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为了抵御苏联装甲部队,中国在平原人工「造山」

2024-03-30军事

最近浏览谷歌地球,在甘肃靠近中蒙边境,在一片平原上发现一些很突兀的小黑点。拉近距离才看明白,原来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为抵御苏联而建造的「人造山」。

环圈内的黑点,就是一座座人造山

拉近距离,可以看到山的全貌和细节

1960年中苏交恶后,中国的防御重心北移,开始备战苏联可能的入侵。虽说是「六亿人民六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也做好了全民皆兵的准备,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绕不开的——宽广平坦的蒙古草原,怎么挡得住苏联的装甲部队?

战争的弱势一方要对抗强势一方,必须充分利用地形。抗日时期日本入侵中国,在攻陷中国东部平坦地区后,继续往西进攻就遇到了太行山脉、秦岭、巫山山脉的阻隔。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依托朝鲜的山地地形,可以做到跟美军正面对峙。

当年搞大三线建设,也是准备在东部平坦地区失守退到西部山区后,有工业支撑后面的抵抗

中苏交恶后,苏军直接驻扎到了外蒙。而中蒙边境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毫无地势可言。这种条件,最适合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冲击了。

而当时的中国陆军,别说机械化,摩托化都没实现。最先进的坦克是59式,打不穿苏联的T-62;也没有空中力量可以用于反坦克作战。

当时中国其实已经做好了再次进山打游击的准备。按照估计,北方边境最多守个两三天也就差不多了。这两三天的时间,是给后方撤退并重新部署防线用的。

不过对部队来说,那肯定不是照着随便抵抗就撤退去做战备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边境地区都要尽可能的多坚守一段时间,既可以给后方撤退赢取更多的时间,也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

1964年,根据101的建议,中国开始在中蒙边境进行 「人造山工程」 。所谓人造山,就是靠人力在平原上堆出一座座山头,为己方提供地形优势。在山头部署相应的兵力和火力,用于阻击敌人的进攻。

酒泉东北方向的人造山位置

我们以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酒泉市东北方向的5号山为例,正面宽度是652米,纵深522米。山的周围是宽度达到50米的壕沟,只在南面(也就是自己的后方)有一条通道用于人员、物资的进出。

5号山可以至少一个营的兵力,包括2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根据需要,还可以加强坦克部队。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山的南侧有炮兵阵地、坦克掩体,以及坑道、堑壕等设施。

5号删

其他的山,整体建造结构都差不多,基本都是面朝北面,南面留进出通道。因为大小有点不同,所以部署的兵力也会有点差别。每座山之间间隔十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可以做到两座山之间的火炮可以覆盖中间的区域。

4号山

2号山

这样的人造山,当初在北方建造了很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荒凉的草原上,时刻准备迎战苏修的装甲洪流。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人造山」的作用。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皮定均将军就认为,苏联是机械化部队,进攻路线有很多选择,没必要死磕这个山。如果人家对你围而不打,时间一久,这座山的守军就会因为吃喝耗尽而不战自溃。

在西北地区考察过的的粟裕,就曾极力反对建造这种人造山。粟裕大将认为,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宽正面、大纵深的进攻,这种设防工程比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又强得了多少呢?

平原地区,装甲部队的克星只有一个——空中打击

所以,在七十年代后,「人造山」工程基本就终止了。已经造好的山,使用率也不高,在80年代之后更是被弃置。

当然,战争没有爆发,人造山到底价值如何没有得到验证。不过,「人造山」是那个技术、装备都缺乏的年代,能想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也是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