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爆爆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堪称经典,诗歌描写了一场 觥筹交错、热闹非凡的军中盛宴 。
正值将士们笑谈酣饮之际,画风突变,敌军突然来袭,出征在即,盛宴难续,有人不免慨叹,醉倒(醉后战死)在战场您也别觉得可笑, 古来征战沙场战死是平常,又有几人能得以保全性命?
诗中第一、三、四句都不难理解,唯有第二句
「欲饮琵琶马上催」
,让人不敢妄下断论。
是正要喝酒时,是助兴的琵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声声入耳,同时又有敌军的马蹄声催人出征吗?
(推论一)
是西域的乐器琵琶本来就是在马上演奏,这马上弹响的琵琶声为盛宴助兴,正要喝酒却听闻敌军来犯催我出征?
(推论二)
是来犯的敌军在马上弹起琵琶,我军正要喝酒,而军中号令却催促出征?
(推论三)
笔者查阅了诸多文献,前辈学者的认识各有不同,笔者查阅了诸多文献,前辈学者的认识各有不同,如韩兆琦、杨业荣认为军中
奏响琵琶是催促出征之意
;
王文渊认为琵琶是催战的号角,「催」是催人进军; 富寿荪等学者认为「催」作「侑」义,指音乐侑酒 ,即琵琶在军中宴会时起助兴的作用。
廖仲安【「欲饮琵琶马上催」小辩】中认为当军中的琵琶马上弹奏起从军、出塞之类的乐曲的时候,自然就意味着催促征人出征,并不一定只有「号令之具」才有催人的作用。
张书柏、钟敏【王翰〈凉州词〉解析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认为 「催」是急促的意思 ,这里是用急促的琵琶声代指西域的敌人。
马大君、黎维安则认为琵琶是催促上马出征之意。
笔者认为,要疏通该诗句诗歌乃至整首诗的真正含义, 一定要理清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
一、琵琶是否与战争无关
琵琶既然不是催征的号角,那么 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否与战争毫无关联?
部分前辈学者回避「马上」二字,谈琵琶在诗文中的意思,认为「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琵琶是军中歌舞或饮酒时伴奏的乐器,与战事紧急或催促出征毫无关联,笔者认为不妥。
首先,琵琶与「马上」的关系,可以解释琵琶与战争的关系,亦关乎琵琶演奏的特点。
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中称琵琶为马上所弹奏的乐器,当时的 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 ,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在马上弹奏琵琶本就是这西域乐器的独特演奏风格。
该句以文本正常语序写作应是「欲饮马上琵琶催」,只不过因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语序多有倒装情况。
其次,【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据晋人傅玄的【琵琶赋序】记载:「杜挚以为羸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因此,琵琶也是 百姓借以抒发反战情绪的乐器 。
所以,琵琶虽不是催促出征的号角,但是当军中马上弹奏起从军、出塞一类令人心情悸动的乐曲时,未尝不可引发聆听者有关战争的思考和感慨。
且自古军中乐曲,无论场合,演绎战争场景的作品颇多,耳熟能详的如 【十面埋伏 】等,不胜枚举,听众听到诸如此类表现或剑拔弩张、刀光剑影,或气势磅礴、士气激荡,或英雄末路、慷慨悲歌的声音,心情的起伏自不必说。
「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催」就是由 琵琶声引发的心情的跌宕变化 ,本来是军中宴饮,但突生紧张情绪,仿佛前方敌军来袭,琵琶声声催促沉浸在宴饮中的将士们即刻出征。
因此, 上文的推论一也不够准确 。
二、作者诗歌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推论二—「马上弹响的琵琶声为盛宴助兴,正要喝酒却听闻敌军来犯催我出征」可以作为诗句的准确注解吗?
从上下文的关联角度,我们分析,下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写有关战争的感慨,
似乎推论二有足够的理由成为诗句的准确解释
。
但是,再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认为亦不妥,这是为什么呢?
