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第6129回:白艾西拉涂鸦圣地,烈日下的清凉国土

2024-04-10国风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6129回:白艾西拉涂鸦圣地,烈日下的清凉国土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眼界放开,格局打开:反向操作,拒绝跟风。

世界上那么多人泡了澡,但只有阿基米德领悟到了浮力。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被苹果砸了头,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留下的史料却很少,马可波罗独自走了一趟就写了那么多广为流传的见闻。

没有知识,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行路的前提一定是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不建议小屁娃出国研学或参加夏令营,纯粹是攀比,浪费钱。

「旅行」最好是带着对于目的地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的基础知识,带着一种去「验证」或者被「打破重建」的心态前往。

人的意义感和成就感还是来自于做好某件事,而这并不容易,通常需要长期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年纪越大,越发现,人的时间有限,人的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

今天我要说的这个非洲国家,一定会打破亚洲人对非洲的认知,这就是摩洛哥,一个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

很多的人因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而知道了这个国家。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国家都以黑人为主,而摩洛哥却是个白种人的国家,白种人占了总人口的95%。

摩洛哥是摩洛哥王国的简称,国土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比我国甘肃省的面积略大一些,全国人口数量约为3600万人,是一个阿拉伯国家,首都为拉巴特。

摩洛哥素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之称,有哪些条件促使摩洛哥会有这么一个称谓呢?在「烈日下的清凉国土」中,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烈日」和「清凉」,我们知道「烈日」代表的是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充足。降水偏少也就意味着晴天多,

特别是夏季季节,摩洛哥全国基本都被副热带高气压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光照强烈,因而也就有了「烈日」的条件。

摩洛哥纬度较低,又烈日当空,那么应该得到「高温」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清凉」呢?「清凉」也就是说气温不高,较为凉爽的感觉,促使摩洛哥「清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摩洛哥地形类型复杂,山地、高原和平原等都有分布,摩洛哥的东部中部和北部为阿特拉斯山脉,地形崎岖,最高峰图卜加勒山脉海拔为4165米,南部地区为高原地形,西北部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形。

摩洛哥主要的地形为高原和山地地形,平均海拔较高,海拔高促使了地表温度的下降。阿特拉斯山脉是非洲西北部最主要的山脉,是非洲规模最大的褶皱断裂山脉,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超过2000千米。

阿特拉斯山脉山脉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由于阿特拉斯山脉的存在,阻挡了位于山脉东部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的热浪侵袭。还有沿岸洋流的影响,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海洋中有自北向南流动的加那利寒流流经,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也降低了摩洛哥的气温。

我今天要去的艾西拉就是一个典型的「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因为出太阳时我会流汗,日落之后我要穿棉袄。

童心未泯、饱含诗意。

前浪开天辟地,后浪前赴后继。

但如今,它是一座迷人的艺术文化城镇。

坐落于大西洋沿岸,拥抱着地中海风情。

这是艺术家和浪漫主义者打造的乌托邦。

2024年01月17日,丹吉尔的暴雨天气令人窒息,我已经被困风雨中好几天了,今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雨城丹吉尔,找个阳光明媚的地方。

昨天傍晚依然有暴雨,今天早上风大雨停,七点半我去楼顶收衣物,长裤和上衣基本干透,但内裤被刮到地上,幸亏没有被吹到楼下,我收好衣物下楼吃早餐,依然是简单的香蕉华夫饼配橘子。

我们轮流如厕之后在七点45分左右出门,前台值班的是黑人,他刚上完夜班,白班是一个白人,是不是有些歧视黑人了?总是让黑人员工上夜班,白人员工上白班。

丹吉尔冬天就是一座雨城,早上滂沱大雨把很多人困在屋檐之下,我们出师不利,刚下楼外面就开始下暴雨,我们被困在酒店大堂,到了八点钟,我看到一个男人穿拖鞋出门了,他的衣物刮落到外面的顶篷处,他对值班的人说他的房间水龙头渗水,盥洗盆滴水,说明这个酒店的设施真是差劲。

半小时之后雨停了,我们出门走到古城外面的大转盘,见有人蹲在地上卖烟,候车期间我看到有两个人过来买香烟,街道是湿滑的,那个中年男人蹲在商铺门口,将一个纸箱竖起来,上面摆着三包烟,有钱的人会买一整包香烟,穷人会买一根散装的烟,另外一个戴鸭舌帽的人跟卖烟的人蹲在一起聊天。

