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野狐禪隨筆︱滿謙論【器滿則溢】

2024-09-02國風

「滿」有充盈的意思,【說文】釋:「滿,盈溢也。」充盈本來是好事,但滿了就會溢位來,所以【史記·樂書】寫道:「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滿了以後,如果不損減,就會溢位來;盈(同滿)了以後,如果把持不好,就會傾覆。盡管「損」和「持」背後可能有動作發出者,因而不排除人為因素,但由滿而溢的現象,即使在自然界中也比較常見;而盈了以後覆還是不覆,則與人的把持有關,因而顯然具有更多的人為因素。事實上,「盈而不持則傾」的結論,很可能得之於一種人造的器物,即所謂「欹器」。【荀子·宥坐】: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註水焉。」弟子挹水而註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欹器原本是古代汲水灌溉用的一種陶罐,略加改造就成為一種巧器,具有「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性。所以如此,與其形狀有關:由於罐體細長,系繩的罐耳適當靠下,罐子空時就會朝一方傾斜,形成「虛則欹」;水註到半滿,重心垂直向下,也就是「中則正」;水滿以後,上重下輕,就會倒過來,即所謂「滿則覆」。

如何理解「宥坐之器」?先看如何理解「宥」:一說「宥」就是右,如劉向【說苑】作「右坐」,「右坐之器」就是讓人君置於座右(一說飲酒時置於座右),從而引以為戒;另一說「宥」同侑,是勸誡的意思。兩說雖不同,結果卻相似:讓人引以為戒,也就是發揮一種勸誡作用。

欹器而有勸戒、警示作用,這欹器也就蘊含著哲理。欹器雖然不會說話,卻因其獨特,只要將其特征概括出來,道理就在其中了。欹器本來是一種器物,器物而被賦予哲理,就成為意象,即表意之象。正因為它是一種意象,才會被當作一種「勸戒之器」,將其置於座右,帝王們看到它,就會聯想到「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因而有利於持守中道。

細想起來,中國古代的許多哲理都與意象有關。前文提到的月滿則虧、本文涉及的水滿則溢,無不可以看作表意之象;古人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有「滄海桑田」之說,如「東海三為桑田」(葛洪【神仙傳】),滄海和桑田在這裏也都起著表意之象的作用;古人表示事物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之說,這高岸和深谷也都是表意之象……說到意象,儒家的經典【易】就建立在「象」的基礎上,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其「象」,【易經】和【易傳】都是就「象」而言。「象」本身不會說話,但由於人們將「意」寓於其中,於是就成為一種獨特的表達。

這欹器之所以特別引起孔子的註意,緣於用來說明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再合適不過了。【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又稱「中和」,中是不偏不依,庸是平常,中庸就是折中調和,其基本原則是「允執其中」(【論語·堯曰】),把握適當的限度,既不太過,也無不及,而欹器正好可以完美地詮釋這一思想:「虛則欹」是不及,「滿則覆」就過了,「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都不好,只有「中則正」符合「允執其中」的原則,恰到好處。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恰好就有欹器可以說明它,豈不是太巧了?如果考慮到孔子的思想其來有自,也就不難理解。孔子是在魯桓公之廟看到欹器的,這東西在孔子的時代想必已不多見,所以孔子也只是聽說而已。它如果真的曾被人君置於座右,那是在什麽時期?【文子】所謂「三王五帝有勸戒之器名侑卮」,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東西,三王五帝是被理想化了的人格,他們無論是否真實存在,他們的思想,或者據說是他們的思想,卻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並且成為儒家思想的來源。

事實上,孔子不僅把三王五帝,而且把夏商周三代視為理想社會,他贊嘆道:「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不妨假定三王五帝將欹器置於座右,他們既然可以引以為戒,那麽他們從這種器物受到的啟示必定與孔子相似,由此可以推斷他們已有近似中庸之道的思想,而那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