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杨晓光 | 孤山:西湖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4-07-22辟谣

孤山,西湖碧波之中的一座小岛,海拔仅数十米,不显巍峨,面积亦不过三百余亩,仅及二十八个标准足球场之广,但却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汇聚了多个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深厚底蕴,承载着一所知名学府的前身荣光,更点缀着众多历史名胜,方寸天地之间,文化积淀之丰富,在浙江乃至全国均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孤山 作者供图

下面,就让我们轻轻揭开孤山神秘的面纱,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探寻那些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景点,它们不仅风光旖旎,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每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引领我们走进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篇章,感受孤山独有的文化魅力与岁月沉淀。

早在唐代,白居易与孤山之间,就构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深厚渊源。在他的笔下,孤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他情感寄托与灵感迸发的源泉。白居易曾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样精彩的诗句,描绘出孤山脚下的宁静与美好。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孤山寺与贾亭的地理位置,还通过「水面初平」与「云脚低」的细腻描绘,勾勒出一幅早春西湖的动人画卷。他的精彩诗句不仅是对孤山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描绘,更是他内心情感与人生感悟的真实写照。这种深厚的渊源不仅丰富了孤山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宋代诗人林和靖与孤山之间,也存在着一段深刻且充满诗意的渊源。他选择了孤山这片幽静之地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在这里,他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梅为伴,以鹤为友,过上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放鹤亭 作者供图

在孤山的岁月里,林和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孤山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之灵的深情寄托。其中,【山园小梅】一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了咏梅的千古绝唱。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梅花在月光下的绰约风姿,不仅展现了林和靖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他对孤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林和靖还以诗人的情怀和画家的眼光,对孤山进行了精心的装点。他热爱植树造林,尤其钟爱梅花,因此在孤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梅花树。每当梅花盛开之时,整个孤山都弥漫着淡淡的梅花香,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林和靖的这一举动,不仅为孤山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使孤山成为了梅花文化的代表之地。

林和靖墓 作者供图

林和靖最终的安息之地位于孤山北麓,与放鹤亭相邻,两处古迹共同诉说着他生前的诗意生活与身后的无尽怀念。 放鹤亭作为孤山的又一文化符号,虽非林和靖所建,却因他养鹤放鹤的佳话而名扬四海,成为后人缅怀他、领略孤山美景的必访之地。这两处古迹,一墓一亭,相依相偎于孤山之上,共同见证了林和靖与孤山之间那份不可磨灭的诗意情缘。

清代时期,孤山南麓见证了皇家与西湖的深厚情缘,这里曾是康熙皇帝南巡杭州的行宫所在地,被誉为杭州清行宫遗址。行宫规模宏大,布局典雅,囊括了楠木寝宫、鹫香庭、玉兰馆等遗址,其核心区域则涵盖了文澜阁、中山公园以及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等历史建筑。

浙江图书馆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清行宫的一部分。作者供图

此行宫专为康熙、乾隆等帝王游览西湖而建,昔日辉煌壮丽,却因历史变迁,主体建筑多已损毁,仅存遗迹供人凭吊。然而,御花园内的西湖天下景、贮月泉等景致依旧保存完好,为游客提供了一窥往昔皇家风范的窗口,让人在漫步间感受历史的沉淀与韵味。

西湖天下景,清行宫的花园。作者供图

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对西湖情有独钟,多次南巡均驻跸于此,不仅留下了众多墨宝与佳话,更亲自参与并推动了西湖景观的整饬与弘扬。康熙帝在此钦定了著名的「西湖十景」,而乾隆帝则通过题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西湖的文化地位与知名度,使得这片湖光山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杭州清行宫及其背后的皇家故事,不仅是清代帝王巡游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杭州乃至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位于孤山山巅东北隅的敬一书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当时浙江巡抚赵士麟亲自主持创建。赵士麟,一位深谙儒家之道、崇尚敬畏之心的官员,将书院命名为「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求学问道,都应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方能成就大器。

