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八宗共祖」「第二代釋迦」龍樹菩薩的來歷

2024-09-02國風

龍樹菩薩是佛教史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被譽為 「第二代釋迦」,是漢傳佛教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凈土宗、禪、密宗、律宗八個宗派共同的祖師。

龍樹菩薩,又譯龍猛、龍勝,約生於公元四世紀末,出生在南印度德幹高原的溫達拉巴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他自幼聰慧,天賦異稟,對婆羅門教教義及其他各種外道經文都有深入學習,青年時便已學富五車、名氣很大。

龍樹菩薩著作極豐,有 「千部論師」 之美譽,其作品涵蓋眾多領域。他在佛陀滅後七百年出世,對佛陀的教法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並且創立了中觀學,準確地闡述了佛陀的緣起思想。

沿著他的中觀般若思想,推動了大乘佛教的發展。龍樹菩薩的哲學思想在印度哲學史上占據突出地位,也被譽為 「第二代釋迦」。

龍樹菩薩開創了空性的中觀學說,這一學說令小乘學者折服,大乘學者也奉為法度。東晉時期,鳩摩羅什將龍樹菩薩的學說轉譯並介紹到中國後,產生了空前影響。

中國的禪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密宗、凈土宗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他為共同的祖師。

他的著作和思想對這些宗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其影響力透過各宗派對佛教教義的研究、傳承和弘揚,深入到廣大信眾的信仰生活中。

龍樹菩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他的生平事跡充滿傳奇色彩。相傳,龍樹自幼遍學婆羅門教及其它外道經文,青年時代已名氣很大。他曾和幾個朋友從術士那裏學得隱身術,潛入王宮與嬪妃做不當之事,事情敗露後,朋友們被國王所斬,龍樹僥幸逃脫。

自此他覺悟到貪欲是萬惡之源,便來到塔廟,跟隨比丘出家。在塔廟住了九十多天,讀遍佛教經典後,他深感所學不足,於是下山。後來他在北印度雪山的塔廟遇到一位藏有大量經典的老比丘,又拜其為師,用心苦讀三個月後仍不滿足,便決定周遊列國,遍讀佛教各種經論。

在遊學過程中,他辯倒了許多比丘,驕傲之心漸生,打算創立新的宗派收授門徒。此時,大龍比丘前來開導他,並將他引入龍宮。龍樹在龍宮閱讀了眾多人間罕見的佛典秘籍,大開眼界,於是打消了創宗立派的念頭,並向大龍比丘請教。

大龍比丘還傳授給他一些神咒之術。後來,龍樹回到南印度弘傳佛教,受他感化的人非常多。國王欽佩他的才學,花巨資在蒙特內哥羅修築了一座大寺廟,供他講經說法。附近的婆羅門教徒見國王如此尊敬龍樹,心中憤憤不平,揚言要與龍樹鬥法。

鬥法時,一個婆羅門施展咒術變出一個金黃色的大水池,池中央湧出一株千葉蓮花,婆羅門得意地高踞其上。龍樹見狀,變出一頭六牙大白象,坐在象背上繞水池轉了一圈,大象伸出長鼻將蓮花一卷,婆羅門頓時跌落在地。

婆羅門知道不是龍樹的對手,連連叩頭求饒,表示願意皈依三寶,其他婆羅門見了,也都紛紛拜龍樹為師,皈依了佛門。後來,龍樹在圓寂時將衣缽傳給了迦那提婆。

龍樹菩薩的形象和故事在佛教文化藝術中經常出現,如繪畫、雕塑、文學作品等。這些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豐富了佛教文化的內涵,也透過藝術的感染力在民間傳播了龍樹菩薩的事跡和精神。

其特殊的形象,頭頂有肉髻,頭部周圍有龍頭,身披袈裟,兩手結說法印,遊戲坐姿,身旁有濾水壺,有時置有經書,具有較高的辨識度,成為佛教藝術創作中的重要題材之一,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印象和認知。

農歷七月二十四被認為是龍樹菩薩聖誕,在這一天,很多佛教寺廟會舉行相應的法會、誦經等活動來紀念龍樹菩薩。信眾們也會前往寺廟,燒香、禮拜、供燈、供花、誦經祈福等,以表達對龍樹菩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時也祈求得到龍樹菩薩的加持和庇佑,獲得智慧的增長、心靈的平靜以及生活的順遂。

龍樹菩薩一生致力於佛法的鉆研和弘揚,他的精進、智慧、慈悲等品質為人們所敬仰。在民間,他成為許多人學習的精神榜樣,激勵著人們在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積極向上的態度,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同時,他所倡導的中道思想以及對佛法真諦的追求,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道德指引,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在生活中踐行善良、寬容、智慧等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