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2035年的新重庆:五「城」「三大区域」3600万人的超大城市

2024-03-27辟谣

3月2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这就是重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解读【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重庆是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扈万泰表示,到2035年,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区域承载3600万人口容量的生产生活空间,全市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

重庆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是什么

【规划】明确,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务院批复文件(国函〔2024〕32号)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到2035年,重庆将形成五「城」格局:即超大城市、枢纽之城、工业之城、文化名城、人民之城。

超大城市

聚合大空间,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

「重庆是8.24万平方公里、3400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发展空间巨大。」扈万泰说,【规划】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承载3600万人口容量的生产生活空间。

主城都市区是重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规划2035年,全市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主城都市区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区域,包括22个区县,分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和渝东新城三个部分。

规划控制中心城区中部槽谷的城镇规模,重点在西部槽谷、东部槽谷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以及绿色新型产业,形成「一核两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渝西地区规划渝西国际开放枢纽,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渝东新城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规划一批现代化郊区新城。

主城都市区集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开放平台、交通枢纽、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宜居生活等核心功能,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形成更高能级的开放共同体,成为建设我国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地。

枢纽之城

聚焦大开放,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提出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立体综合交通网,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连接四方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对外开放通道。 规划10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联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

铁路网。 规划2000公里「米」字型高铁网、500公里「三干线多联线」城际铁路网、2100公里「六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实现与成都、贵阳1小时通达、周边其他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北上广6小时通达。

高速公路网。 规划2035年高速公路网总里程69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49个。

航空门户枢纽。 至2035年,国际地区直航城市100个以上,国内直航城市覆盖率80%以上。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构建以长江航道为「一干」,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为「四支」高等级航道骨架体系。集约利用岸线,完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江海联运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区、万州、涪陵为核心,永川、江津、长寿、丰都、忠县、奉节、合川、武隆为重点的「3+8」规模化港区布局体系。

市域枢纽体系。 规划主城都市区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体,万州-达州-开州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江津、永川联动泸州-宜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涪陵、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支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工业之城

聚力大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批复要求,培育现代制造业集群,提升渝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创新空间需求。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空间。聚焦补链强链,优化配套功能,以「亩均论英雄」,提质增效工业用地。

在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工业园区布局先进制造业,在渝西地区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高地。布局「416」科技创新空间。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引领作用,建设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荣昌高新区、永川高新区等重大科创平台,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文化名城

保护传承巴渝文化,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扈万泰说,批复要求,要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

【规划】构建市域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利用好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武隆片区、金佛山片区)、神农架(五里坡片区)世界自然遗产和长江三峡等文化景观资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抗战遗迹、工业遗产等其他文化遗产。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全市53项国家级、70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保护传承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弘扬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完善历史文化场馆布局,统筹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红岩文化公园建设,培育弘扬重庆的城市精神。塑造山城江城风貌。构建协调匹配的高度强度密度管控体系,加强城市重要空间设计,形成高低有序、疏密有致、显山露水的现代化城市形态,让巴渝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人民之城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规划】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镇均衡布局文教卫体设施和公园绿地,乡村补齐健康、文化、养老互助等短板,建设尺度宜人、邻里和谐、富有现代感的生活街区和社区。

中心城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度,区县城突出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实现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各城市间1小时通达。中心城区规划24条城市轨道线,实现里程倍增和「半小时中心城区」,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打造绿色低碳城市。

完善市政、防灾设施布局。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网、水利网、通信网,完善防洪、消防、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防灾设施布局,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韧性城市」。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黎静 摄影 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