擊,雙方短兵相接,關雖被手榴彈擊傷,仍繼續指揮第149團與敵搏鬥,雙方相繼增援,戰鬥極為慘烈。

而後,我軍終於將敵人擊退,占領高地,並與第145團取得聯系。

是役,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據關麟征說,在他身旁的士兵由於不會使用手榴彈,未拉引線即行擲出,結果並不爆炸,否則,他是不會受傷的。

他認為,這是一次慘痛教訓,所以,後來他要求第25師士兵,每人都要投幾個手榴彈才算及格。

關麟征受傷後,即調第73旅旅長杜聿明為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第146團團長梁愷調為第73旅旅長,繼續作戰。

午後6時許,河西鎮第112師的一團又擅自撤退,第25師即派第75旅的150團推進至河西鎮占領陣地,以鞏固我軍左翼。

同時,以騎兵連由北甸子經湯河向敵後迂回,以威脅敵之左側背。激戰竟日,第25師仍保持原陣地。

古北口抗戰舊照 圖片來自網路

11日晚,杜聿明與第75旅旅長張耀明,綜合研究當時情況,認為敵我兵力懸殊,第25師除在河西鎮之第150團傷亡較小外,其余均傷亡慘重。

目前,第一線又與敵人膠著,欲抽調兵力縮短戰線,勢不可能,倘明日敵增兵從我任何一翼迂回,或我某一陣地被突破時,均無兵力以挽回戰局。

為遲滯敵人前進、以待我後續部隊到達計,決心以僅有的兩連預備隊及師部特務連,晚間在古北口以南高地及南天門一帶占領預備陣地,在不得已時,掩護師主力逐次轉移到預備陣地,與敵作持久戰鬥。

12日拂曉,敵增加重炮及飛機向我全面攻擊,主力指向第145團,同時,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圍,戰況較前兩日更為激烈。我軍官兵雖死傷相繼,仍與敵頑抗,連續擊退敵人三次攻擊。

12時前後,我軍僅有的電話總機及無線電報機均被敵機炸毀,前後方失去聯絡,訊息不通,後援不繼,前方部隊各自為戰;同時,向我右翼包圍之敵有增無已。

午後2時,敵已迂回到古北口東關附近,駐在關帝廟的司令部已被敵機關槍封鎖,此時,我軍根本沒有預備隊以應付迂回之敵。

於是,杜聿明與張耀明倉促離開司令部,到古北口南高地的預備陣地指揮。而預備陣地與各部隊間的電話亦被炸毀,陣地已被敵人截為兩段。

午後3時左右,杜聿明在指揮所看到第一線部隊,自右翼起且戰且退,已逐漸崩潰;由古北口東關,沿潮河支流谷道中,漸有官兵潰散下來。

不久,兩旅陣地(除第150團河西鎮陣地外)完全崩潰,沿潮河支流潰退的大部隊,成為敵人瞰射轟炸的有利目標,因而,傷亡更為慘重。

第73旅旅長梁愷負傷,各部隊長對自己部隊都失了掌握,未能按照預定計劃轉移陣地。僅有少數部隊在古北口以南高地及其西南的南天門占領陣地,河西鎮的第150團仍在原陣地,與敵隔河對戰。

在這裏有一件事是值得補述的:第145團派出的一個軍士哨因遠離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隊轉移後,該軍士哨仍在繼續抵抗,先後斃傷日士兵百余名。

後來,日軍用大炮飛機聯合轟擊,始將該哨殲滅,日軍對這軍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曾把七具屍首埋葬起來。

12日午後6時左右,杜聿明轉移到南天門時,除師特務連及少數部隊占領陣地外,其余部隊都失去掌握。不久,張、梁兩旅長先後到南天門,才派出參謀傳令,分頭收容各旅官兵,逐漸占領陣地,與敵對峙。

入夜,杜聿明為了縮短防線繼續抵抗,乃重新調整部署,令第75旅的第150團由河西鎮撤退至南天門以左高地占領陣地,南天門以左地區歸第75旅守備,南天門以右地區歸第73旅守備,師指揮所設於南天門。

12日晚,第17軍軍長徐庭瑤已到達密雲,徐與杜通電話後,決定命令第2師星夜向南天門急進,接替第25師防務。

13日上午5時前後,第2師鄭洞國旅(第4旅)已到南天門,未及休息即接替陣地;第25師交防後,撤回密雲整補。

第25師是1933年1月1日由第四師的獨立旅擴編而成,2月下旬即匆匆北上抗日。該師除迫擊炮外,山、野炮全無。

是役,僅以四個步兵團獨當優勢之敵(滿洲派遣軍兩羲一第8師團全部及騎兵第3旅團);既無堅固陣地可憑,友軍又不協力抗戰;加以官兵政治訓練很差,雖有抗日愛國的熱忱,而無對日作戰的經驗與技術,以故傷亡極重,計激戰三晝夜,全師傷亡4000余人。

但是,敵自侵入熱河以來,又一次遇到頑強抵抗的中國軍隊,敵軍傷亡不下2000人,不得不承認這一戰役為「激戰中之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