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抱樸歸真——道教中的樸素智慧與生命追求

2024-01-26國風

「抱樸」,是道教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源於【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簡短的幾個字,凝聚了道教對於人性、自然與宇宙之間關系的深邃思考。

「樸」,在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未經雕琢的原始木材,它保持著最本真的狀態,沒有被外界的加工和裝飾所改變。在道教中,「樸」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它指代人的本真、本性和內在的質樸。這種質樸不是簡單的無知無識,而是一種洞察世事後,仍能堅守初心、不被外物所惑的境界。

而「抱」字,則是一種持守、保持的動作。它意味著在選擇和行動中,始終堅守著某種原則或信念,不隨波逐流,不輕易放棄。因此,「抱樸」整體上來看,就是要求學道者保持和守護自己內在的質樸和本真,不讓它被外界的紛擾和誘惑所侵蝕。

為什麽道教如此強調「抱樸」呢?這與道教對於「道」的理解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道教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它無形無相,卻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人作為宇宙的一部份,其本性和「道」是相通的。因此,只有保持內在的質樸和本真,人才能更好地與「道」相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種境界對於修道者來說,是最終的追求。它不僅意味著個人的超脫和昇華,更代表著對於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洞察。在這種境界下,修道者能夠超越生死的束縛,達到真正的自由和永恒。

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純在其【畫前密意·工夫第十一】一文中,對「抱樸」的理念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清心釋累,絕慮忘情,少私寡欲,見素抱樸,易道之工夫也。」這裏,「清心」指的是清除心中的雜念和欲望,使心靈恢復清明;「釋累」則是放下世間的紛擾和牽掛,讓身心得到真正的解脫。而「絕慮忘情」並不是說要完全斷絕思考和情感,而是要超越個人的情感和利益,以一種更寬廣、更無私的視野來看待世界。

在這樣的基礎上,「少私寡欲」和「見素抱樸」就成為了可能。當一個人的內心清凈無礙時,他自然會對外界的私欲和誘惑產生抵抗力,從而更容易保持自己的本真和質樸。而這種本真和質樸,正是通往「道」的必由之路。

李道純接著寫道:「心清累釋,足以盡理。慮絕情忘,足以盡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樸純一,足以知天。」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抱樸」理念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只有當心靈達到真正的清凈和解脫,才能夠洞察世間的真理;只有超越個人的情感和利益,才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本性;只有徹底摒棄私欲,才能夠真正地走上修道之路;只有保持內在的質樸和本真,才能夠真正地洞察天道、與天合一。

李道純還提到,「知天者,即能與天同壽」。這裏的「知天」,不僅是指對宇宙和自然的認識,更是一種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洞察。當一個人真正達到「知天」的境界時,他已經超越了生死的束縛,成為了與宇宙同在、永恒不滅的存在。

「抱樸」作為道教的重要教義之一,不僅要求修道者保持內在的質樸和本真,更代表著一種對於生命和宇宙的深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