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蘇東坡醉酒後,填詞一首,把人生看得通透

2024-03-30國風

捧一卷詩書,品一盞清茶

01.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人生路漫長,總會有溝溝坎坎,個中辛酸,只能自己慢慢吞咽。

有時候我們是真醉,想讓自己忘掉一切,至少求個短暫的安慰。

有時候我們是裝醉,使自己看上去糊塗,就會顯得別人很清醒。

聽說過一個很可愛處世哲學,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樂的豬。與其清醒著憔悴,不如糊塗著舒坦。

所以酒是個好東西,一醉解千愁, 再醉忘煩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人若活得太精明,就是對自己的殘酷,凡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並非是對邪惡的縱容 —— 貓頭鷹如是說。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無為是一種境界,不操不該操的心,不做不該做的事,但凡能讓自己躲個清凈,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

因此今天我們讀一首蘇東坡的詞。

02.

有人說,蘇東坡的詞裏,裝著每個人的人生,讀懂了他的故事,也就讀懂了自己。

公元1069年,33歲的蘇東坡結束了三年的守孝期,回京述職。此時的王安石已經開始變法,朝廷的天變了,早已不是他20幾歲時見到的模樣。

就連歐陽修、司馬光在內的許多重臣,都因反對革新而被排擠出京,而因蘇洵的關系,他早已被烙上「舊黨派」的烙印。

當然,此時的蘇東坡連自己也這樣認為。

於是,公元1071年,蘇東坡上表談論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十分憤怒,就暗中指使禦史謝景在宋神宗面前陳說蘇東坡的過失。

實際上,「熙寧變法」幕後真正的大Boss正是宋神宗,與王安石較勁就等於和皇帝較勁,這是蘇東坡沒有意識到的。

沒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蘇東坡見勢不好,便自請出朝,任杭州通判。在那裏,他度過了瀟灑而又愜意的3年。

公元1074年,形勢再變,蘇東坡被一紙調令調往密州任知州,表面上是升遷,但他內心是極其不樂意的,所以自稱是「備員偏州」。

尤其一到任就遭遇了蝗災和旱災,加以「新法嚴密,風波險惡」,百姓「剝嚙草木啖泥土」「流殍之余,其命如發」,逃亡、棄嬰者隨處可見。

這一切都讓蘇東坡感到「力所無如之何者多矣」。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詞,就是作於此間。

03.

醉醒醒醉。憑君會取這滋味。

濃斟琥珀香浮蟻。一到愁腸,別有陽春意。

須將幕席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

從他落魄陶陶裏。猶勝醒醒,惹得閑憔悴。

蘇軾【醉落魄 · 述懷】

蘇東坡剛到密州時,已經38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此時他還沒有經歷「烏台詩案」的磨礪,內心很有豪情壯誌,希望能一展抱負。可事實是,王安石雖然在這一年被罷相,但很快就又官復原職,變法依舊在推行。

從當時的情況看,只要王安石不下台,蘇東坡是斷然難回京師的。

這也是讓他不快的地方,因此常借酒消愁。好的一點是,蘇東坡從不耽誤正事,他任知州期間,先是抗旱滅蝗,後又除暴安良、興修水利,還曾收養過棄嬰,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也深受百姓愛戴。

換句話說,他在密州的政績,要比在杭州時突出。

問題在於,實事幹得多,好處撈得少,朝堂之上是革新派的天下,不遭受彈劾,蘇東坡已經深感萬幸。

這些都是讓蘇東坡苦惱的原因,但他骨子裏是一個豁達之人,總能自我安慰。比如這首詞,就是他的紓解之作。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

04.

詞之大意可解為:

醉酒後變得清醒,清醒後再醉去,如此往復。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經歷,你就會懂這種感覺;

琥珀色的美酒早已斟滿,上面漂浮著一層泡沫。酒入愁腸,恍惚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所有的煩惱都拋之腦後;

我把帳幕當作房屋,把天地當成被褥,在花前飲酒,喝醉後就倒在花叢中酣睡;

人生要及時行樂,在落魄中尋找歡愉,與其清醒著憔悴與惆悵,不如就這樣放浪不羈,酒醉心歡。

「烏台詩案」後,蘇東坡的人生才有了蛻變,但開闊的心境是與生俱來的。通讀蘇東坡的一生你會發現,無論日子多苦多艱難,他總能在低谷中找到方向。

這是十分讓人佩服的地方,良好的心態也成就了「千古 第一詞帝」。

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說, 人有時候需要讓自己醉一場,裝一次糊塗,太過於清醒就是對自己的懲罰。

只要,你學會調整自己,不耽誤該做的事,偶爾放縱一回又何妨。

活得小心翼翼,誰都會累,我們常說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正是蘇東坡這種可上可下的狀態。

因此, 這是一首好詞,值得反復去讀去品味。

閱讀更多經典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