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努力了六十年,為何歐盟還在窩裏鬥?三大原因造就難解之局

2024-10-18國際

【銳眼戰狼 撰】

編輯工作由勞負責。(將「編輯丨勞」理解為編輯工作由勞來做,進行了句式和表述的調整)

歐盟,為啥就那麽愛窩裏相互爭鬥呢?

這幾天吶,法國搞出了近二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騷亂嘞。警方派出了不止 4 萬名警員呢,連最厲害的 GIGN 部隊都給用上啦,可還是沒啥用,沒起到啥效果。

那會兒啊,法國國內就跟「人間煉獄」似的,怪不得有網友說:「要不是埃菲爾鐵塔還在那原地立著,真得讓人以為跑到俄烏沖突的前線去了!」

法國這邊遭遇了巨大的災難,整個歐洲自然沒法兒把自己置身於事情之外啦。

回想不久前,像德國總理那樣的好多歐盟國家首腦,都紛紛表態說在當下的國際環境裏,歐盟各國得加強合作、保持團結一起度過難關,很多人都覺得,這次法國的危機,會成為歐盟進一步靠近的好機會呢。

不過呢,實際情況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法國危機爆發之後呀,整個西歐那是一片寂靜呢,就好像大家事先約好了似的,都一起保持著沈默。

另一邊呢,比利時和瑞士這兩個被危機波及得最厲害的國家,馬上就表明了態度,指責法國政府「膽小怕事」,啥都沒幹。

遠處的土耳其呀,就跟幸災樂禍似的,把那些「風涼話」全給說了出來,還表示現在法國的騷亂呢,那完全就是「制度種族主義」以及「法國殖民歷史」必然會導致的結果呀。

這些場景,明顯讓歐盟一直著重強調的「團結」,在瞬間就坍塌了。

俗話說:有福氣一起享受,遇到困難就各自散夥,「大難來了就各自飛走」。

這大概就是當下歐盟所處狀態最直接的呈現吧!

正因為如此,這讓人不禁好奇,歐盟想要達成團結,怎麽就這麽困難呢?

要明白,現在從歐盟成立開始,已經過了六十年啦,用咱們平常的話來說:「就算是漂亮媳婦,也熬成婆婆啦」,可為啥歐盟現在遇到一點點波折,就要內部爭鬥呢?

其實呀,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緣由的,從歐盟開始成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啦。

有三個根本上的隱患,這就決定了歐盟壓根兒不可能走向團結啦!

可以講,只要這三個難題沒得到解決,歐盟就始終是一幫只懂得「享福」,卻沒法「患難」的「表面兄弟」!

誰是老大呀?你當?我可不服呢!

對於一個組織來講,啥是最重要的呢?

毫無疑問,就是因為有一個很厲害的領袖。

只有組織裏有一個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的「老大」,才能讓組織內部的意見統一起來,大家能勁兒往一處使。不然的話,事情老是變來變去,各幹各的,永遠都幹不成事!

所以呢,對歐盟而言,它最首要、最根本的隱患就是缺少一個能讓所有人都聽從的「老大」。

二戰結束後,隨著兩極格局的出現,全球的國家都處在冷戰的陰影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呀,一方面是要擺脫美國的掌控,另一方面也是得去應對來自東方蘇聯的那種威脅呢。

在法國以及西德的提議下,歐洲一體化行程首次被提了出來。

緊接著,在 1965 年 4 月的時候,由德國和法國帶頭,其中還包含荷蘭、義大利、盧森堡以及比利時這些國家,一起簽署了【布魯塞爾條約】。

從這時候起,歐盟之前身,歐洲共同體正式誕生啦。

通常來講,對於多數的國際組織呀,那它的領導者呢,肯定是由最開始的發起國去擔任的。

比如說聯合國吧,是由蘇聯和美國帶頭搞起來的,這兩個國家順理成章地就有了「超國家特權」。不過後來呢,美蘇為了相互制約,又把中英法這三個國家拉了進來,這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五常。

所以呢,按理說在歐盟內部,天然的領袖肯定得是法國和德國呀,因為這兩個國家出的力最多,按道理也應該分到最多的份額。

行啊,事實真的就這麽簡單嗎?

中國有句老話,講的是:「天不會有兩個太陽,國家不會有兩個君主。」

毫無疑問,法國跟德國,在面對享有同等特權的對方時,都對彼此很不服氣。

尤其是有著「黑歷史」的德國,從一開始起,就在和法國的權力爭鬥裏處於劣勢了。

咱都明白,德國是歐洲二戰的始作俑者,給歐洲好多國家都帶來了挺大的傷害,就算都過去十多年了,大夥還是「一提德國就害怕」。

所以呢,雖然歐洲一體化的概念是法國和德國一起提出來的,但一開始主要出面的是法國,德國就跟在後面安安靜靜地處理後續的事情。

可以講,風頭全被法國給搶去啦,那些費力又吃苦的事兒都被丟給德國啦。

這種不平等的付出,明顯會給法德兩國的矛盾埋下難以緩解的隱患。

在法國的視角裏,因為聯盟是由它給拉起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法國就會成為「獨一無二」的那個領導者。

對於德國而言,它付出的一點兒都不比法國少啊,那憑啥就得心甘情願地處在法國之下呢?

