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为什么南京保卫战失败了,武汉会战却打得不错?

2024-04-03军事

时殊事异,武汉会战比南京保卫战打得好,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南京保卫战是仓促应战,而武汉会战则是准备充分的积极应战;南京和武汉地理环境、补给线的差异;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时,民心士气的不同;战争策略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详细情况。

第一,南京保卫战仓促应战,武汉会战准备充分。

淞沪会战结束后,很多部队损失惨重,来不及补充,就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日军也迅速尾随而至,中间根本就没有休整准备的时间。南京离上海太近,上海失守后,两地之间几乎没有多少缓冲地带。当时整体防线比较混乱,各部队纯属仓促应战。

比如,精锐部队88师、87师、74军,在上海一带作战时牺牲很大,缺额很多,来不及补充。当时的74军军长俞济时去见蒋介石,报告部队已打残破,急需整训,蒋介石不但没有批准,而且决定让74军加入南京保卫战序列。

除此之外,之前上海到南京之间花重金打造的几道防御工事,由于仓促撤退,很多人争先恐后的逃命,拿着防御工事钥匙的人不待交接就跑了,致使很多防御工事成了摆设,军队没有牢固的防御工事,溃败之军很难阻挡后面的得胜之师。

武汉会战则不同,在武汉会战这之前,由于正面战场上台儿庄大捷以及徐州会战成功撤退,大部分军队保存了下来,也迟滞了侵华日军向武汉进攻的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原先各参战部队,也得到休整和补充,重新恢复战斗力。

有了这几个月的准备,武汉周边配置了大量精锐的军队,并不断派遣空军轰炸长江敌舰,迟滞敌人;加强了沿江防务,增添和修缮了各处要塞和封锁线;组织了地方保安团队,成立了商会、工会等各种社会组织,以维持社会各界秩序;动员和武装了武汉民众,增强了防卫力量。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有一百多个师,投入到作战的飞机大约200架,投入作战的舰艇达30多艘,总兵力更是高达100多万人,几乎调集了当时的所有精锐部队,阵容十分强大。

比如,南浔路方向吴奇伟指挥的王敬久、俞济时、欧震、叶肇等各军;薛岳亲自指挥的黄维、李玉堂、王陵基等部;阳新河以南的卢汉滇军、汤恩伯部;除此之外还有关麟征、李仙洲、李延年、刘汝明、孙连仲、宋希濂、张自忠等部,光听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军队阵容是很强大的,部队都是精锐之师,将领都是善战之将。

武汉会战前,各种准备都比较充分,比南京保卫战时混乱的局面形成天壤之别,这也是武汉会战打得不错的关键所在。

第二,地理环境和补给线不同。

南京周围天险比较少,大部分是平坦地带,就算有山,也不是险要之地,这种地形不利于防守。沪宁杭地区发达,公路网设施完备,交通便利,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快速开进,坦克可以横冲直撞,这有利于装备优良的敌人而不利于弱势的我军。

南京紧靠长江,离太平洋比较近,江面开阔,水比较深,敌人军舰可以直接进行炮火支援,也可以直接从长江上坐船进行沿江登陆作战,而我们的抗战军队不仅需要面对尾随而至的侵略军,还要时刻注意江面上的威胁。

在补给方面,南京地处长江尾,离敌人大本营比较近,敌人补给线短,可以直接从本土进行补给。敌人占领地盘比较少,再加上还没来得及组织有序敌后抵抗力量,敌人不用多少兵力守卫已占土地,敌军主力部队大部分都可以集中兵力进行作战,战斗力比较强悍。

武汉会战时情况就不同了,武汉四周地形复杂,东北面有大别山脉,东南有幕阜山,像鲤鱼山、笔架山、万家岭、棺材山等险关要隘,都可以成为阻击和伏击敌人的良好阵地。

比如,万家岭大捷,就是敌人106松浦师团在崇山峻岭中穿插迷路,被我军发现后围攻,差点全军覆没,师团长也差点被俘。

由于山地复杂,迟滞了敌人汽车、坦克的推进速度,而以步行为主的我军,受影响程度相对比较小。战场上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赢得了先机,迟滞敌人的速度,意味着增加了我军布防的时间。