敬一书院 作者供图

书院之名「孤山一片云」,则源自道光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的雅致题字。这五个字不仅描绘了孤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的美景,更赋予了书院一种超凡脱俗、飘逸出尘的气质。每当游人漫步于孤山之巅,远眺西湖碧波荡漾,近观书院古朴典雅,都不禁沉醉于这「孤山一片云」的诗意之中。

走进书院,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院内珍藏着一块刻有王冕墨梅图的石碑,这幅作品以其简练的笔墨、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王冕作为元代杰出画家和诗人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游人漫步孤山,不经意间,秋瑾墓那庄重而肃穆的轮廓便映入眼帘。坐落于孤山西泠桥畔的秋瑾墓,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的重要历史遗迹。秋瑾(1875年—1907年)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自幼好诗文,善骑射,性格豪爽,立志救国救民。在清末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秋瑾毅然投身革命,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倡导女权女学,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和争取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秋瑾墓 作者供图

秋瑾墓不仅庄重肃穆,墓前还矗立着一尊秋瑾的雕像。这尊雕像以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秋瑾英姿飒爽、坚毅不屈的革命风采。雕像中的秋瑾,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长剑,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正凝视着远方,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她的身姿挺拔,透露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与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孤山,因秋瑾墓的矗立而愈发显得历史深沉,英雄气概四溢,平添了几分不凡与庄严。

坐落于孤山南麓的楼外楼,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以及在餐饮行业中的崇高地位,成为了杭州乃至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百年名楼一一楼外楼 作者供图

这家餐馆自1848年创建以来,已历经超过170年的风雨洗礼,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味。楼外楼的名字寓意深远,源自南宋诗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寓意着餐馆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楼外楼见证了杭州乃至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也是众多名人前来就餐的胜地。这些名人包括国内外政要、文化名人和各界精英,他们的到来不仅提升了楼外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使得这里成为了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场所。

在餐饮行业中,楼外楼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它以烹制杭帮菜而著称,菜品口味清淡鲜美,以食材的原味为主。经典菜品如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深受食客们的喜爱,不仅美味可口,还蕴含着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菜品不仅满足了食客们的味蕾享受,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杭州的独特韵味和文化魅力。

坐落于孤山南麓的文澜阁,是清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精心建造的皇家藏书楼,位列全国七大书阁之一。这座建筑不仅见证了清朝文化的辉煌,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广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文澜阁 作者供图

文澜阁,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设计理念深受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启发,采用了重檐歇山式的建筑风格,这种设计巧妙地在外观上呈现出两层楼的视觉效果,实则内部构造为三层,既彰显了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与柔美,又巧妙地融入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大气。建筑布局之精巧,令人赞叹,三进院落错落有致,门厅、厢房、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长廊、趣亭、御碑亭等建筑元素相互映衬,和谐共生,共同绘制出一幅动人心魄的江南山水画卷。

作为藏书楼,文澜阁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曾珍藏的【四库全书】。这部由乾隆帝亲自发起编纂的巨著,历时十五年完成,共收书3461种,79039卷,总字数近十亿,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虽历经战乱与浩劫,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的奋力抢救与补抄下,终得以部分保存,成为研究清代藏书文化及古代学术的珍贵资料。

如今,文澜阁不仅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学术圣地,也是向公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澜阁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与学者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古代皇家藏书楼的庄严与雅致,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历经沧桑,迄今已跨越百年光辉历程,其首任社长乃艺术巨匠吴昌硕先生,以其书画造诣闻名遐迩。作为中国文人艺术社团的璀璨明珠,西泠印社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百年名社一一西泠印社 作者供图

该社秉承「保存金石精髓、深耕印学研究,并蓄书画艺术」之宗旨,不仅专注于篆刻艺术的创作与学术探索,更广泛涉足书法、绘画、古典诗文、文物收藏与鉴定、考古研究及文字学等多个文化领域,构建起一座座知识的殿堂与艺术的高地。