所以呢,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呀,一場跟最高權力有關的鬥爭,在剛剛成立的歐共體內部,那是不可避免地就爆發啦。

這就給歐共體所謂的「團結」,蒙上了一層陰影。

再者說,之後又多了一個英國呢。

實際上,從歐共體剛開始成立的時候起,法國就壓根兒沒想過邀請英國加入。

這裏呢,法國一直都對外講,從地理方面來看,英國是孤立在歐洲大陸之外的,所以不應該被算進歐洲一體化的行程裏。

但誰都能看出來,法國是在擔心英國去爭權呢。

其實呀,英國跟法國爭權這事,可不是近幾十年才開始有的。

在以往數千年的歷史當中,英法這兩個國家沒少因為權力而激烈地爭鬥。

所以呢,在近代殖民歷史當中,那兩個國家老是和和氣氣的,還手拉手去侵略別的國家呢,可暗地裏,這兩個國家一直都在提防著對方,就盼著對方趕緊完蛋。

從歐共體成立之後,法國多次拒絕英國加入這件事,就能看出這一點。

既然法國對英國是這種「反感」的態度,那為啥最後英國還能順利地加入歐共體呢?

這就不得不提德國的「付出」啦,正像那句話說的:「敵人的敵人,那就是自己的夥伴」。

德國覺得,要是在明面上搶不過法國,那再把法國的冤家拉過來,不就可以展現出以二打一的優勢態勢嘛?

就這樣,盡管法國老是反對,可借著德國在中間斡旋的力量,英國最終還是加入到了歐共體。

從這時候起,在歐共體裏面,一場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三國演義」正式開始啦,英法德這三個國家為了爭奪權力和地位,沒少給對方使絆子。

所以啊,雖然後來歐共體從表面上瞧著挺和睦的,可實際上背後早就亂成一團啦,鬧得那叫一個天翻地覆呢。

只能享受幸福,不能經歷患難。

大家都清楚,歐盟剛成立的時候,其目的就是讓歐洲國家保持團結,一起去應對各種危機,然後共同發展。

所以呀,那種「先富帶動後富」這樣的預設規矩,一直都是歐盟所秉持的核心觀念呢。

不可否認啊,這樣的一種發展理念,確實在最開始的時候給歐盟國家的發展,給予了好多幫助。

不過在最近的十幾年當中,這一切突然就變了個樣兒。

說白了,就是那些先富起來的人,不想認「窮親戚」啦!

2010 年呀,趁著美國在中東那旮旯瞎攪和,一場被稱作「阿拉伯之春」的顏色革命浪潮就在阿拉伯世界給掀起來啦。

這就使得很多歐盟周邊的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動蕩情況,幾百萬的民眾開始「跑離」家鄉,期望去歐洲謀生活。

這就是後來我們時常能聽到的歐洲「難民危機」。

資料表明,僅 2015 這一年,就有超 130 萬難民向歐洲各國遞交避難申請,這無疑讓整個歐盟承受了巨大壓力。

所以啊,接收了一部份難民之後,好多歐盟國家就紛紛開始把關卡給關閉了,不讓難民接著進到裏面來啦。

可這真的能把難民的逃亡之路給堵住嗎?

答案肯定不是肯定的呀。

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偷渡者,強行突破關卡。

其中,有好多案例都給歐盟帶來了輿論危機,就像那張讓人心疼得不行的「死在沙灘上的難民小孩」照片那樣。

得明白,西方那些國家老是把人權和自由掛在嘴邊,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一直「堵」著,那就跟自己打自己嘴巴沒啥兩樣啦。

沒辦法啦,歐盟只能宣布重新接納難民啦,可這緊接著就帶來新問題啦。

2015 年呀,經過好多輪的協商之後呢,歐盟就決定啦,讓所有的成員國一起去承擔那超過 12 萬的難民安置事宜呢。

對於英法德這類西歐國家而言,這樣的決定雖會給它們自己增添不少麻煩,不過總體上還算是能夠接受的。

那些本來就貧窮的中東歐國家,表現得特別不樂意呢。

畢竟讓難民進來這種事兒吧,那就是典型的「做了不討好」。政府不但得花好多錢去安置這些難民,而且之後呢,難民和本國民眾在宗教信仰、文化方面的沖突,那可太難處理啦。

再說了,好多東歐國家自身都還沒完全脫離貧困呢,失業率常年都處在很高的水平,要是再去接納難民,那簡直就是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呀。

所以,針對歐盟做出的這個決議,各個成員國之間接連開展了一回又一回的爭論。

東歐國家說西歐「不負責任」,西歐國家講東歐「沒人性」。

大家都在互相推卸責任,可就是沒人想著去解決問題呢,為啥呢?就因為一旦第一個站出來,那就肯定得自己做出利益上的犧牲,得給大家做個榜樣呀。

誰會樂意呢?