摩洛哥的失业率极高,所以我会看到有人站在菜市场卖塑料袋的,卖纸巾的最多了,就是没有看到卖肾的。

目前国内的青年就业率也不容乐观,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外企还在裁员。

国内火出圈的「共享员工」其实存在了几十年,只是以前大家不认为它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工种。

共享员工和灵活用工:价值、困局和出路。

所谓「共享员工」,指应聘者只与企业就某一项目进行短期合作,不签订固定合同。 「共享员工」,主要出现在程序员、设计师、工程师等技术岗位。 通过这种形式,企业能减少约10%的用工成本;而一个人干多个企业的活,收入也会增加,有人收入增加几倍。

前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已经融入很多人的生活。近年来受不良疫情影响,一些投机取巧的企业为解决用工问题,提出了「共享员工」的概念,引发了很多行业的关注。

最先提出 「共享员工」的是阿里爸爸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随即,这种「共享、共担、共创、共赢」的理念快速走向很多行业,初步实现了「想上班的有班上,想招人的能招到人」。

但也有群众对「被共享」深恶痛绝,「实质上还不如外包,简直把压榨进行到了极致。」

「员工收入多了,企业成本少了,没有一方付出,难道这些收入是凭空产生的吗?」在黄剑博看来,「共享员工」模式节省的大头是医疗社保和所得税,「企业无需和劳动者签订固定合同,可以很巧妙地规避社保缴纳问题,部分企业通过现金或转账方式向‘共享员工’支付工资还能节省个人所得税。」

「共享员工」模式或将加剧劳动力市场内卷,这一模式下头部熟练劳动力优势巨大,将收获更多高收入项目,而技能相对不熟练的劳动力将被迫降低劳动价格,甚至被清出劳动力市场。

大面积裁员让不少正式员工被迫变成「外包员工」和「共享员工」。目前国内外「共享员工」的用工模式仍处于灰色地带。该用工模式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劳动者极易处于劣势地位。

在国外也有很多「共享员工」,其实就是一些边旅行边远程办公的洋人,以程序猿和设计师为生,我不认为他们以后会有很多的职业规划,他们多是短期的「共享员工」,日后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时,生活的压力会让他们重新回归「朝九晚五」的常规稳定的打工生涯。

摩洛哥的网约车司机也是一种「共享员工」,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意,我今天就叫了一辆网约车,花费25迪尔汗,「共享」司机技术娴熟,十分钟后出租车就驶到车站,我们走过大堂,看到两台自动售票机,一个兄弟非常有耐心地企图从机械里购票,但那个机械反应极慢,三台机器坏了两台,我不想折腾,直接找人工购票。

外面很冷,豪华新车站里面的咖啡馆价格很贵。我们在车站等了一会就排队上火车,9:35分火车启动,入座率20%,儿童很多,火车票价每人17个迪尔汗,车厢空荡乘客稀少,火车轰隆隆地驶出丹吉尔,不知过了多久,我满足地合上书。抬头看向窗外:从城市到田野,从植物园到干涸地,远眺山谷和河流,蓝天白云在流动,树影乌鸦在舞动。

队友的心跟着耳机里的音符蹦跶,无拘无束地跳跃。坐上绿皮火车去艾西拉,待上半天,实在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抵达目的地之后果然阳光明媚,天公作美。

我在火车站提前购买了二张返程火车票,花费34迪尔汗,车站有公共洗手间,是蹲厕,与我们一起下车的是两个法国妇女,她们去洗手间时,我们走到了白色火车站的外面,发现只有一辆出租车停在空荡荡的广场上,司机问我们要不要打车到市区,我们说走路,如是司机就迫不及待地将车开车了,他居然没有想到后面还会有两个女乘客可能会乘车。

我们发现火车站的设计非常怪异,无法从正门走向大海,只能穿过一个地下通道之后,从山边的一条公路绕向一处荒地,之后才能绕行到海边,浪费我们半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

从远处看,海边居然没有一个人,我们沿着海滩走,沙子被狂风吹起,出现了罕见的流沙现象,我们的裤管和鞋子里面灌进了大量沙子。

温柔而致命的陷阱——流沙。

黄剑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遭遇了非洲流沙袭击,

流沙,简单地说就是沙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这种现象出现在沙化的土地,也就是沙漠或海边。流沙是大自然设计出来的致命陷阱,它可能出现在河滨海岸,也有可能出现在山谷沙漠中,外表看上去只是一团柔软细腻的沙子,事实上却暗藏杀机,静静等待人们靠近。

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各种影片或科教节目中,它就像一个食人的「大怪物」,只要有人不小心陷入其中,往往很难自救。

