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大部分居士,在临终都做不到不牵挂子孙后代!

2024-04-10国风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好了歌】中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这句话,可以说把人世间的真相彻底显露出来了。

很多世間人都觉得神仙好,特别是修学人,也说想要了生脱死。但可惜嘴巴上想要了生死的人多,内心想要了生死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寥寥无几呢?只是因为儿孙忘不了。从古到今,痴心的父母真的很多,但孝顺的儿孙又有几个呢?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中国古人为什么要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时,把孝字摆第一呢?那是因为孝顺儿孙谁见了,红楼梦里说的很清楚了。正是因为世间真正的孝子贤孙,那是很少见的,所以历朝历代才要提倡孝,把孝摆在第一步。为何中国要讲二十四孝呢?要赞叹二十四孝呢?无非是因为孝子少,所以以此为榜样。

但可惜每一个生儿育女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子女肯定会孝顺。这也正是,红楼梦所说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如果有一天,当这样的父母,在久病将死时,才真正发现自己的儿女根本不孝,甚至这一生都是在坑自己,在伤害自己的,那这个在临死之际的父母,想必是爱恨交加吧!

宋朝无为子杨杰先生言:「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对于修学的居士而言,如果你的爱心太重,特别是对子女的爱心太重,那你想要临终解脱,是不大可能的。我发现很多修学的居士,当他的子女出生,特别是老居士,当他的孙子或孙女或外甥或外孙女出生的时候,那种爱的心,简直是犹如洪水一般,滔滔不绝,连绵不断。巴不得告诉全世界,他的孙子,他的外甥是有多么的好看可爱。好像拥有了孙子之后,就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个宝藏,从此之后他的眼里嘴里心里全都是孙子了。朋友圈的头像也换成了孙子的照片,或者和孙子的合照,朋友圈里所发的内容,各种视频和照片,也都是孙子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年轻的时候你往往对子女的牵挂没那么浓?但是等到年龄增长到了老年之后,当你有了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你那个牵挂之心就大幅度提升,甚至增加好多倍。只要听到孙子孙女们一点点不好的事情,你就牵肠挂肚,茶饭不思。当听到孙子孙女们出息了,你高兴的不得了,见人就说,逢人便夸。

但可惜,这份牵肠挂肚的心,只限于后代子孙,而不是对于正法,对古大德的著作有这份牵肠挂肚。你很难做到得到一本古大德的著作,内心欢喜踊跃,犹如发现这个世间最美好的宝藏!你很难做到,在看一本古大德宣讲妙法的著作时,根本停不下来,就像是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的精彩,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孙子孙女一起相处时的那份愉悦,看书时不觉得腰酸,不觉得背痛,更多的是一种庆幸和欢喜。这种对法好乐的心,就怕你从来没有过!修学的人对法找不到真正好乐的心,而对于子女,对于儿孙,却能牵肠挂肚,你说他最终的结局会是在哪里呢?

清朝纪晓岚先生【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中有一篇名叫「鬼念子孙」的文章,纪晓岚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写道:「又佃户何大金,夜守麦田。有一老翁来共坐,大金念村中无是人,意是行路者偶憩,老翁求饮,以罐中水与之。因问大金姓氏,并问其祖父,测然曰:‘汝勿怖,我即汝曾祖,不祸汝也。’细询家事,忽喜忽悲,临行嘱大金曰:‘鬼自伺放焰口求食外,别无他事。 惟子孙念念不能忘,愈久愈切, 但苦幽明阻隔,不得音问。或偶闻子孙炽盛,辄跃然以喜者数日。群鬼皆来贺;偶闻子孙零替,亦悄然以悲者数日,群鬼皆来唁。 较生人之望子孙,殆切十倍。 今闻汝等尚温 饱,吾又歌舞数日矣。’回顾再四,叮咛勉励而去。先姚安公曰:‘何大金蠢然一物,必不能伪造斯言。’闻之,使人追远之心油然而生。」

这段话是纪晓岚先生说道,又有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何大金,他夜间守著麦田,有一个老翁来和他共坐,何大金心想,村中没有这个人,便以为是行路人,偶尔过来休息下。老翁请何大金给他些水喝,何大金便以罐中的水给老人家。这位老人便问何大金的姓氏,并且也问起了他的祖父,表情悲伤地说道,你不要恐惧,我便是你的汝曾祖,不会伤害你的。细细询问何大金的家中事,在听闻的时候忽喜忽悲,临行时嘱咐何大金到:鬼除了自己等候放焰口求食外,别无其他事要做。唯有子孙念念不能忘,时间越久越真切,但苦于阴阳幽明阻隔,不能得到阳间人的音迅。或偶尔听闻子孙炽盛,辄跃然欢喜好多天天,群鬼都来贺喜;偶尔听闻子孙零落,也悄然悲伤好多日,群鬼也都来慰问。鬼对于子孙的在乎程度,比较活人来说,太约要真切上十倍。今天听闻你们尚且温饱,我又可以歌舞数日了。再四回顾看向何大金,一再叮咛勉励后才离去。先父姚安公说到,何大金是愚蠢的一个人,必不能伪造这样的话。听闻后,使人追远的心油然而生。

而修学的人想要了脱生死,无非就是在自己临终的时候,不要有羁绊,不要心中思绪万端,难舍难分,以至于贪生怕死。但一般的人又哪能那么容易,在临死的时候,放下对子孙后代的牵挂。有一些修学的人已经结了婚,也有了子女,他们说到自己不会牵挂子女的。当一个人有了子孙后代,竟然能说到他不牵挂子女,那这种人的根机,想必是极度高超的根基。此等根基远远超过我之上,非我所能匹及,此种豁达的心境,恐远超我十倍百倍乃至万倍之上。换成是本幻,我真做不到那么洒脱,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若非超拔高人何以能达到呢?

