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孔颖达说过:「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意思就是说,在同一个老师教导下做学问的叫「朋」,在外面交往有相同志向的叫「友」。
孔子也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宽容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从孔颖达和孔子对朋友的理解和定义来说,自古以来人们对朋友的理解都是一样的。但是,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讲,当代人对朋友的理解却是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商品交易化了。
古代社会的同学关系,无论一个人飞黄腾达到什么地步,什么程度,他们还会在内心深处很严肃地对待这种师出同门的同学关系,也不管他们同学之间的利益关系,政治倾向如何,只要是同学有困难相求,他们都会在私人感情上,在私人关系上尽力相助,以免在伦理道德上被人痛骂,被人指责。
反观当代社会的同学关系,一方面同学们与老师之间几乎很难建立深厚的感情,也早已没有了古代社会师生关系上的家国情怀,人文道义。至于同学关系,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同学关系早已经没有了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学子情操,也早已经没有了「为国出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和觉悟。
在当代毕业即失业的环境下,每个同学的人生焦虑早就已经和家国情怀无关,而是和就业,买房,娶妻,生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往往毕业后若干年都不联系的同学,突然有一天,某个同学会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所有的同学,美其名曰:「同学聚会」。也许是大家互相窥探别人人生境况的心理作祟,也许是真的有点怀念大学校园生活的原因,往往第一次同学聚会大家都比较感兴趣。
古代社会的同学聚会,因为信息闭塞和交通不便的原因,大家的聚会也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的聚会。古代同学关系的聚会一般都会是在家里,先是拉拉家常,然后再讨论各种事情,各种问题,最后才是推杯换盏,不醉不归。
当代的同学聚会早就已经不谈情怀了,即便是有个别谈情怀的同学估计也都被大家拉黑朋友圈了。当代人的同学聚会直接就是五星级酒店,豪华KTV包间,推杯换盏之间,大家交换着名片,然后就是聚集在某些成功者面前恭恭敬敬地听他们吹牛逼。
当,现代人的同学聚会已经变成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有钱者、有权者的耀眼盛宴时,所有人的捧场都成了一种商业氛围上的交易目的,利用目的。有钱者,有权者,通过炫耀达到他们众星捧月般的虚荣心满足目的。那些捧场的阿谀奉承者通过交易和利用,达到他们能够捞到好处的目的。否则,那种大家都没有利益可图的同学聚会以后就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参与。
越来越没有人参与的同学聚会一般来说都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成功者,缺乏真正的当权者。因为大家都半斤八两,谁都可以不在乎谁,反而,越是大家情况接近,同学之间越是容易有嫉妒心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都情况一般的同学聚会,在情绪上,所有人都不太愿意参与。归根结底,还是这种聚会没有太多利益可以互相交易,何况大家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同学情谊。
当所有人对朋友的概念已经不是同门之谊,志同道合理念上的家国情怀与人文道义时,朋友的概念就必然会世俗化为利益关系。所以,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一个人说他的朋友很多,并不是在说他志同道合理念上的朋友很多,而是在说他利益交往上的朋友很多。
朋友关系上的概念宽泛到无所不在的利益关系,在真正意义上大家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大家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而已。这样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人间友谊上的温暖,它反而是人间友谊上的一种彻底冷漠。所以说,在当今社会,当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自身所代表的利益价值消失时,他身边所谓的朋友关系就会一哄而散,从此不再来往的社会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当朋友就是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时,人在熙熙攘攘的社会利益现实上,就无法避免寂寞和孤独。尽管表面上我们朋友一堆,你来我往的利益往来成群结队,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却是孤寂的,那种孤寂心灵上的感受性也同样是冷漠而缺乏温度的。
当人间寂寞到只剩下利益,人类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道义危机。在一个缺乏人间道义的社会现实里,虚假盛行,急功近利,等等社会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在那种刻骨的冷漠氛围里,精致利已主义就会必然盛行,人人刻薄而又寡情,人人虚伪而又无所不在地处处逢迎。以至于,大家都生活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互害社会里,人人伤痕累累,而又人人麻木不仁。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哲思飞扬
孔颖达 1
孔子 1
同学 1
朋友 1
利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