流沙是指疏松而充满水的砂性土,尤其是粉砂和细砂土,在受到挤压或震动时,砂土粒结构会受到破坏,变成流动的液体状态。流沙可能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沙漠沼泽地、地下水丰富的沙坑,甚至海岸和河岸的松散沙滩上。

当人或动物不小心掉入流沙顶部时,产生的压力一旦超过某个临界值,流沙的顶部就会失去稳定,人或动物就会落入流沙之中。这时候如果拼命挣扎,流沙受到的压力就会进一步增大,从而加剧砂土的流动,

陷入流沙的人或动物就会像掉入一滩糨糊中一样,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这时候抽出一条腿需要花费的力气,足够将一辆汽车提起来了。那么,如果有人不小心掉入了流沙中,应该如何进行自救呢?

首先,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冷静,使没有陷入流沙的身体部分迅速躺下,尽快减轻身体负重,手脚平放沙上,从而增大接触面积,降低压强,并且缓慢地移动双腿,一点点将双腿向上提,等到双腿拔出流沙后再匍匐爬出流沙地带。

如果身边有营救的人,在保证营救者不被流沙困住的前提下,最好能够利用工具将受困者慢慢救出来。记得一定不能强拉硬扯,避免受困者身体拉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向受困者身边注水,用来稀释流沙,从而陷入流沙的黏度,最后想办法救出受困者。

也许是冬天的缘故,艾西拉的海滩没有一个人,大西洋的季侯风使劲地吹,刮起沙尘像云雾从脚底飘过。

我们从沙滩走到防波堤,终于看到几个当地人正躲在防波堤下面,他们就是躲避狂风的,我们爬到防波堤上,看到有人在捕鱼,远处就是白色之城。

我们走过空荡荡的市区,遇到几个打招呼的赶驴人,走到古城,到处是马车,找到很多餐厅,最后去干净的阿里巴巴烤肉店,遇到约十队欧美夫妻自助旅游者走过,摩洛哥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可复制。

艾西拉(Asilah)是摩洛哥北海岸的一个小镇,以其轻松的氛围,城墙和麦地那的蓝色和白色外墙而闻名。

艾西拉也是摩洛哥艺术小城,世界级大师的涂鸦壁画很多,队友沿着火车铁轨,走出崭新的小车站。大西洋的爽朗海风,将她的步子吹起来。她沉甸甸的背包上,像长出了一对翅膀。

跟着海鸥飞向浪花朵朵,在质朴的沙滩上小憩,闻一闻贝壳和海螺的味道。她在不规则的巨型礁石上跳动,和潜伏在海藻里的螃蟹玩捉迷藏。在人烟稀少的海滨小道,欢快地呐喊奔跑。又飞向远处,矮矮的白色建筑群,像是小人国的童话城堡。

队友是喜欢海的,这个位于北非的海滨小城镇,距离丹吉尔四十多公里。公元前1500年,它是腓尼基人的贸易基地。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时代,来到此建筑城堡。19世纪大海盗的瑰丽宫殿,今昔依旧可见。

这座小巧的城镇,在历史洪流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摩洛哥建国后,艾西拉被重新用作贸易港,却在丹吉尔等新港兴起后,逐渐变得萧条。

古城的石砌城墙与大门极为壮观,一座巨大的石头碉楼矗立在海边,走进古城就看到大量白色的民居,清真寺对面是出售服饰的商铺,我们沿着石砌的城墙走到另外一个城门,出城右转,看到另外一座圆形的碉楼,旁边还有一处穆斯林的圣陵,很多马车驶过,我们参观了城外的一座清真寺,遇到一个高挑的美女。

艾西拉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历经沧桑几次易主,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来过,

在老旧的市集发现一个叫阿里巴巴的餐厅(不是我国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企业,想必起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我们去的时候餐厅还没有正式营业,但队友先占据了一个位置,后来老板进店之后,她就点了虾仁塔吉锅,当地炸鸡腿配海鲜米饭和薯条等特色美食,赠送的面包又是另一种风味。

