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台静农的书法之路——从现代文学返身传统书法

2024-04-10国风

台静农(1903-1990),字伯简,晚号静者,安徽霍邱人。他是一位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多才艺者。

台静农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他赴台湾任教之后。他的作品涵盖行书和隶书两个主要书体,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准。特别是他的隶书作品,以【石门颂】为基础,兼容其他碑版,字形整肃中融合了一丝萧散,线条凝重而又时见颤滞。与李瑞清对碑刻书法的理解相似,但台静农处理得更加灵活生动。

他的行书则一望而知源于倪元璐,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倪元璐书法形式和风采气质的深入追摹。然而,将他的作品与倪元璐相比较,我们能够发现两者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台静农与倪元璐相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节奏:倪元璐急管繁弦,紧迫急促,给人一种逼人心目的紧张感与压抑感;而台静农则闲庭信步,从容舒缓。其次的不同在于分布:倪元璐疏密变化对比分明,而台静农则更趋平整均匀,疏密对比反差不大。此外,两人的用笔风格也颇有差异:倪元璐的笔势劲利,而台静农则更加柔婉;倪元璐偏向连绵,而台静农更偏向断续。

台静农的书法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在大陆,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后半生在台湾,致力于传统书法。这个转变是他多才多艺、趋向传统的一部分。他为何要转向书法?这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抗战时期,他在胡小石先生处看到倪元璐的书影本,同时又得到张大千的赠送倪元璐的书籍和真迹,这些经历成为他投身书法的偶然契机。然而,更重要的是台静农一直以来的审美趣味。他喜欢倪元璐的格调,称其为「生新」,这是对倪元璐的高度归纳,也是他一贯的审美追求。这一追求贯穿于他前半生的文学创作和后半生的书法实践,都表现为对新意和独立思考的坚持。

台静农的选择并非偶然。他曾在学术界广泛接触各类文人和书法家,包括鲁迅、陈独秀、胡适、沈尹默、胡小石、于右任、启功等等。然而,他的目光却独自投向了倪元璐。他在抗战时期已接触到倪元璐的书法,而后来因得到张大千的赠送,更深入地研究和欣赏了倪元璐的作品。对于这一选择,台静农自己的解释是「感郁结,意不能静」,书法成为他排遣郁结之情、寻求心灵宁静的一种方式。

在书法领域,台静农通过对倪元璐的仔细研究和深刻领悟,将其作品与自身审美理念相融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这种专注于一家长期坚守的模式,有助于对传统的深入挖掘。

台静农的书法之路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扬。他在书法领域的探索,展现了一位文学家如何在现代文学与传统书法之间游走,用心灵的笔触书写传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