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蘭亭絕唱逸少風墨韻神存二帝書颿樓藏【宋仁宗高宗臨蘭亭卷】

2024-10-24國風

「蘭亭雅集」為歷代文人仰慕,王羲之【蘭亭序】其文膾炙人口,其書被奉為法書至高經典,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歷代書家無不精誠研學。而【蘭亭】之流傳,歷代聚訟,見仁見智。至宋代,趙宋帝王崇尚藝文,尤擅丹青,對【蘭亭序】更加重視並勤於臨習。本卷宋仁宗與宋高宗臨寫的【蘭亭序】即為兩宋宮廷藝事之證。

宋仁宗趙禎及宋高宗趙構

臨王羲之 【蘭亭序】

水墨紙本及絹本 手卷

宋仁宗 26 x 78.7 公分
宋高宗 26 x 98.5 公分

估價待詢

展覽: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1985),香港市政局與敏求精舍聯合主辦,香港藝術館,1985 年 10 月 25 日 - 1986 年 1 月 15 日

出版:【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第 60 - 63 頁,敏求精舍,1985 年

著錄:

1. 許有壬,【至正集】,清印本,卷十。

2. 蕭镃,【尚約文鈔】,卷七,見【明代基本史料叢刊 - 文集卷】(第二輯),線裝書局,2015 年 6 月第 325 - 327 頁。

3.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會考】,卷五,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4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 191 - 192 頁。

4. 安岐【墨緣匯觀】,〈法書墨搨卷下十一〉,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 334 頁。

5. 吳其貞【書畫記】,卷四,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年 8 月,第 404 頁。

6. 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一百六十,見【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4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 280 頁。

7. 胡世安【禊帖綜聞】,清印本,浙江巡撫采進本

8. 潘正煒【聽帆樓書畫記】,卷一,見【(增批全本)聽帆樓書畫記、聽帆樓續刻書畫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 4 月,第 24-26 頁。

9. 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 10 月,第 100-101 頁、第 106 頁。

10. 莊申【蘭亭序與宋代的兩種禦臨本】,【明報月刊】第 238 期,1985 年 10 月,第 41-46 頁。

刻帖:

11. 鮑漱芳輯,【安素軒石刻】,嘉慶四年至道光九年刻,原石藏於揚州博物館。

12. 孔廣陶輯,【嶽雪樓鑒真法帖】,同治五年至光緒六年刻石拓本,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醜冊〈仁宗臨蘭亭序〉。

13. 潘正煒輯,【聽帆樓法帖】,光緒二十八年刻石拓本,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第二冊,〈宋高宗〉。

14. 葉應陽輯,【耕霞溪館法帖】,道光間刻石拓本,廣州博物館藏,不分卷,〈宋仁宗〉。

15.【宋仁宗臨蘭亭序】,清代刻石拓本,藏於紹興蘭亭古跡右軍祠。

全卷包括〈宋仁宗臨蘭亭序〉、〈宋高宗臨蘭亭序〉,及南宋至清道光的題跋三個部份組成,為清代廣東著名鑒藏家潘正煒「聽颿樓」舊藏,著錄於【聽颿樓書畫記】。潘正煒(1791—1850),字榆庭,號季彤,廣東番禺人,同孚洋行第三代承業者。潘正煒稟承家學,鐘愛收藏書畫碑帖。其書齋「聽颿樓」庋藏的古代書畫珍品為一時之盛。潘正煒將所藏書畫中的精品著錄成書並付諸刊印,有【聽颿樓書畫記】、【古銅印匯】、【聽颿樓集帖】等傳世。本卷百余年來秘藏於潘氏家族,從潘正煒之「聽颿樓」一直傳至潘祖堯先生之「小聽颿樓」。

【定武蘭亭唐榻本】(亦稱「韓珠船本」)

©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關於本卷的遞藏和流傳,需要指出的是,在道光之前,是和【定武蘭亭唐榻本】(圖一,亦稱「韓珠船本」,實為宋拓,現藏於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合裝為一卷,並有宋人何端禮所繪【修禊圖】。道光丙申(1836)之後,被分拆成二卷。元明清之際見於各種文獻著錄,從中可知其流傳經過,以及當時鑒藏家對其的接受與認知。

【宋仁宗坐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編號:中畫270

全卷第一段為〈宋仁宗臨蘭亭卷〉。宋仁宗名趙禎(1010-1063),初名趙受益 ,宋代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為宋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史書評其「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並有「仁宗盛治」之譽。歐陽修稱其「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 宋仁宗法書在歷代著錄中幾不現蹤,而傳世書法作品更是難得一見!

