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5首民生疾苦詩詞,細讀來,滿滿的諷刺

2024-10-17國風

01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崔道融〔唐代〕【田上】

久旱逢甘霖,夜裏下了一場大雨,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裏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

為了搶種,農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裏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

一位農民在雨天半夜,辛勞耕作,直至筋疲力盡天還沒有亮呢,哪裏有農夫披著蓑衣半夜裏耕地的呢?但細細品來,此句卻是蘊意深含。

可能是由於好不容易來了一場水,趁著這積蓄的雨水,農夫們爭分奪秒的開始耕作,以怕耽誤了播種的時間。一身泥水在泥濘的田裏,穿著蓑衣,又是冒著雨,可想而知耕田其實是非常吃力的。

作者身在鄉村,在這個雨夜中,偶然看見一位,或者其他老農冒雨耕作的樣子,不由想到眾多勞動人民而作。

他們為了生計,為了收成,雖然「人牛力俱盡弦,但是天還沒有亮,很難想象,他們天亮之後還要勞作多長時間。

這首小詩十分通俗,明白如話,雖然是反映農民辛苦的,但它是透過耕作情形的具體而又細致的描駑來表現的,它取的是一位農民最平常的一個勞動鏡頭。

風雨裏,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樣出力,其實,不管是在在動亂年代,還是今時今天的農民都一樣,地方水利失修,農民靠「天」吃飯這就是事實。

經常都有聽見某個時期河南大旱,農民澆地,成為河南人的意難平。也會聽見廣東某地區台風肆虐,農民損失慘重。

作為農民,最純粹,最純樸的想法,就是早出晚歸、不知疲倦的辛苦勞動,只為有個好收成,但是,很多時候,不遂人願的天公啊連這樣都不能滿足,怎會不引起人們的滿腔同情呢。

02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王炎〔宋代〕【南柯子·山冥雲陰重】

彤雲密布,山色陰暗,天下著濛濛的細雨。花朵上,水氣聚成了晶瑩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裏含著淚珠,奪眶欲出,令人十分愛憐。

「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你們這些文人士大夫啊,不要總是因為風風雨雨摧殘著美麗的花朵,而愁悵滿懷,作無病呻吟了。

戴著蓑笠的農民,天天清晨早出,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間泥濘的溝渠和田埂。

「人間辛苦是三農」春耕、夏耘、秋收,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個季節。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們終年辛勞,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年成!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有雨水,能灌溉就是人間最美四月天了,哪裏會你們這樣有閑情逸致去賞花、憐花、惜花的。

上片以景語起:山色昏暗,彤雲密布,寒雨將至。數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憐的嬌花,映入眼簾,令人心生歡喜。

但接下來兩句,卻奉勸騷人詞客,勿以惜花為念,莫作悵惘愁思,可謂筆鋒靈活心思脫俗。

在你們文人看來生活是詩與遠方,在我們農民看來,田壟阡陌,人間煙火才是屬於我們實實在在眼前生活的茍且。

「朝朝出」、「處處通」對舉,言簡意賅勾勒不避風雨、終歲勞作的農民生活。

遂引出「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三農」,指春耕、夏種、秋收。五谷豐登,是農民們一年的希望。

在這重陰欲雨的時刻人們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於惜花傷春,他們既無此余暇,也無此閑情。

這個多少有點像現在社會的一些「專家」,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間疾苦,就胡作報告,亂出數據。

其實吧,說到底他們都缺乏對底層民眾的了解和關懷,從來不為民眾謀福祉為己任,大概他們都只關心風雨摧殘了他們喜愛的花,影響了他們出行的計劃,殊不知百姓在等風雨救苦救難呢。

03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顏仁郁〔唐代〕【農家】

半夜裏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去耕田,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裏艱難地走著。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就以為田裏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這首七言絕句,也是反映當時農民生活的艱苦,表達了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時人」無知的批評。

後兩句與李紳【憫農】詩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達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強烈,有相當的批判力度,常用來譏諷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謀生艱難、耽於吃喝玩樂的人們。

04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楊萬裏〔宋代〕【憫農】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

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饑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其年閏十一月,時作者因父親病重由杭州返回江西吉水老家,見農田遭災,農民難以度日,深為憂慮,即時而作。

也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敘述今年的災情,由於久旱無雨,稻田缺水,秧苗大半枯死;

後兩句揭示農民憂心如焚的內心活動:本來早已料到今冬要受饑挨餓,誰知偏偏又遇上閏年,日子更難過。

全詩語言樸實自然,層層渲染,步步加深,將農民的災難描寫得十分具體、深刻,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05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唐代〕【賣炭翁】

有個老翁,常年累月在南山伐木燒炭。他的臉龐被炭火熏得灰黑,兩鬢斑白,十根手指也被炭染得漆黑。

他賣炭得來的錢,不過是為了換取些衣物和口糧。盡管衣著單薄,他心裏還總擔心炭賣不上好價錢,因此巴望著天氣能再冷些。

一夜大雪,城外積雪足有一尺多深。天剛亮,老翁就急著駕著裝滿炭的車,沿著結冰的路趕往集市。牛累了,人餓了,可太陽已經老高,老翁只好在集市南門外泥濘的地上歇息。

這時,兩個趾高氣揚的人騎馬而來,他們是皇宮裏的太監和手下。他們手裏拿著文書,嘴裏喊著皇帝的命令,吆喝著讓老翁的牛車往皇宮拉。

那一車炭,足有一千多斤重,太監和差役們硬是要趕牛走。老翁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最後,那些人只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往牛頭上一掛,就說是買炭的錢了。

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滿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以外,還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奪人民的血汗。

中唐以後,朝廷裏經常派人到市場上去采購物品。他們一看到中意的東西,就隨便付給他們很低的價格,或任意掠奪而去,有時還要物主把貨物送進宮內,然後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門戶錢」和「腳價錢」。

韓愈在【順宗實錄】中曾具體記載過一位農民用驢子馱著木柴到城裏去賣,宦官見了口稱「宮市」,只給了幾尺絹,就把木柴搶去了,還要奪走他養家糊口的驢子,農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毆打了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長安時親眼目睹這類弊政,心情十分憤慨。在【賣炭翁】中雖然沒能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於大膽揭露「宮市」的罪惡,把以皇帝為總後台的統治者貪婪暴虐的面目,用獨具特色的詩歌形式反映出來,確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兩鬢蒼蒼的老翁,他在寒風中賣炭,無疑是衰老和淒楚的。

他這樣拼死拼活的苦幹,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劃。一般人在衣單不能禦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願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

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

同時,這樣寫使下文「一車炭重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顯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讀者對狐假虎威的「黃衣使者白衫兒」的痛恨。

這首詩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

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絕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還能看到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眼前。

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內建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

最近社會出了一個梗,說是百姓的生活,就業,健康,等等他們都置之不理,反倒是沒有戴頭盔捉了就罰款,原來是擔心我們小老姓的人身安全,細想來,這種形式主義,還是撈錢主義,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