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中国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曾是富家小姐,后成抗美志愿军军医

2024-09-16国风

(本文内容均基于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引用来源。)

1911年,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她从小聪慧过人,深受宠爱,少女时代的一个意外邂逅,改变了她的一生。从此,她弃富贵于不顾,立志出家修行。

时局动荡,她毅然脱下袈裟,投身抗美援朝,成为拯救无数将士的女军医。最终,她以85岁高龄圆寂,却在4年后成为举世震惊的奇迹—— 中国第一尊肉身菩萨,也是世界佛教史上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萨"。

这位传奇女子,就是仁义师太姜素敏。

一、天赋异禀 佛缘深厚

1911年,辽宁沈阳岫岩县的一个富裕人家迎来了一位小姐的诞生。

小女孩名为姜素敏,从小就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宠爱。姜素敏的父亲姜福庆是当地有名的富商,虽然文化不高,但靠着经商头脑,家中颇为殷实。

作为掌上明珠,姜素敏自小衣食无忧,3岁时,姜福庆就请来私塾先生,亲自教导姜素敏琴棋书画、闺中礼仪,希望培养她成为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姜素敏天资聪颖,举止优雅,很快就在私塾崭露头角, 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女先生"。

私塾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课余时常常诵经念佛,抄写佛经。

一天下午,姜素敏无意中看到先生桌上一本旧书,虽然封面已经磨损,但书名"【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依稀可辨。姜素敏顿时心生向往,老师见状,欣然应允其翻阅。

自此,姜素敏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学习传统课程,老师还传授她佛学知识,带她研读佛经,讲解佛教义理。姜素敏醉心佛法,勤学苦练,12、3岁时已对佛学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修为。

随后,姜素敏进入城里学堂求学,但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修习佛法上。她常常步行数里,到宝泉寺参加佛事活动,把零花钱都捐给寺院。

看到逃荒的饥民,她更是心生悲悯。在父亲的支持下,姜素敏买来粮食,与寺中僧侣一起施粥布施,济助贫苦。

这样的举动,倒也并不算稀奇,毕竟在那个年代,乐善好施的人并不少见,尤其是热衷礼佛的人士,像姜素敏这样痴迷佛学、行善布施的行为,家人也并不反对。

姜素敏12岁那年,她随母亲第一次去了寺庙。这座寺庙位于城外,周围环境幽静,让她深受震撼,仿佛心灵一下子找到了归属。

回到家后,她的心思似乎都留在了那座寺庙里,不断要求再去拜访。父母一开始并未觉得有何异常,认为女儿只是出于新奇,但从那以后,姜素敏每次去寺庙的时间越来越长。

村里的人逐渐开始议论纷纷,姜家出了个小尼姑的说法不胫而走。

二、坚定信念 皈依佛门

15岁那年,姜素敏对家人说出了自己要出家修行的意愿。

姜福庆震惊万分。在当时,女子出家多是因为家境贫寒或避祸躲难,姜素敏作为富家千金,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是闻所未闻。

姜福庆断然拒绝,甚至扬言 「宁可豁出性命,也不会允许女儿出家」。 之后,姜素敏虽然仍在学堂求学,但却遭到了家人的严密看管。

姜福庆更是开始为她物色婆家,希望尽快把女儿嫁到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很快,姜家就为姜素敏定下了一门亲事。男方是吉林通化的富商之子,在沈阳一所大学任教,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内心万分不愿,但为了不让父母担忧,19岁的姜素敏还是接受了这门婚事。

但在婚礼前夕,姜素敏提出了一个近乎荒谬的要求: 出嫁时不穿嫁衣,而穿法衣;不戴凤冠,而是梳起道姑的发髻。

男方父母为此不满,但男方对她疼爱有加,一一应允了。结婚的第二年,姜素敏以学习针灸为由,前往沈阳中医学院进修。

姜素敏在医学院学习了6年,自幼喜静的她,不断从书本和课堂中汲取中医针灸的知识。她对针灸的痴迷不仅是对一门技艺的追求,更承载了她心中的大志——以「医者仁心」普渡众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姜素敏的丈夫虽未参军,但作为热血青年,积极投身于抵抗日寇的活动中。

1940年,抗议国民党政府专制的请愿活动被突然中断,姜素敏的丈夫因为不堪打击而含恨离世。丈夫死后,姜素敏在婆家的地位愈发艰难,本就不受婆婆喜爱的她,遭遇了更多的冷眼与排斥。

