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
李益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王維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高適【除夜作】: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古台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裏同悲奇洛基天。
……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揮毫潑墨,寫下一首首思鄉念親的名篇佳作。
鄉愁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當我們從家鄉走向遠方時,思鄉的種子就在這一刻種下。
席慕蓉說,鄉愁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三毛說,鄉愁是夢中的橄欖樹;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莫言說,鄉愁是家鄉的紅高粱,風吹的時候不停搖晃;
王鼎鈞說,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
01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賞析:
【秋思】是一首鄉愁詩,詩人透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這首詩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了遊子的心態,非常真切細膩的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02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兩句詩,以其簡潔而深邃的意境,觸動了無數遊子的心弦,成為了表達思鄉之情的經典之作。這句詩出自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
一個「舉」字,仿佛是詩人不經意間的一個擡頭,卻恰好與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相遇,動作輕盈而自然,不經意間卻帶著內心深處對故鄉和親人的無限向往。月亮,圓時象征著團圓與完滿,缺時勾起文人墨客無盡的思緒和遐想。
緊接著,一個簡單的「低頭」動作,卻包含了詩人內心深處復雜的情感轉換。從仰望明月的遼闊視野,到低頭沈思的私密空間,詩人的思緒瞬間回到了那個遙遠而溫暖的故鄉。都在月光的映照下,家鄉那熟悉的街巷、親人的笑臉、響動的鈴鐺、常吃的街頭小攤、愛不釋手的玩具……
這一切,變得格外清晰,也格外令人懷念。
這兩句詩不僅僅是李白個人的情感抒發,更是代表了千百年來所有背井離鄉之人的共同情感的寫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人們身處何方,那份對故鄉的思念與眷戀,都是人性中最柔軟、最真摯的部份。
在異國他鄉的夜晚,當一輪明月升起,總會有人情不自禁地仰望,心中湧起對家的無限思念;在忙碌奔波的日子裏,偶爾停下腳步,回望過去,那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便如潮水般湧來,讓人無法抗拒。
03
【一剪梅-懷舊】
宋-汪元量
十年愁眼淚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團燕月明窗紗。樓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勸我酌流霞。急撚琵琶,緩撚琵琶。
一從別後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十年愁眼不開眼淚巴巴,今天思念家鄉,明天思念家鄉。一團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紗上,塞上又傳來陣陣胡笳聲。
玉人勸我斟酌美酒,手指快速搓轉彈琵琶,慢搓轉彈琵琶。此地一別後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處。
詞人將悠長的時間背景與一雙淚巴巴的愁眼叠印到一塊,組成了一個耐人尋味、動人心魂的復合意象。
賞 析:
此詞創作於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汪元量以善琴事謝太後、王昭儀。宋亡,隨三宮留燕。與幼主及謝太後等被遷往來於上都和大都之間達十余年。此詞稱「十年」,又有「燕月」,詞人與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後所作。詞人被北遷燕地時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全詞表現的是作者的家國之思。以「十年」開頭,突出地顯示出時間的悠長。詞人將這悠長的時間背景與一雙淚巴巴的愁眼叠印到一塊,組成了一個耐人尋味、動人心魂的復合意象。
04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元代著名戲劇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曲子極凝煉地勾勒出一個天涯遊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無奈的情態。中國古代文化人的傷秋情緒,可能與他們懷才不遇的坎坷人生有關。作為讀書人,古代知識分子中的一部份人有較強的憂患意識,他們期望建功立業,希望擔負社會責任,渴望實作他們的生命價值,但他們的願望又無法實作。這樣,秋天與人生、歷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的命運與自然、歷史、社會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古代知識分子的傷秋情結是先民集體無意識的結果,富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倫理價值觀,對中國後世文人生命意識的影響非常深刻。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傷秋情結,淒涼冷清的秋天是他們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但凡簌簌涼風,盈盈露水,雕零花瓣,都會勾起他們無限的詩情畫意。
05
【蘇幕遮·懷舊】
北宋·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雲天藍碧,黃葉落滿地,天邊秋色與秋波相連,波上彌漫著空翠略帶寒意的秋煙。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線著江水。不解思鄉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陽之外的天際。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每天夜裏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為相思的眼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綿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讓人入睡。
不要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讀來,壯麗中帶有柔情,低回婉轉,又不失沈雄清剛之氣。
06
【除夜作】
[唐朝]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譯文】
住在客棧裏,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麽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裏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
【賞析】
詩人客居他鄉,油然而生孤寂的思鄉之情,但詩人撇開自己,從對方入手,想象故鄉親人思念千裏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除夜作】是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
此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詩精練含蓄,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 過年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於長大,已過中年的人則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年味」很足,傳誦極廣。
07
【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公元859年,溫庭筠已經四十八歲了,因為恃才傲物,嘴巴經常得罪權貴,曾無意開過令狐绹的玩笑,所以即便他非常有才華,也得不到重用。這一年,他被貶為隨縣尉,途徑商山,留宿一夜。
唐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聲名和地位,不僅是依靠李白杜甫王維幾位名家所成就,唐詩的璀璨,是唐朝數百年,無數詩人鏤心刻骨,用自己的人生和才華共同匯聚而成的。
感悟:
如題所言,這是一首描寫寫羈旅之人早上出發所見之景的詩。
追尋理想的路上,多的是披星戴月的奔波。
當詩人清早起床出發,見到深秋的蕭瑟之景,更加深了對故鄉的思念,也更傷感於自己浪跡天涯的生活。
全詩最經典的莫過於這一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僅用十個字,詩人便寫出了羈旅之人的獨特心理體驗。
若非早行,又怎能見到覆蓋在木板橋上的霜落,若非羈旅之人,又怎會從旅店出發。
就這樣孤獨地走著走著,詩人的腦海裏突然浮現昨夜夢回故鄉的情景,夢中的自己是多麽的快樂……
08
【除夜宿石頭驛】
[唐]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賞析:
長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此情此景,更何以堪。這首詩真切地寫出了詩人當時的際遇,其中有無窮的感慨和淒涼之情。
此詩當作於詩人晚年任撫州(治今江西臨川)刺史時期。這時他正寄寓石頭驛(在今江西新建縣贛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金壇(今屬江蘇)。「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起句突兀,卻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萬家團聚,自己卻還浮沈宦海,奔走旅途,獨自在驛館中借宿。長夜枯坐,舉目無親,又有誰來問寒問暖。人無可親,眼下只有寒燈一盞,搖曳為伴。「誰相問」,用設問的語氣,更能突出旅人淒苦不平之情。「寒燈」,點出歲暮天寒,更襯出詩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09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河南先後兩次發生戰亂,使得白居易和兄弟姐妹長久不能見面。詩人感於兄弟離散,天各一方的苦楚,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透過一個家庭的災難,反映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首聯「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傾訴戰亂帶來的苦難:家產在兵荒中蕩然一空,兄弟們羈泊他鄉,各自分散,你西我東。
頷聯「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描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家鄉的田園經過戰亂後已經荒蕪寥落,骨肉同胞流落異鄉。
頸聯「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回味兄弟們分離的情形:好比紛飛千裏、身單影只的孤雁,無依無靠,又好比辭根飄走的九月飛蓬。
尾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人面對著天空的一輪明月,想到兄弟們也應該在異鄉同時悵望,勾畫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
全詩句句緊扣主題,字字情真意切,抒發了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
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10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
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 。
離別後 ,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
永不老去 。
賞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席慕蓉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詩人,她的詩有很多我都能背誦出來,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愛情、人生、鄉愁為主題,抒情感人,語言美妙,可以說,極大地影響了當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用她的詩作為互贈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