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逼近,各總統候選人對中國采取更為強硬的態度。據美國媒體報道,拜登計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關稅提高至最高可達100%,相較之下,其他行業的關稅也將翻倍。
而川普更是宣稱,若當選總統,將對所有中國商品征收高達60%的關稅,同時對墨西哥生產的中國汽車征收200%的關稅。面對美國政客的不理性言論,中國外交部已呼籲美方遵守世貿規則,取消對中國的附加關稅,更不應加碼。
或許耶倫也已經意識到美國的做法違反了世貿規則,於是她開始為此進行辯解。在接受采訪時,耶倫表示,拜登總統認為,在半導體和清潔能源等戰略產業中,美國的角色和存在至關重要。
這些領域將在未來幾十年構成創造就業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他們認為在這些領域「過度依賴中國是不可接受的」。耶倫再次強調了拜登的立場,稱美國不希望中國在半導體和清潔能源領域取得主導地位。
鑒於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進展,美國也擔心中國可能采取反制措施。耶倫指出,她不願意看到中方做出過激回應,但這種可能性仍然存在,例如對特斯拉或其他美國公司的產品實施限制。
耶倫似乎希望中國被動接受,但不允許其做出反擊,再次凸顯了美國的霸道態度。
美方實際上主要攻擊中方的重點是所謂的「產能過剩」,聲稱中國對關鍵領域「進行補貼」以及「不公平競爭」。但這其實只是耶倫的雙重標準。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呂斯達爾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先進產品「產能過剩」是否只是因為中國在這些領域超越了美國?
耶倫迅速否認了這一說法,並強調了中國在經濟發展重要領域進行的補貼。而對於美國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巨額補貼,耶倫則辯稱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她承認了美國政府在重要戰略領域的補貼,但卻不願意看到中國也提供補貼,因為這會「將美國企業趕出市場」。
耶倫的言辭歸納起來即是:美國得以透過補貼來支持關鍵產業,因為這涉及到戰略層面,但當其他國家采取相似舉措時,就被視為「不公平競爭」。實際上,在美國對中國進行指責的同時,美、歐、日等國為了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紛紛展開了對芯片領域的補貼行動。
據統計,美國和歐盟已經投入了810億美元用於高新半導體的研發和量產,而像英特爾、台積電等公司則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近3800億美元的補貼。在美國限制對華出口尖端芯片的情況下,如此大規模的產能補貼可能導致真正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的產能被美國稱為「過剩」,實際上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認知戰略,內含著諸如「品質低劣」、「搶奪就業機會」等無根據的假設。
更準確的描述應當是「產能優勢」,即在自由市場競爭中獲得的具有競爭力的產能。將中國充裕且高品質的貨源稱為「過剩」,純屬於美國對中國制造業的恐懼心態的外顯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