阿里巴巴餐厅位于路口,对面有一个商贩出售鲜榨甘蔗汁,我买了一大杯给队友喝,鲜甜可口,有几个穿着工作装的厨司在阿里巴巴海鲜餐厅忙碌,

一个男人在准备铁板烧,另外一个男人在炒菜,厨具

多是不锈钢的,非常干净,已经有不少欧美老年人过来翻阅菜单了,海鲜虾炒饭是当地美食,这顿午餐花费95迪尔汗,非常物超所值。

市集生活区可见到长年生活此地的欧美老年夫妻,这里天气相比欧洲来说是更多的日照,还有更低的生活的成本,再说摩洛哥也是穆斯林国家中相对安全的国度。

古城不是很大,每条巷道的房子被刷成耀眼的白和蓝、青,绿等色,大西洋的海风把天吹得干净透亮,时有雨滴打在身上又马上放晴,像是要逗着玩似的。

艾西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1471年葡萄牙占领丹吉尔后在艾西拉修建了城堡作为海防的军事要塞, 艾西拉也逐渐发展起来,小镇的风格也沿袭了欧洲地中海建筑的风格。如果说蓝白小镇舍夫沙万是最有小资情调的,那么涂鸦小镇艾西拉就是最有文艺气息的。

艾西拉成为涂鸦小镇是在1978年,两位当地艺术家邀请了11名来自美国 ,西班牙和日本等地的艺术家在艾西拉 老城的白色墙壁上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壁画,壁画完成后艾西拉也就成了有着浓浓文艺气息的涂鸦小镇。

艾西拉自1978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壁画节,壁画和街头涂鸦也经常变换,这种新旧的更替保证了小镇艺术气息的延续,今年来过小镇了明年来时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

史料记载,当我国正式开始搞改革开放时,艾西拉也在发生巨变:1978年,出生于当地的艺术家穆罕默德·梅莱希(Mohamed Melehi)在当年的市长穆罕默德·贝奈萨(Mohamed Benaissa)的支持下,大胆地提出了新思潮,把艾西来打造成一个呈现各类艺术形态的城镇。

艾西拉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从逐渐褪色变成五彩斑斓。第一批来自美国和日本等11个国家的艺术家汇聚于此,在老城区粉白的石灰墙上,挥洒着奇思妙想,绘制涂鸦笔画。

而后的每年,旧的画作会被粉刷掉,新的创意涂鸦诞生,永远保持「新生」状态。这也吸引了无数的画家、摄影师、电影人、吟游诗人、嬉皮客们来此小住。

摩洛哥传统乐器Guembri的咚咚声(柏柏尔音乐家使用的一种琵琶,也被称为sintir),从小巷口幽幽地传来。柏柏尔族流浪歌手,举起毡帽向我们示意,又不好意思地微笑。

穿着白色衣袍的青年,眉宇英俊,脚步匆匆。裹着不同花色头巾的妇女们,坐在台阶上,闲谈两三语。弯弯曲曲的窄巷子,以白色和蓝色为主调。各家墙面的局部或是门窗,被粉刷成不同的颜色:樱桃红、海洋蓝、落日黄、糖果粉、薄荷绿等。

拱形的木门缓缓地打开,一个老太婆的头探了出来,伸长脖子,盯着站在墙角偷偷讲电话的老男人。在小巷和老屋之间闲逛,总能在转角处遇见惊喜。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看见如何天马行空的涂鸦壁画。

艾西拉给人不一样的摩洛哥印象,它是一座艺术之城,一座宁静之城。老城内各式各样的涂鸦可能只出现在这段时间到访游客的相片里,因此,艾西拉是一个可以不断给人新鲜感的小城。

这份猎奇寻宝似的乐趣也许会成为摩洛哥旅行中最值得留恋的记忆。这些老城内的壁画与涂鸦,已成为一种艺术传统延续至今。每年夏季,艾西拉都会举办壁画节,届时各国壁画艺术家齐聚此地,在老城的墙壁上充分展示艺术的魅力。

而在这之中,只有最好的才会被保留下来,但也仅保存一年,到下一年的壁画节来临时,又会被新的作品取代。所以,每年到访的游客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壁画。也正因为这样,使得这个寻找和发现壁画的过程成了游览这里的一个亮点。

不过近年来我发现当地的壁画已经越来越少了,特色也不明显,我倒是喜欢古城的几个石砌的城门,一些马蹄形的拱门布满了马赛克图案,这些比壁画更有设计感。

白色古城大部分时间宁静冷清,但夏天人口增至三倍,街道和海滩上满是晒太阳的摩洛哥家庭和西班牙游客。春秋两季是艾西拉最佳游览时间,此时天气依旧宜人,而成群的旅行者已经散去。

老城以居民区为主,周围是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用石头修建的防御工事。城墙限制进入,老城西南侧的堡垒则是看海景的最佳地点,也是落日时分的热门去处。

1978年,两位本地知名艺术家与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一位朋友一起,在小城各处的墙壁上画满了彩绘。这些作品色彩鲜艳,艺术水平极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狭窄的街道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布满了彩绘,彩绘与整个建筑巧妙结合,门窗都成了壁画的装饰。

