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北宋隱士,一首詩讓好友升官,兩首詩給宰相指路,半部詩為國爭光

2024-08-28國風

一說到北宋初年的隱士,我們就會想到林逋,人稱「梅妻鶴子」,因一首【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流芳千古。

而其實與林逋同時期的還有一位詩人,雖說身後的詩名遠不如林逋,但是身前的名望卻遠在林逋之上,他就是北宋詩人魏野。

魏野,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出生於蜀地,後隱居在陜州(今河南陜縣),魏野以詩聞名,一生布衣,不好功名,有如閑雲野鶴。

在陜州東郊他自耕自足,精心建造草堂,門前竹林幽幽,清溪環繞,他常常在草堂吟詩撫琴,引得許多文人墨客慕名來訪。

直至如今,他所居住的草堂山莊仍被譽為陜州八景之一——「草堂春曉」。

我們先來欣賞他的一首代表小詩: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

宋:魏野【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詩名大家都很熟悉,唐代詩人孟郊也曾寫過【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文大意可為:我想要尋仙求道,卻無意間來到了蓬萊仙島,這裏花香繚繞,松花自開自落,仙人可能出門去采靈芝,到現在也沒有歸來,只見遍地的白雲無人打掃。

這首詩與孟郊的詩主題一樣,都是尋找山中的隱士,只不過孟郊的詩,隱士的行蹤「只在此山中」,而魏野的則更加縹緲不定。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讀出魏野的隱士情結,以香風入詩,白雲飄飄,青松郁郁,事實上,魏野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閑雅隱士。

1、半部詩為國爭光。

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遼國契丹皇帝派使臣來到汴京,求取魏野【草堂集】的下半部,宋真宗聽聞後非常開心,感到臉上榮光無限。

於是派人請魏野出山,並許以高官厚䘵,但是魏野絲毫不為所動,說自己只是一介山野村夫,願意一輩子躬耕於山林, 「麋鹿之性,頓纓則狂,豈可瞻對殿墀」。

2、一首詩讓好友升官。

魏野有一位朋友,叫劉偁(念chēng),他是陜州的司法參軍,為官期間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後來因故罷官。

罷官之後欲回老家,但是他一貧如洗,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只能把自己的一匹馬賣掉,換成一匹瘦驢,才得以返回家鄉。

魏野聽聞後,很是感慨,於是寫了一首詩【送劉法曹東歸】: 「上官多是嘆窮途,得替行裝盡有余。唯有甘棠劉法掾(yuàn),來時騎馬去騎驢。」

詩一經面世,就很快傳播開來,傳到了宋真宗的耳朵,他一聽自己的國家還有這樣的清官,也不禁感嘆萬分。

於是下令將劉偁調往京城,劉偁此後幾年,在京城連升數級,官至正六品。

3、兩首詩為宰相指路。

魏野雖然一生未曾出仕,但時人都爭相與他交好,其中最著名就是與兩任宰相發生的故事。

蘇軾有一首詞【行香子·丹陽寄述古】,裏面有一句詩「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

「繡羅衫、與拂紅塵」這個典故的原型就是魏野與寇準,景德三年(1006年)寇準被貶官到陜州任知州,對魏野早有耳聞,於是兩人在此期間來往頗多。

有一次他們二人同遊,來到一所寺廟,各自題詩一首。時隔不久,兩人又再度重遊,來到當日題詩的地方。

場面有點尷尬,只見寇準的詩用精美的碧紗幔圍了起來,而魏野題詩的地方,卻灰溜溜的沾滿了灰塵。

好在隨行的一位歌姬機靈聰慧,趕忙上前用衣袖把灰塵輕輕拂試掉,魏野在一旁看到後,感嘆 「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

再後來,寇準在陜州接到朝廷召他回京的旨意,不禁大喜過望,魏野知道後,送給寇準兩句詩 「好去天上辭將相,歸來平地做神仙。」

詩的意思非常直白,勸導寇準別再貪戀權勢,不如歸到山野,做一個瀟灑自在的閑人。寇準不以為然,仍舊高調復出,但是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又再一次遭遇貶謫。

此時的寇準想起魏野寫給自己的詩,於是把那兩句詩親筆題寫到窗前,時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保持低調。

另一個故事是魏野與宰相王任之間的故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在國內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東封西祀」,彰顯太平盛世,實則勞民傷財。

魏野於是給祭祀的負責人王任寫詩相贈, 「聖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書十二秋。西祀東封俱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

王任接到詩後,自然秒懂魏野的意思,自己已經在中書省幹了12個春秋,不如趁著此時激流勇退,以保自己千秋功名。

此後,王任多次向真宗請辭,準許他告老還鄉,最後獲準得以善終。

就寫到這裏吧......

插畫|作者:青荷閑潭,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