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名家画作中的难忘瞬间:金戈铁马(三)

2024-01-02图片

在大量表现军旅题材的作品中,正面表现战斗紧张激烈的画面有不少,但是更多还是通过侧面呈现的方式,来展示军人的情感,表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或许,场面和枪林弹雨相比,少了一些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但是通过画家细腻的笔触,同样展示了人性和人情美。

油画【青春曲】,聂轰作。这可能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时刻,战士们打开了敌人的军械库,正忙着搬运武器。调皮的小战士找到了一辆自行车,好奇地骑开了,没想到平衡掌握不好,差点翻车,旁边的战友赶紧过来扶了一把……轻松的画面中展示了青春年华的战士们热爱生活、追寻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这样可爱的战士,谁不喜爱呢?

油画【消灭日寇,还我中华】,何孔德作。画家很好地发挥了油画明暗对比强烈的特质,赋予了画面浓重、热烈的氛围,也更好地渲染了战场惊心动魄、有我无敌的战斗氛围。画面中,所有的战士都在为消灭日寇而拼尽全力。透过画面,我们简直能听到嘹亮的军号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油画【今日友谊关】,崔开玺作。广西凭祥的友谊关,是象征中越两国友谊的标志性建筑。门楼上方还镌刻着陈毅元帅手书的「友谊关」三个大字。但在八十年代早期,越南却忘恩负义,居然向「老大哥」中国叫板,一场自卫反击战在所难免,画面中的军人正在积极备战。画家创作这幅作品时,心情很是复杂,他说,但愿此情此景永不再现。

油画【雁翎队】,魏奎仲作。芦苇边埋伏着游击队,面对敌人射过来的探照灯灯光,他们握紧武器仔细警戒……雁翎队是活跃在河北白洋淀,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雁翎队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

国画【广州起义】,李斛作。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广州起义,是共产党人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起义军民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了人民以新的鼓舞。这幅作品,就是用略显夸张的描摹手法,展示 了起义军民冲锋向前的战斗精神。

布面油画【间歇】,郑毓敏作。战斗间歇,两个八路军战士在群众屋子外面歇脚。年轻的小战士拿出针线给老班长缝补军服,刚刚补好,正用牙咬断线头。小姑娘和奶奶走出家门,端出了馍来招待子弟兵。性急的小姑娘拿了一个刚出锅的馍,偷偷塞到了小哥哥的口袋里……什么是军民鱼水情,这幅画展示得特别形象。

油画【充满激情的岁月】,周武发作。画面中的青春少女,身穿八路军军装,显得英姿飒爽。画家说,他创作这幅画是出于对战争岁月青年的一种尊崇。当时,大批的青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他们用自己的花样年华,证明了自己充满激情的岁月。

油画【微山湖上静悄悄】,窦培高作。「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歌颂铁道游击队的歌曲,我们耳熟能详,对铁道游击队更是充满了崇敬之情。这幅画表现了战士们在战斗间隙,弹唱,小憩的场景。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战士们枪不离身,保持着高度警觉。船头,缴获的日本钢盔,歪把子机枪……充分说明了他们「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这坚强的战斗意志鼓舞着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油画【难忘的岁月】,秦文清作。作品着力塑造了一位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八路军战士,只见他手足并用,正在认真地编织。战士朴实憨厚的外表,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 「陕北的好江南 」。

油画【塔山阻击战】,单行之、王长拱作。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我军战士严阵以待……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以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驰援锦州。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2个纵队又2个独立师在塔山地区阻击。1948年10月10日-15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连续打退东进兵团在海空军配合下的多次进攻,毙伤俘敌6600余人,在友邻部队协同下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国画【中华儿女】,赵华胜作。赵华胜是关东画派领军人物,他以丹青绘铸抗战史诗,创作了用 「中华儿女」为总命题的大型抗联组画, 集中表现了杨靖宇、赵一曼、魏拯民等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指战员的群像,再现了蒙受苦难的关东儿女的悲愤与刚毅,奋争与反抗,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撼人心灵。

油画【枕戈待旦】,何孔德作。作品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场面。与常见的题材不同,画家没有正面表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画面,而是另辟蹊径,选取了战士们抱团取暖,在雪地上休息的场景加以表现。这是表现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中的新视角,获得了绘画界和读者的广泛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