艾西拉也因此被誉为大西洋边的「艺术之城」,而从那时开始艾西拉就一直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前来。

艾西拉是一个民风淳朴,充满艺术气质的小城,位处大西洋沿岸,于十五世纪建成。它既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摩洛哥的古皇城,却因其老城内遍布的精美壁画和涂鸦而名声大振。

我们到达时小镇还在晨光中渐渐苏醒,而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去古镇寻找那些有趣的涂鸦。穿行在老城的街道,几乎每条巷子每个转角都会碰到惊喜。即使放慢脚步,逛完小城也用不了多久。点染在门洞或小巷子墙上的画作,让安静的略显寂寥的小镇有了丝丝生气。

涂鸦内容随意又充满乐趣,有的时尚玩酷,有的鲜艳可爱。整个小镇的建筑以蓝白为主,偶尔还掺杂些许粉色和绿色,充满了梦幻意境。漫步小镇,伴随着空气中湿咸的海水味道,感受艾西拉独有的浪漫纯净气息,似乎心情也会随着涂鸦的变换而惬意许多。

涂鸦变化多端,可能是头戴黄色头巾加草帽,穿着色彩艳丽的农妇,她满脸的皱纹里,藏不住丰收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一半是海浪,一半是太阳花,双色面孔的小天使,在老城中自由地流动戏耍,给每家每户带去神奇的魔法。

老城外的集市热闹非凡,毛驴拉着的小推车上,摆满了玲琅满目的新鲜水果。油渍渍的糕点冒出甜滋滋的味道。烤肉串,塔吉锅,西班牙海鲜饭,炸鱿鱼圈,香气扑鼻,勾引得人垂涎欲滴。辛勤旅行后,美食是最大的慰藉。

杂货铺里,卖着老土的冒牌名牌衫,不知道它们是不是从浙江义乌漂洋过海而来。一架马车上拉着几个欧洲客,横冲直撞地闯入集市,吓得小贩手中的馕滑溜了出去,像一个阿拉伯圆盘,飞到半空。

艾西拉是适合爱创作的人来此旅居。住在一间能看见蓝色大海的白色公寓里。听着潮涨潮汐,看渔船逐渐驶出码头,摇摇晃晃,漂洋过海,渐渐地变成浩瀚大西洋中的一个若有若无的小黑点。

灵感枯竭的时候,去麦地那散散步,看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留下的创意涂鸦,捕捉情感思想火花迸发的瞬间。人间烟火也走一趟,去渔港采购,买渔夫当天捕获的,活蹦乱跳的海鲜,再买一杯鲜榨橙汁儿,边逛边喝。

我们甚至在古城看到一位有艺术气息的法国美女经营的工艺品店,说明当地是有一些外国的艺术家进驻的。

落日黄昏,在原生态的海滩上走一走。爬上一块礁石,看着鹅蛋黄的日落,慢慢地落入大海,直到它躲进深海温床中睡去。弯弯的月亮升起,星星点点,在夜幕中说着悄悄话。

艾西拉的海是很美的。海水是渐变的蔚蓝与墨绿。海浪一层层卷起,又顺滑地平铺开来。远处波光粼粼,近处气势磅礴。浪涛撞击着礁石,升腾起蒙蒙雾气,让人想起西游记开篇时孙悟空从海边礁石上腾空而起的场景。

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整个城是用深深浅浅不同色调的蓝色粉刷出来的,像面包一样鼓鼓的土房子曲曲折折地连在一起,蓝色的围墙、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大门、蓝色的窄巷,小孩在窄巷里赶着毛驴运送煤气罐,拐角处,一个男人用一筒淡蓝的漆粉刷他的店,山泉叮咚,朴实纯美得就像一幅画。因为临海,空气中似乎闻得到咸咸的大海的气息。

小镇民风恬淡,几个少年吹着海风弹吉它,北非歌里竟混合了西班牙的曲风。我们走到靠海的炮台上,可以远眺临海的石墙,极为坚固,古城的设计很像杰迪代古城,圆形塔楼旁边有一段伸入大海的防御墙,起到防波堤的作用,几个本地人在此参观,我们拍摄了一些视频之后,又返回到古城中寻访壁画,遇到几只小猫。

我们参观了一个画家的工作室之后,又走到城外,从右侧绕到古城的外围,经过一个陵墓,然后走到海边,艾西拉的城墙保存完好,旁边有人将壕沟开辟为菜园,几个老人在城墙旁边聊天。

第6130回:世界十字路口劫难,非洲角丹吉尔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