其實,這裏歐盟國家之間的矛盾挺簡單的。

說白了,不就是「錢」在作怪嘛。

最直接的那個解決辦法呢,就是讓西歐國家掏點錢,東歐國家出點力,大家一塊兒齊心協力把這事兒給辦了。

常言道:要從資本家的口袋裏掏出錢來,那可比「宰」了他還難呢。

所以呀,這種解決方案一被提出來,就立馬遭到了西歐國家一起給反對了。

其實呀,「難民危機」不過是歐盟在「錢」方面產生矛盾的一個小體現罷了。即便沒有這檔子事,用不了多久也會因為別的緣由而爆發沖突呢。

說白了,就是那些有錢的人不想帶著那些「窮鬼」一起玩啦。

歐盟剛成立那會兒,各個成員國那關系呀,就是一起合作、一塊兒發展唄。可後來呢,這圈子慢慢變大了,貧富差距那也是不可避免地就冒出來啦。

所以啊,歐盟在這最近的一二十年當中,每年都得拿出不少資金,去給那些貧窮落後的成員國進行補貼。

那這筆錢究竟從哪兒來呢?明顯就是那些比較富裕的國家呀,像英法德之類的。

可別小瞧了這些有錢的國家,它們真能心甘情願地掏出這筆錢嗎?答案那可是明擺著的呀。

於是就有了後來英國的脫歐這件事,別看它離開的時候,理由說了一堆一堆的,像這樣那樣的原因都有,但說到底其實就一句話:不想再陪「窮人」一起玩啦!

歐洲團結起來了,反倒不利於團結了。

當然啦,講了這麽多歐盟內部的那些問題之後呢,所有外部的因素呀,也對歐盟無法走向團結起到了制約作用。

我們之前有提到過,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成立,其目的是在冷戰的那個大環境下,去應對美蘇所形成的兩極格局。

所以呀,最不想看到歐盟發展得好的,那肯定就是這兩個國家啦。

蘇聯解體之後,歐盟就成了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啦。

對美國而言,一個「團結」的歐洲,是最不利於「團結」的。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就一直把歐洲當作自己的「後院」。

很多時候呀,幹脆就直接參與到歐洲國家的事務當中去啦。

比如說歷史上聲名狼藉的「藍孔雀計劃」,那可是美國發號施令的典型呢,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欺負」歐洲的一項政策。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長久以來,歐洲各個國家始終都希望能夠擺脫美國的掌控。

可這哪有那麽容易呀?

現在呢,根據分析人士講哈,如果美國此刻宣布撤銷在歐洲的軍事投入,那歐洲整個的軍事實力就得倒退 15 年。

這樣別說會不會有外部的力量趁虛而入啦,就是好多國家自己內部,都恐怕會鬧出大亂子呢。

那肯定的呀,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那些國家誰敢直接擺脫美國的掌控呢?

不過呢,說真的,這所有的情況也不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啦。

就是所有歐洲國家聯合到一塊兒,形成一個共同的軍事聯盟唄。

都說「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咱光看單個的戰鬥力可能不咋地,但要是把大家堆在一起,光憑人數,也能堆出一支世界上很厲害的軍隊吧。

這個說法或許也不太準確呀,畢竟要是光靠堆人數就能成為世界強軍,那印度肯定得立馬興奮起來呢。

不過咋說呢,要是能把大家擰成一股繩,那歐盟整體的戰鬥力,那可真不能小瞧哇。

嗯,這真的能輕易實作嗎?

答案很明顯呀,別管歐盟內部能不能達成一致,就算是美國,也得先對此表示不贊同呢。

實際上確實是這樣,自從歐盟誕生開始,美國就沒少在各個成員國之間制造矛盾、離間感情。

近些年來,美國直接多次「綁架」歐洲國家,在各個地區挑起矛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烏沖突。

你問俄烏沖突跟歐洲有沒有關系呀?那答案是沒有!可為啥歐洲就被牽扯到這泥潭裏去了呢?

不就是美國硬逼著歐盟跟俄羅斯對著幹嘛?

結束語

現在呢,我們老是說,美國的那種「單極」霸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極化」已然成為了歷史潮流的走向啦。

在這種背景之下呀,歐盟肯定會成為「多極化」裏的重要一部份呢。

不過呢,咱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真的可以嗎?

估計呀,沒那麽好做到呢。

至少從這次法國的危機以及歐盟各國的態度來看,好多歐盟國家實際上已經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啦。

從這裏能看出,就算「多極化」真的會在未來出現,歐盟也不太可能真正一起向前走。

可以這麽說,要是歐盟解決不了眼下那些問題矛盾,那很快就會有另一個國家像英國那樣,心裏涼了,直接宣布「脫歐」,接著歐盟可能就「散夥」了,這不是沒可能的。

歐盟這個例子呀,也給咱們敲響了警鐘呢。事實清清楚楚地表明,哪怕是關系再親密的國家,那也扛不住利益的誘惑呀。

就只有利益,才是把國家關系捆綁在一起的唯一辦法,那些其他的泛泛之談,聽聽就好,可別真往心裏去。

不然的話,要是「農夫與蛇」那樣的事發生了,到頭來受傷的,不還是自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