在篆刻艺术领域,西泠印社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汇聚了国内外众多杰出的篆刻家、书法家及画家,他们技艺超群,风格多样,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个性,共同代表了当代篆刻艺术的巅峰水准。

西泠印社,不仅以「天下第一社」之誉闻名遐迩,更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古朴雅致的建筑风貌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致而令人心驰神往。它悠然坐落于湖光山色的怀抱之中,巧妙地将自然之秀美与人文之深邃融为一体,堪称江南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

社内珍藏的汉三老碑,作为中华碑刻艺术中的瑰宝,不仅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碑刻之一,更是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的见证者,被视为西泠印社不可多得的镇社之宝,承载着无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记忆。

四照阁则以它的开阔视野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了游人眺望西湖旖旎风光、领略文化深邃内涵的绝佳所在。站立于此,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这方山水之美,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

此外,西泠印社内柏堂、竹阁、印廊等园林景点错落有致,各具特色,它们或古朴庄重,或清雅脱俗,共同编织了一幅幅动人的艺术画卷,为游人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空间。而华严经塔作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其独特的密檐式石塔造型在杭州众多古塔中独树一帜,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让人在观赏之余,不禁沉醉于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美好之中。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泠印社,正是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底蕴、卓越的艺术成就、鲜明的建筑特色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传承者。

坐落于孤山东麓的浙江西湖美术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它正是我国首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旧址所在。国立艺术院,这一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亲手创立的殿堂,不仅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摇篮,更是「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实践地。选址于风景旖旎的孤山,蔡元培先生深谙自然环境对艺术创作与灵感激发的重要性,使得这所学府自创立之初便浸润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与文化气息之中。

浙江西湖美术馆 国立艺术馆旧址 作者供图

随着岁月的流转,国立艺术院历经多次更名与调整,其办学层次与规模不断扩大,但始终坚守着对美的追求与传承。直至1993年,这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府正式定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继续在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续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与孤山之间,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编织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这份联系既深邃又恒久,它深深地烙印在学院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及当代发展轨迹之中。尽管学院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换,校址也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迁移,但孤山,作为国美灵魂的栖息地与精神的源头活水,始终在学院的历史长卷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独特地位。

白苏二公祠 作者供图

林社 作者供图

中国印学博物馆 作者供图

除此之外,孤山还有众多文化景观点缀其中。始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的白苏二公祠,不仅是对唐代文豪白居易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深切缅怀,更是杭州悠久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篇章。而林社,作为对清代光绪年间杭州知府林启的崇高致敬,这里不仅铭记着他推动杭州现代教育事业的非凡成就,如创办求是学院(后演进为浙江大学)、浙江蚕学馆及养正书塾等,更是对他教育兴国理念的颂扬。中国印学博物馆,不仅是国内首个集文献典藏、文物展览、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印学殿堂,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印学文化的重要基地。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则以丰富的历史文物与艺术品展览,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浙江乃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之门,成为了了解与探索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绝佳平台。而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见证了俞樾及其弟子们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也承载了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这些文化景观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孤山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氛围。

俞楼 作者供图

孤山,远非仅仅山川之属或西湖中的孤岛,它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图腾,是历史深邃与现代活力交织的独特瑰宝。在这片土地上,白居易的诗意、林和靖的高洁、文澜阁的墨香、楼外楼的佳肴、西泠印社的篆刻艺术,更有巾帼英雄秋瑾之墓的凛然正气,以及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所承载的学术与艺术精神,共同绘制了一幅跨越时空、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当我们踏上孤山之巅,眼前豁然开朗,西湖的美景如同精心布置的画卷,缓缓铺展在眼前,那一刻,心灵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深深触动,仿佛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共鸣。孤山,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名山,已远远超越了其地理上的界限,它如同西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耀眼而柔和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游人与学者前来探寻与品味。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丽,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作者 杨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