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度經濟的迅猛發展,其雄心也日益顯露。上任後的總理莫迪將中國視為印度發展的「第一敵手」。不久前,他甚至試圖將中國排除在金磚結算機制之外,以擴大國幣盧比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俄烏戰爭一直是世界矚目的熱點。中國早已呼籲在該問題上展開和平對話,展現出大國的責任感,其影響力不可忽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印度也開始采取行動,總理莫迪頻繁往返於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也表現出勸解和平的姿態。然而他卻暗中另有企圖,將俄羅斯置於危險之中,他究竟在盤算什麽呢?
中國在調解方面的努力
在7月29日的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指出,中國始終保持中立,致力於促進和談。早在2023年,中國就提出了一項包含12點內容的和平解決俄烏沖突方案,明確強調了尊重國家主權、停火及恢復談判的重要性。此方案引起了廣泛關註,盡管當時未能立即實作停火,但為將來的和平對話奠定了基礎。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和平倡議得到了廣泛討論,多國和國際組織對此表示認可,對中國積極發揮作用給予肯定。
中國在調解俄烏戰爭中的角色,體現了其和平發展理念的實踐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然而,這一過程也面臨許多挑戰。俄烏沖突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國際爭端,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因此調解並非易事。此外,西方國家持續以各種方式介入,使得和平談判更加艱難。在這樣的多方賽局背景下,中國如何保持中立並行揮建設性作用,是對其外交智慧的一次考驗。
盡管如此,中國的調解努力已經初見成效。到2024年,隨著中國持續推動和平談判,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其積極介入有助於緩和局勢。各方逐步認識到,在這一全球沖突中,唯有透過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方協作,才能實作持久的和平與穩定。
印度從斡旋到交易
或許是因為註意到中國的影響力,想在國際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或者另有目的,莫迪最近存取了烏克蘭,並與總統澤連斯基進行了會談。他提出印度將作為調停者,希望能夠推動俄烏沖突的和解。然而,這一進展真的如想象中那麽簡單嗎?
盡管表面上倡導和平,捷克的最新聲明卻揭示了印度虛偽的真實面目:捷克大量從印度采購彈藥,並直接支持烏克蘭。訊息傳出後,印度的調解言論立刻顯得蒼白無力,國際社會看清了其在俄烏沖突中隱藏的利益動機。
早在今年6月,捷克透過一項國際眾籌計劃向印度采購了大量125公釐榴彈炮彈和120公釐迫擊炮彈。這批軍火已經成功運送至烏克蘭,用於前線激烈的戰鬥。由於北約自身生產能力不足,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可用的彈藥,而擁有大量蘇聯制造裝備的印度毫無疑問成為了其重要供應國之一。盡管印度聲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莫迪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不僅未推動和平行程,還透過軍售獲得巨額利潤。
利益導向的外交賽局
印度的外交政策乍看之下似乎相對穩健,但實際上卻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甚至可稱為雙重性。一方面,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積極倡導和平,呼籲俄羅斯和烏克蘭停止沖突;另一方面,它則透過秘密的武器交易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這種做法顯然與其作為「調解者」的角色大相徑庭。
更為引人註目的是,這些彈藥的購置資金並非來自西方國家自有財力,而是利用了被凍結的俄羅斯海外資產。據了解,自俄烏沖突開始以來,西方國家已凍結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俄羅斯資產。目前,歐盟正透過這些資金所產生的利息設立一項援助烏克蘭的基金,首筆15億歐元已經撥出,其中部份資金將用於從印度購買彈藥。
這一舉措令俄羅斯極為憤慨,多次向西方發出警告,稱此行為等同於「公然搶劫」,然而莫迪政府顯然對此並不在意。這表明,盡管印度表面上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實際上已透過間接渠道向烏克蘭提供了重要的戰爭資源。印度的雙重角色不僅未能緩解緊張局勢,反而加劇了俄烏沖突的復雜性。
作為以往的戰略夥伴,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在這場戰爭中逐漸變得復雜。歷史上,印度與俄羅斯之間維持了長時間的軍事合作,印度的大部份軍備來源於俄羅斯。然而,這一狀況正在發生變化。莫迪一方面仍然從俄羅斯進口低價能源,而另一方面卻積極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這種雙重策略不僅展示了印度在追求自身利益上的靈活性,也使得俄羅斯的利益在其外交局勢中愈加邊緣化。
普亭顯然對此感到不滿。雖然印度努力在中俄之間維持平衡,但俄羅斯的態度卻日漸冷淡。近期,普亭在公開演講中沒有提及印度,只是強調了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系。這暗示著未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可能會更傾向於依賴中國而非印度。作為曾經的重要盟友,當前印度的位置明顯發生了變化。
印度在烏克蘭局勢中的作用
印度的外交方針,尤其是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顯得十分矛盾。莫迪力求在各大勢力間保持靈活的立場,既不想與西方關系緊張,也不希望失去俄羅斯的支持。然而,大國責任不僅限於追逐眼前利益,更應關註利益與道德之間的平衡。目前印度雖然獲得了一些短期經濟收益,但這可能會在未來影響其外交關系的發展。
俄羅斯顯然已意識到印度的兩面性,未來雙方的關系前景並不樂觀。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盡管莫迪心思縝密,但能否在長期競爭中獲益仍需觀察。印度的舉動不僅讓其面臨國際聲譽受損的風險,也可能使其在未來的多邊外交中遭遇困難。
在烏克蘭局勢的開發中,印度的角色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外交調解者,它實際上成為了烏克蘭戰爭的一個參與者。雖然印度並未直接參戰,但透過進行彈藥交易等方式,其實質上已介入這一沖突。在北約全球範圍內尋找蘇俄武器裝備的時候,印度龐大的軍火儲備無疑成為了一項重要資源。
俄羅斯顯然對印度的舉動感到失望。曾經作為軍事盟友,印度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現在明顯偏向了一方。盡管印度沒有直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但透過捷克等第三國進行軍火出口,這實際上相當於間接支持了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這可能會對未來的俄印關系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目前,俄烏戰爭仍在進行中,烏克蘭軍隊的關註點逐漸轉向俄羅斯境內,尤其是在庫爾斯克州的軍事行動愈發加劇。烏軍似乎采取了一種「圍魏救趙」的策略,透過對俄羅斯本土施壓,以迫使俄軍從頓內次地區撤回防守。烏克蘭已經掌控了多個位於俄羅斯的定居點,同時摧毀了多座重要橋梁,從而切斷了俄軍的補給路線。
目前,庫爾斯克州的3000名俄羅斯軍隊正陷於包圍中,處於艱難的對峙狀態,迫切需要外界支援。面對烏克蘭在其領土上的攻勢,俄羅斯似乎顯得相對被動。目前俄軍在頓內次地區的進攻已逐漸展開,他們顯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所取得的優勢。從現階段戰場形勢看,兩國均面臨冒險局面,一方期望透過部份戰術突破來擴大自己的優勢,而另一方則試圖幹擾對手的戰略節奏。庫爾斯克當前局勢日益惡化,俄羅斯軍隊受到烏軍進攻壓力,被迫采取謹慎行事,這無疑為俄方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壓力。未來戰爭的發展仍需進一步觀察。
總結
印度在俄烏沖突中的態度,既展現了其在國際事務中渴望增加話語權的雄心,也暴露了其外交操作上的短見。作為一個力圖崛起的大國,印度有必要在利益與責任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然而,目前的局勢表明,莫迪政府或許更傾向於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期戰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