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塑造的醫學進步(下)

2024-01-01軍事

一戰帶來的最深遠的醫學進步之一,就是對精神疾病和創傷的探索。

最初,任何出現神經衰弱癥狀的人,都會被立即送往精神病院,並因此被遺忘。

隨著一戰的爆發,它帶來了一種新型戰爭,其技術、軍事和生物方面的進步無人能及。

征兵制度導致在培養有心理能力的人方面,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

由於戰爭持續時間長、死亡率高,前線需要更多的人,因此大量征兵。

因此,許多原本可能被認定為精神有缺陷的人,被簡單地吸收到了無名的大批戰鬥人員中。

隨著新武器的引入,一種新的精神疾病被發現,即炮彈休克。

這一觀點在 19 世紀末,首次被認為是鐵路脊柱損傷,是強力撞擊導致心理障礙的直接結果。

炮彈震蕩是戰爭條件的直接結果:近距離轟炸、睡眠不足、營養不良,以及目睹大規模死亡所造成的情緒困擾,因此 "對一些人來說,戰爭造成的身心傷害會持續一生"。

這種情況的嚴重性,主要被認為是士兵們在裝病的集體想法所忽視。

一戰期間,309 名英國士兵被處決,其中許多人現在被認為當時患有精神疾病。

由於精神疾病奪走了可以治愈的生命,因此對醫學進步的需求空前高漲。

然而,許多士兵並不一定要上前線,也會因一戰而遭受心理創傷。

基什內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他從未真正參加過戰爭,但他確實看到了一戰的一些暴行,並將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創傷尤其體現在戰後的藝術作品中。

他的【士兵自畫像】(1915 年)身著士兵制服,表情空洞,這幅作品可以用來說明一戰中醫療進步的必要性,因為它橫跨社會的各個領域。

恩斯特-路德維希-基什內爾 1915 年創作的【士兵自畫像】

察爾斯-邁斯於 1915 年提出的 "炮彈休克"一詞,直接推動了戰爭醫學的發展,因為它提供了數以百計的試驗物件,來觀察這些癥狀。

心理健康的崩潰,最終導致了精神科醫生應征入伍的浪潮。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 "逐漸開始滲透到軍隊的招募、訓練和士氣中"(霍爾登,【炮彈震撼】,1998 年)。

他們在訓練中接受測試,為戰爭條件做好精神和身體準備,如逐漸暴露於可控爆炸中。

此外,由於一戰,"對於那些退伍或戰後返回的人,可以進行一些治療"。

催眠術、電擊療法以及從沖突中學到的許多其他方法,都在戰後得到了套用,並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精神病治療方法。

期待已久的進步: 基地醫院和傷員清理站

另一項成功的創新,是建立了基地醫院和轉運站。

醫生和醫護人員可以透過這些機構,將士兵分為重度和輕度,結果發現許多與壓力有關的疾病,都是疲憊或深度創傷造成的。

做出這些區分是一項突破,新系統意味著輕度病例可以得到休息,然後返回崗位,而不用被遣送回家。

戰爭還使佛洛伊德的觀點受到更多重視,特別是為神經衰弱,可以透過讓病人面對自己的經歷,並在催眠狀態下回憶起痛苦的記憶來治愈,後來成為一戰參戰者思想鬥爭的重要工具。

醫學進步的這一突破證明,戰爭為醫學帶來了積極的進步。

由於更多精神和身體疾病的湧入,過去被人詬病的觀點,在戰爭時期變得更有意義。

因此,一戰標誌著醫學的明顯進步,因為它不僅提高了軍事效率,還為那些真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將在戰後繼續使用。

化學戰:一戰中的化學戰及其醫學成就

與 "炮彈震蕩 "類似,其他醫學成就的取得,也得益於新戰爭模式的不斷增加。

1915 年,德國士兵在法國伊普爾,釋放氯氣罐就是一個例子。

由於長期暴露在毒氣中的人,開始在沒有任何身體創傷的情況下死亡,廣泛的混亂和恐慌蔓延開來。

使用氣罐需要嚴重依賴天氣,特別是風向,這可能會使攻擊變成自毀。

在一戰中,化學戰引入了幾種不同的毒氣武器,如芥子氣、溴氣和光氣,這反過來又在以後的戰爭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由於調動了科學、醫學和軍事領域的力量,這場戰爭被稱為 "化學家的戰爭",公共衛生從業者可以推斷,化學戰的威脅不僅限於前線,還針對平民。

然而,盡管當時的場景極具破壞性,但它卻讓現代軍事醫學,以許多人的生命為代價得到了可悲的發展。

這不僅保護了士兵,也保護了從事與毒氣接觸職業的平民。

雖然治療方法難以辨別,但習慣和應對策略卻在不斷發展。

防毒面具的發明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隨著戰爭中使用的化學物質越來越多,防毒面具也經歷了多次重新設計,最初的防毒面具是一塊布,可以遮住口和鼻(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面罩並無二致),上面有一塊摻有硫代硫酸鹽的棉墊,用來中和氯氣。

一戰引發了醫學復興,發明了許多醫學先進技術和重新理論化的做法,如防毒面具。

這從二戰中防毒面具的持續使用中可見一斑。

這種原始模式,很快導致了小盒子呼吸器的問世,並於 1916 年被士兵們使用。

它由一個覆蓋面部和頭部的橡膠面罩和一條橡膠軟管組成,橡膠軟管與一個裝有化學吸收劑的馬口鐵罐相連線。

它可以抵禦前線使用的大部份新型化學物質。

然而,醫學在進步,武器也必須進步。沒過多久,德國軍隊就部署了 "戰鬥毒氣之王"。

1917 年推出的芥子氣與普通毒氣不同,它是一種泡騰劑,一旦接觸皮膚就會產生大水泡。

一戰中化學毒氣的演變,要求前線的醫療專業人員快速解決問題,因為照顧受害者需要額外的步驟。

雖然所有化學毒氣受害者,都需要休息和吸氧,但芥子氣受害者還需要洗熱水澡,以去除附著在皮膚和衣服上的毒氣痕跡。

他們的制服也要進行去汙處理,眼浴已成為普遍做法。

一戰使新發現的醫療方法得以傳回民間,否則這些方法將不會被發現。

一戰對醫學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

然而,如果沒有戰爭,這些醫學進步的時間表會慢得多。

這場沖突為醫生提供了數量空前的病人和實驗物件,用於試驗和完善治療方法,同時也讓世界上的許多人接觸到了不同形式的戰爭。

根據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今天使用的醫療技術,都源於一戰期間開發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