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陳翔、湯哲明、錢軼士、謝興濤,四位上海畫家每天都做什麽功課?

2024-03-30國風

藝術家每天要做功課嗎?

答案是肯定的。

正於上海芊荷藝術空間舉行的「日課」展中,陳翔、湯哲明、錢軼士、謝興濤四位畫家用各自的作品講述了他們的「日課」,以及他們藝術養分的來源。

陳翔筆下的青綠山水頗有詩意,他的筆墨既傳統,又有自己的面貌。山水間常常有一個老頭,或仰天躺在船上,或在亭中撫琴論道。「 畫老頭等於是畫我自己,我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了老頭的身上。 」陳翔說。

陳翔從小喜歡畫畫,初中時隨畫家薛邃學畫。從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進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書畫對陳翔而言,一直是生命中重要的內容。

陳翔作品

2001年,陳翔調到上海中國畫院工作,此後的20年讓他在藝術和觀念上學到了很多。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擔任館長期間,他策劃了多場重要展覽,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反哺了自己的藝術創作。

「我從來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麽風格取向,我的繪畫風格、樣式、各種技法的處理與變化,都不是我有意為之的。」在堅守傳統的同時,陳翔一直在摸索怎樣創立自己的風格。

陳翔作品

湯哲明是「70後」,他學畫畫的年代,是一個繪畫資料匱乏的年代。「我畫山水畫,就想找到山水畫發展的源頭。」對源頭的探究之心影響了他此後多年的研究方向。

在美術史論家徐建融的啟迪下,湯哲明長期醉心於宋畫的研究。進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後,他又將大量的精力投入海派繪畫的挖掘與探究,在深入理解朱屺瞻、陸儼少、謝稚柳、程十發、陳佩秋等一批海派繪畫大師的同時,他也從中獲得了藝術創作的靈感。此次展出的他的近作——【江流千載】【梵天凈土】等可謂既復古,又出新。

湯哲明作品

錢軼士在上海博物館從事古書畫臨摹十余年。古書畫臨摹的技藝很繁復,從做卷到做底色、勾描,一直到最後的做舊、鈐印,一共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對操作者的經驗都有很高的要求,周期也比較長,可能要持續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錢軼士還非常喜歡收藏,他收藏的畫品類很多,在他看來,收藏的初衷是融入生活,然後調劑創作。把玩收藏品對他而言是一種放松,也是與古人的一種神交,因為每一件器物都如同一個時間膠囊,可以窺探古人的心性。

前些年,錢軼士遊歷了大半個青海,高原的山形、氣勢與色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己的近作中采用傳統的繪畫技法,著重對顏色鮮亮感的把握,呈現出新穎的繪畫面貌。

錢軼士作品

謝興濤的愛好廣泛,涉獵篆刻、書法、繪畫、收藏等多個領域。此次亮相的多件作品,是他在老的絹本上所作,色彩與筆觸都頗有特點。

他說:「這些絹本是用野蠶絲做的,是幾十年前的老材料。剛開始時還不能使用,因為它的經緯紋路比較粗,一受水,材料就會鼓起來,要用蒸汽熨鬥熨燙到一定程度,才能落筆。平時在宣紙上只要染兩遍顏色,在這種絹本上要染五到八遍,而且還不容易控制。」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謝興濤完成了一批散發著懷古幽情的絹本山水畫。

謝興濤作品

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熊宜敬看來,這四位藝術家有一定的共性——他們都有非常紮實的傳統筆墨、設色能力,但是他們的作品所呈現的藝術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細細體會四位藝術家各自的風格,就能感知到藝術創作背後要做很多幕後工作,而這些幕後的工作就是日課。日課是為自己尋找養分的方式,而耕耘藝術必須要有日課的積累。」熊宜敬說,「我相信正是因為‘日課’這兩個字,帶給了每位藝術家不同的創作想法。 這也提醒年輕一代的藝術家,無論采用何種媒材進行創作,都要不斷汲取更豐富的藝術養分。

欄目主編:龔丹韻 題圖來源:上海芊荷藝術空間

來源:作者:陳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