相比于于南京,武汉位于中华腹地、长江中游,有利于军队支援、部队补给,于我而言补给线缩短,有利于前线战场。于敌而言,补给线增加,长江沿线没有顺江铁路,不利于军队和军需物资的运输。长江中游相比于平坦开阔水流平缓的长江下游,江面明显变窄,水流情况也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敌人推进。

除此之外,随着补给线的增加,侵占地盘的扩大,侵华日军不得不派遣部分兵力守卫占领的地方,这使得敌人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可直接用于进攻的军队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此消彼长,武汉会战时已经不同于南京保卫战,时殊事异,武汉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相比,的确打得不错。

第三,人心不同,士气不同。

南京保卫战时,刚经历过淞沪会战的失败,大部分精锐投进去,仍然遭到失败,让人感到失望,北方的太原保卫战,也以失败告终,全国正面战场上,还没有一场胜利,节节败退,全国民众军心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而武汉会战前,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笼罩在人们心里的阴云一扫而光,抗战信心倍增,之后的徐州会战,又在侵华日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大撤回,保存了有生力量。武汉会战前的胜利和成功,让民众重新燃起了胜利的信心,士兵有了战胜敌人的信念,士气大振。

第四,战争策略的不同。

淞沪会战失败后,侵华日军大军压境,敌人精锐之师长驱直入,而我撤退之军还没有站稳脚跟,关于南京是战是守,统战部内部也意见不一,迟迟未下结论。后来决定守卫南京,唐生智信誓旦旦与南京共存亡,为了表达共存亡决心,封堵城门,老百姓等也没有及时撤退。

然而,南京保卫战没有打几天,由于战局恶化,又决定撤退,可是撤退的准备工作又没有做足,再加上唐生智提前离开南京,造成南京群龙无首,就连撤退的命令很多部队也没有收到,更没有有序组织部队进行掩护和有序撤退,南京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再加上之前为了全力守卫南京,封堵城门,致使撤退道路不畅,军队、溃兵和群众相互拥挤,消息闭塞交通不畅。撤退相当仓促混乱,甚至连敌人进展到哪里了都不知道,有的甚至撞向敌人,遭到敌人攻击。

南京保卫战的仓促、战略政策的摇摆,使南京保卫战损失惨重,百姓大量聚集南京城没有疏散,结果疯狂无人性的侵略者进行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和部分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屠戮。

武汉会战相对从容不迫,经过谈论制定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正确战略方针。相比于在武汉作战,武汉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山地要塞,更适合防御作战,是用我之长击敌之短。

在围绕着「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大战略方针,在武汉周围战略要地布防,进行了马当要塞保卫战、贵池青阳阻击战、长江布雷战、南浔会战、赣北之役、万家岭战役、阳新半壁山阻击战、田家镇保卫战、黄鄂要塞守卫战等。众多防线利用地形的节节抵抗,不仅最大程度打击侵略军,而且迟滞了侵略军推进的速度。

除此之外,空军也在武汉会战中积极参战,沉重打击了侵略军空军气焰,支持了陆军作战。

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时起,到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出武汉为止,历时长达4个半月。在这4个半月的时间里,国家从容不迫的完成了部队的转移,完成了工厂设备和物资的大转移,为日后坚持长期抗战提供了支持。

在武汉会战中,严重消耗了侵华日军的军事力量,沉重打击了侵略军嚣张的气焰,尤其是万家岭战役等,侵华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武汉会战对侵略军的打击,使其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战役,彻底打破了侵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阴谋,从此以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也成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武汉会战期间对百姓的宣传和动员,使群众更加明白抗战的意义,民众进一步觉醒,支持抗战。比如,当时武汉会战捐款时,各行各业人士都争先恐后为抗战出力,甚至连乞丐也捐出自己的讨饭钱,让人动容。

如果说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兵临城下、手足无措时的仓惶不得已,那武汉会战就是从容不迫、有秩序的成功抵抗战役。

对此,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积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