唐 馮承素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品編號:故2597

王羲之 【定武蘭亭真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編號:故帖001

宋仁宗臨蘭亭序

26 x 78.7 公分

本幅臨【蘭亭序】,為絹本,行筆流暢,遒勁高古。卷首有「禦書之寶」和「寶翰之章」二璽,卷首右上角隱約可見瘦金書「仁祖禦筆」四字,卷末鈐有「宣和」與「政和」二璽,及「禦前之印」。此外,還有「米芾」之印,以及清代鑒藏家曹溶、梁清標、韓榮光、潘正煒等鑒藏印。

【宋高宗坐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編號:中畫278

全卷第二段為〈宋高宗臨蘭亭卷〉。宋高宗趙構(1107-1187),字德基,號損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在位三十五年。他是宋仁宗第六代後裔,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靖康之變」後,趙構南渡,建立南宋,定都臨安。和宋徽宗一樣,他也十分熱忱熱衷書畫,尤其在書法上成就最高。在趙構所撰的【翰墨誌】中,特別提到他醉心於魏晉書法,尤其對於王羲之、王獻之的書跡更是追摹不輟,不忘於心手,「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而【蘭亭序】則為他最為用功研習的法書:「至若【稧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 趙構的書法對元代趙孟俯有著深刻的影響。

本幅宋高宗臨【蘭亭序】,為紙本,書風沈厚飄逸,點劃圓潤,靈動俊秀,深得王羲之蘭亭的形貌意蘊。所用上下描金繪有行雲遊龍紋樣的白紙,落款處鈐有「禦書之寶」。書跡的首尾兩端下方各鈐有「紹興」一印,卷後落款為:「紹興十九年夏五月臨賜陳康伯」。

宋高宗臨蘭亭序

26 x 78.7 公分

清拓【安素軒石刻】宋高宗臨蘭亭序,嘉慶元年,歙縣鮑漱芳輯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品編號:新159881-2/4

據歷代著錄記載,宋高宗時常臨寫蘭亭賜予大臣,本幅即此例,於紹興十九年臨賜給陳康伯。陳康伯(1097-1165),字長卿,一字安侯,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高宗時期歷任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卷後有陳璠題跋:紹興庚午(1150)九月初五日臣陳璠寶藏,鈐印「陳氏秘玩」。陳璠其人的資料很少,僅可知為南宋人,官任宿州太守。其後,有元代許有壬題跋並附詩,稱宋高宗:「萬機之暇,從事翰墨,亦聖學遊藝之一端。」

佚名 【蘭亭記】

明刻本

題跋(一)

清初卞永譽【式古堂書畫會考】(卷五)中著錄有【宋高宗臨蘭亭序】和許有壬題跋



卷中多處鈐有明末清初鑒藏家曹溶、梁清標的藏印,可知先後為其所藏。卷後自清初開始的題跋依次為:胡世安、鐵保、張維屏、鮑俊、陳其錕、韓榮光、朱昌頤、潘正煒。透過這些題跋,可以清楚地知道清初至道光本卷的遞藏經過。

題跋(二)

潘正煒題跋 道光己酉(1849)四月

韓榮光在壬辰(1832,道光十二年)獲於京城,之前為鐵保所藏。丙申(1836)乞假南歸,將手卷售與他人。數月後,友人出示【定武蘭亭唐榻本】索題,此時宋仁宗高宗臨本及卷後諸跋已被人拆去。【定武蘭亭唐榻本】(韓珠船本)是在道光辛醜(1841)四月被潘正煒所得。二年後,道光癸卯(1843,道光二十三年)秋季時,【宋仁宗高宗臨蘭亭卷】已經為潘正煒「聽颿樓」所藏。

本卷著錄於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

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學界對「蘭亭」的研究值得重視,從「蘭亭論辯」到寫本與刻本系統的流傳,逐漸豐富了人們對「蘭亭」在文學史、書法史和鑒藏史的認識。莊申先生曾對本卷做過深入的研究,在1985年發表【蘭亭序與宋代的兩種禦臨本】一文,正值敏求精舍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展覽會在香港藝術館舉辦,展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就是本卷【宋仁宗高宗臨蘭亭卷】。莊申先生在文中對【蘭亭】流傳的諸多方面做了詳盡的論述。其中【南北宋蘭亭序之禦臨本】一章分別從蘭亭傳本、歷代臨本,以及宋仁宗和宋高宗書法風格、筆法結構等分析探討,肯定了本卷為真跡。他在文末總結說:

「在【蘭亭序】的發展史上,歐、虞、馮、褚之摹本,代表唐代的;趙孟頫與董其昌之摹本,各自代表元代與明代的。在仁宗與高宗禦臨本展出之前,介於唐代與元代之間的宋代,盡管在紀錄上,有範、蔡、薛、秦等四摹本,然而這四本既沒有一本流傳下來,那就無異於宋代沒有摹本。仁宗與高宗的禦臨本之現世,非但正好填補了這個時間上的空缺,而且更可以用它們作為例項,說明【蘭亭序】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發展,從晉而唐、從唐而宋、從宋而元、從元而明,從未間斷。把同一個文化主題,歷久不衰的一直維持下來,從小處看,固然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種特色;從大處看,卻應該說是中國文化的特征了。」

正如潘正煒在卷後題跋所言,宋代名家書跡傳世罕見,何況宋仁宗和宋高宗的親書翰墨!今日得以現示,誠為寰宇藏家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