(一)历来战争诗常以反战为主题
联系首联,「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醇香,酒具精美,再加上音乐歌舞的助兴,这必是一场 规格极高,排场极大 的盛宴,军中如此之盛宴,十之八九都是 庆功会 ,作为庆功会怎么可能是在不了解敌情,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随便开启的呢?
再联系颈联和尾联的词句,如果是盛宴举行时突然战事告急催促将士们出征,那么将士们在命悬一线之际,还有心思贪杯,甚至不惜醉卧沙场,因为反正古来征战也是九死一生,诗歌的主题思想岂不过于消极,是要讽刺这些征战沙场的将士们吗?
从写作意图上分析是 说不通 的。
(二)虚实结合摆脱诗歌写实的局限
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在实境描写中巧妙加入虚写可以 摆脱诗歌写作的现实场景局限 ,充分调动想象,丰富写作的内容,扩大写作的意境,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结合的案例不胜枚举。
唐诗中不乏表现诗人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慷慨志向的边塞诗,也不乏表达珍视生命、反对战争、祈求和平安宁情怀的战争诗。
这些作品或激情澎湃、或引人深思,至今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而这些诗作普遍的写作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如 杨炯【从军行】 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中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都是运用虚写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奔赴沙场、建功立业的作品。
虽说陈述的是实事,但也加入了想象的成分,虚实结合,更充分 拓宽了诗歌描述的画面 ,反映了戍边将士 有去无回的悲苦命运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深深的厌恶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再如,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中,「梅花落」本是一首曲子,在这里被拆开来用,构成一种幻境,仿佛风吹来的不是幽怨的乐曲,而是一片一片飘落的梅花,这里运用 通感 的修辞手法,写声成像,与前两句的实景相互交错,营造了一种美妙辽远的意境。
「借问」两个字,将戍守在环境恶劣的边关的将士们的心拉回到自己的家乡,那里梅花飘落,那里亲人盼归,那里是心的方向。
由 实景的吹笛 ,引发联想, 虚写战士们对亲人的思念 ,含蓄委婉,摇曳生情!
同理,联系王翰的【凉州词】,既然军中演奏战争题材的琵琶曲作品可以引发将士们的心情悸动,从而联想到战争来临的场景,那么此处就 很有可能是虚写 。
诗人想表达的是:听到战争主题的琵琶曲时,将士们不由得想到征战沙场的场景,心生紧张情绪,又引发无限感慨。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喝醉了遭到敌军来袭,醉倒在沙场上您可别笑话,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人不是死亡就是伤残,没几个人能全身而回的。
诗人是想借此虚写来 控诉战争残酷 ,它扼杀生命的同时,也给将士们内心带来莫大的伤害,再欢乐的场合,其实内心都不能尽情地放松,总是有些许的紧张情绪。
诗人从开头盛宴的绮丽隆重、欢快热闹,写到结尾将士们的看似调侃,
实则自我宽慰之语
,从描绘眼前无限乐景突然转陈心中无限悲凉,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将士们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一览无余!
理解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再看整首诗,后两句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由以上推论可见,「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琵琶是马上弹奏的乐器,此处应理解为军中宴会时有乐手在马上演奏琵琶助兴,不是催促将士们出征,但 演奏的乐曲主题有关战争 ,这让参加宴会的将士们不觉心生紧张情绪,从而生发出有关生死的感慨。
总结:
笔者尝试将此诗作了一番新的注解:盛宴上醇香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伴随着 马上响起的琵琶声 ,其乐融融,军中将士们正要畅饮时,这 乐曲激越的旋律 仿佛催人出征。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醉卧在沙场上,也请您不要笑话,古往今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全身而退,平安返乡呢?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廖玉蕙.教出怎样的风景〔N〕.联合报2009-4-11(A4).
[3]闲人.欲饮琵琶马上催」中「催」字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 (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