所以当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单身出家修学,那我要告诉他,我的根基比较差,若是结了婚有了子女,再有了孙子孙女等后,我就怕真做不到能够在临死的时候放得下子孙后代。就怕临终的时候,因为对后代而内心产生羁绊,而贪生怕死,因为根基差所以不敢选择结婚修学。一些已经结了婚,又有了子女的人,甚至有孙子外孙等的人,既然能够做到那么洒脱,自说他自己毫无牵挂,这种根基真的太高超了,非我等下根人所能揣测一二也。

但如果只是嘴上说了生脱死,而不是源自于内心,那就怕临终的时候,难有好的结局。正如明朝颛愚观衡禅师,他在【示真觉受禅人】中言:「即今出家儿,每每言为求出生死,又不知将何物出生死?若以身出生死,从古至今,一切圣凡,谁能色身常住?若以心出生死,此能知能觉之心是生死本,元无自性,何能出生死?若谓有常住真心,本无生死。既本无生死,何假修为?设虽本无生死,非修证莫能显现。既本无生死,显现何得?不显现何失?既无得失,又求显现何为?虽是语默动静,人事往来,即如无主孤魂相似。自己本命元辰不知,杳杳冥冥,逐物流转,业尽报终,命光迁谢。那时还是出生死耶?不是出生死耶?

此又且置。即今日用间,今日早起,如是穿衣吃饭、放屎疴尿、迎宾待客、礼几拜佛、诵几行经、困来打几个瞌睡,明日早起来还是者些衣食茹退,还是者些宾客、礼诵,有何新鲜,有何增益。试将礼诵为出生死耶?待宾客为出生死耶?以穿衣吃饭为出生死耶?以放屎疴尿为出生死耶?

谛审日用此数事外,毕竟以何行出生死? 若此数事外,别无一行可举者,每日人前言向上、言出生死,即是无惭人,不唯欺人,实自欺了也。 若谓别有念佛、参话头工夫,以为超越者,究竟到头,与未念佛、未参话头者有何差别? 试参看。 病笔略语此。」

的的确确,修学人每每讲了生脱死,究竟何为生死?何为了生脱死?自心深处不能明了,思之不到,言之不出。试问又如何了生脱死呢?

昔日黄鑫居士和陈青根居士,都分别和本幻讲道,若是开汽车想要不紧张,那必须要开足够的路程,才能在开车上路时内心不慌,不害怕不恐惧。世俗道理,人尽皆知,但修学上的道理,不少人却一片茫然。修学之理与此世俗之理,难道天地之别吗?其实理亦不过如此。

修学了生脱死的见解,平常都不接触,都不知晓,真到生死现前之时,必然一片茫然,心生恐惧。就像一个人,虽然拿了驾驶证,但是考好驾照之后,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再开过车,那让他上路的时候,必然一片茫然,心生大恐惧,甚至根本就不敢开了。新手拿到驾照之后,只有不断坚持去开,然后边上有老司机,如果能够好好的指导他,那他在老司机的指导下,又加上开了一定的路程之后,若干时间下来,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熟练,开车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慌张,碰到突发事件就能够沉著应对。

在修学上,何尝不是如此?当无常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你应该广泛看阅诸大古德的著作,特别是诸大圣贤古德阐述了生脱死道理的著作,要额外去研习。诸大圣贤古德那都是已经成就了的大德,我们看诸大圣贤古德的书,就是在吸取他们的经验,吸取诸大圣贤古德成功的经验,这需要修学人不断去研习。

永明延寿大师的后身是宋濂先生,宋濂先生示现的时候,特别告诉修学人要坚持看书,先生每天都坚持看书,到老的时候也依然每天坚持。当我们只有内心深入于诸大圣贤的教诲中,我们才有能力临终解脱。

千言万语一句话,千万不可不读历代古大德的著作,也不要执著只读民国时期某位大德的著作,而不向清朝,明朝,唐朝,宋朝,乃至更早时期的古德那里进发。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去吸收历朝历代诸古德圣贤的智慧,最好是每一天都坚持读。

对古代的圣贤大德,无论是在家的善知识,还是出家的善知识,都应该要懂得恭敬和尊重,要善于去学习。不要以傲慢的心,觉得在家的善知识肯定不如出家善知识,这是一种极度愚蠢的想法,而傲慢的人终究是得不到法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