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他半夜偶然得到的佳句,堪称神来之笔,竟让这首诗传颂千年

2024-09-17国风

环境封闭、时间仓促,考场上的紧张氛围能让人瞬间压力如山,难以正常发挥。

所以人们常说:考场无佳作。

然而将时光倒转至一千多年的唐朝,天宝十载(751年)出现了例外。

那一年初春的长安城中,一场进士考试如期举行。

考试内容是朝廷极为重视的诗赋,题目为「湘灵鼓瑟 」。

一个青年考生拿到考题,立刻奋笔疾书,即席写下清新婉转而又工整典丽的前五联。

忽然,他文思阻塞,执笔难续,迟迟写不出末尾两句。

就在最焦虑的时刻,他灵光一闪,想起一次睡梦中听到的诗句。

无论从声律还是意境来看,那两句诗都完美契合他的诗篇。

考试结束后,这首应试诗拔得头筹,这位考生不仅顺利通过考试,更确立了他在唐朝诗坛的不朽声望。

浪漫的诗题,再加上一点神助,成就了一首科举考场上的惊世之作。

这就是大历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 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 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数次科举不第,屡番铩羽而归

钱起,字仲文,中唐前期的一位诗人,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亲历者。

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年间,钱起和九位文士相互唱和、交游雅集,形成小型的诗人群体,即「大历十才子」,钱起更是位居十才子之冠。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天宝年间的钱起还只是一个科举路上苦苦挣扎的学子。

他的早年,是在大唐盛世中度过的,然而「 献赋十年犹未遇 」,多次离家赶考,却频频落第,他成了那个辉煌鼎盛时代的失意文人之一。

「学而优则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钱起也不例外。

只可惜他的每一次科举考试,都落第了,只得铩羽而归。

钱起同样也知道科举的潜规则,在攻读诗书,精心准备的同时,他还如当时许多文人的一般,向朝中大臣推荐自己。

渴望得到朝中权贵的赏识,从而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只可惜,不是谁都是王维,有能够赏识他才华的人,钱起就是一个不幸者。

他在落第时曾写了一首投赠诗给一位姓裴的中书舍人寻求帮助的。

【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伤感自己怀才不遇,极言自己多年科举不第的无奈。更是借裴姓舍人的春风得意,衬托得自己落魄可怜。委婉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很遗憾,裴舍人并没有如钱起所愿提携他。

但天宝十年的这场进士科省试,却成为钱起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这场考试改写钱起的命运,【省试湘灵鼓瑟】也成了他最负盛名的作品,甚至在正史【旧唐书】留下神话般的传奇一笔。

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神来之笔。

01.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

其中,秀才科等级最高(这一点与后世不同),难度最大,因为及第者太少,到高宗时代被废止。

明法主要考查对法令的掌握,明书主要考查文字术法,明算主要考查数学算法,对社会的影响较小,属于比较冷门的科目。

主流的是进士和明经科考试。

进士科重诗词歌赋,明经科重儒家经典。

考试等级分成地方上的乡试和中央的省试和殿试。

省试由秘书省负责,所以称为省试。

天宝十年,钱起参加的就是进士科的省试。

省试的应试诗,选题通常来源于经史典籍,要求考生做一首五言六韵的格律诗。

应试诗很是考验考生的功底。

既要熟读经典,知道诗题的出处与含义,又要善于揣摩,寻找新颖又能让主考满意的立意,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用韵得宜,属实不易。

02.

这一年的省试,题目叫«湘灵鼓瑟»,出自屈原的【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

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舜帝在「南巡」途中染病,他的一对妻子,娥皇和女英,得知消息后,前去寻找夫婿。

寻夫途中,得知夫君已经逝去,葬于苍梧山。

娥皇女英悲伤痛哭,泪尽啼血,血泪流在竹子上,形成斑斑泪痕。

娥皇女英痛哭之后,纵身投入湘水之中,为夫殉情。

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就是湘灵。

湘灵常常在江面上鼓瑟,瑟声凄婉动人,似乎依旧在思念着一去不回的夫君。

这个带着点浪漫色彩的题目,作为应试诗其实不大好写。

大部分考生的思路,就是借题发挥,以娥皇女英自比,抒发自己对君王的敬仰爱戴之情,如同娥皇女英对舜一般忠贞,至死不渝。

03.

【全唐诗】中,收录了钱起同科考生的几首作品,其中就有一位叫陈季的考生,这样写道: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这首诗前8句写湘灵鼓瑟之幽怨,就连楚云湘水都被感动,更显清幽。

接着写当地人都被湘灵的痴情感动。然后表忠心,自己对帝王的仰慕之情,与湘灵一样忠贞,相信帝王一定能感知到自己的忠诚。

最后表达自己希望能为国家朝廷效力的期待。

这样的立意,固然中规中矩,挑不出错处,但也绝不惊艳。

结尾颇具干谒意味的「试奏为君听 」,诗人积极入世的心态让这首诗充满了烟火气,缺少了悠悠不尽的余情余韵。

而天才,往往是不走寻常路的,或者说他们是可以在考试的框架内将试题写出花来的,比如钱起。

他的«湘灵鼓瑟»是这样写的: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的前10句,同样是描写湘灵鼓瑟之凄婉,与前一首诗相比,笔法用词都显得精巧许多。

最后两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更是如同神来之笔,虚实结合,余韵渺渺,留给人无限遐想,让整首诗的格局都得到了提升。

钱起也因为这首诗,得了主考的青睐,高中状元。

04.

关于这两句诗,还有一个传说。

起初,钱起背井离乡参加乡试,栖身旅店,常常在月下独自吟诗。

有一晚,钱起在睡梦中,忽然听到庭院中传来幽幽的吟诗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他立刻惊醒,提起衣裳到院子里察看,却不见人影。

钱起恍惚间,分不清是真还是梦,却将那十个字已经牢牢记在心中。

到了省试那天,钱起挥笔赋诗,却在尾联部分犯了愁。

情急之下,一丝灵感闪过脑海,他想起了那晚听到的神秘诗句,不正是最佳的结尾吗?

钱起顺利完成考试,并且凭借这首诗高中进士,诗名远扬。

这只是个传说,真实性无从考据,但很多人由此感叹,钱起的运气真好!

殊不知,这世上哪里有单纯的运气呢?

钱起的所谓「运气」,是他一次次失败,一年年苦读,一次次重来累积起来的。

而作为「大历十才子 」之首,钱起的才华更不是一句运气好可以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