姜素敏毅然决定与婆家断绝关系,回到父母家的姜素敏却发现家中素日疼爱她的亲人们也对她指指点点,认为她的遭遇让家族蒙羞。

姜素敏心灰意冷,她明白自己与这些俗世的羁绊已经无缘。

1940年秋,29岁的姜素敏只身来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削发为尼,法名"仁义"。至此,她完成了15岁时许下的夙愿。

入寺后的姜素敏与其他僧人一样,吃斋念佛,打坐诵经。姜素敏经常下山,利用自己从小所学的医术为山下的百姓义诊。她走村串户,帮助那些贫苦的村民治病。

村民们感激不尽,称她为「活菩萨」。

三、秉持仁义 从医救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半岛,参与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姜素敏认为自己或许可以用手中的银针,去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于是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的一名军医。

临行前,她将沈阳的诊所交予学生打理,叮嘱他们要善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患。随后,她便和其他军医一起,踏上了开往朝鲜的列车。

到达朝鲜战场后,姜素敏所在的医疗队伍跟随部队来到前线阵地。战事正酣,炮火连天,伤员不断被送入野战医院。姜素敏日以继夜地工作,抢救一个又一个濒死的伤员。

战场的残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为了救一个还在战壕里奄奄一息的伤兵,冒着枪林弹雨冲进了前线。就在她为伤兵包扎时,敌军的一发子弹击中了她的左手,鲜血瞬间喷涌而出,手上立刻出现了一个血洞。

姜素敏泪流满面,她没想到,曾经救死扶伤的双手,如今却连动弹一下都困难。但她很快擦干眼泪,口念大悲神咒,用纱布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又投入抢救伤员之中, "快把我送到医院,伤员还在等着我呢。"

就这样,姜素敏用仅存的一只手继续行医。

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她才随志愿军归国。回国后,她并没有马上回到五台山的寺庙,因为宗教政策尚未彻底落实,她暂时搁下了佛门的生活。

四、不朽传奇 肉身永驻

她姜素敏到辽宁省沈阳的202军医院,继续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

在沈阳202军医院的三十年中,姜素敏救治了无数病患,医院里的同事常笑称她是医院的一盏「小灯泡」,虽不耀眼,却一直亮着,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

1982年,岁月如梭,姜素敏已72岁高龄。经历了太多世间纷扰的她,心中唯一的所求便是寻一处清净之地,与青灯古佛为伴,度过余生。

在多番寻觅之后,她来到了九华山,通慧禅林的一隅。这个古老的寺庙,虽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但她却对这里一见倾心。

潺潺溪水,参天古木,深幽的曲径中仿佛隐隐透出与世隔绝的宁静,这种宁静正是她心中所渴望的。

短短几天的停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与大自然交融的安宁。她决定要在这里定居,并用自己12万元的积蓄修缮这个古庙。

1995年11月,85岁高龄的姜素敏感到自己大限已至,便停食7日,28日晚7时圆寂。 弟子们虽然早有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大家还是悲痛万分。

按照姜素敏生前的的遗愿:「我走后,万不可火化我的遗体,要给我坐缸。」虽然坐缸在佛教界并不罕见,是僧人圆寂后常用的处理方式,但难度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姜素敏的叮咛,弟子们不敢怠慢,将她的遗体小心地装入缸中,举行了庄严的坐缸仪式。

1999年1月2日下午3时, 按照佛教传统,坐缸圆寂的僧人会在3年后被打开坐缸,以验证是否修成「肉身菩萨」。

思尚法师是姜素敏最亲近的弟子。她打开了缸盖,缸内的景象让她的呼吸停滞:三年过去了,仁义老师太端坐在缸中,头发长出了寸余,黑白相间;牙齿依然完好,皮肤上的毛孔清晰可见。

她剪去裹在老师太身上的厚厚衣服,发现虽然身体干缩,但皮肤依然完好如初,甚至腰部和臀部还有弹性。

更令人惊叹的是, 她结印的右手略微抬高,拇指和食指呈捻针状, 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

历史上,能够修成「肉身菩萨」的僧人寥寥无几,而成功坐缸并塑成不腐金身的僧人,自唐朝佛教兴盛以来,也不过十位,而且这些高僧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僧人。

修成「肉身菩萨」在佛教历史上极为罕见,作为比丘尼更是前无古人,还是世界佛教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女性肉身菩萨。

富家女起点,弃繁华如敝屣;佛门修行途,荡激烈又安详;战火纷飞时,救死扶伤现菩提心;晚年归隐后,坐化留全身舍利。

无论是入世的行医,还是出世的修行,她都秉持着「普度众生」的信念。正因如此,姜素敏留下的精神遗产,无法用言语或文字完全表达。

无论是身在红尘中,还是遁入空门,始终如一的是她那颗慈悲、善良的心。

参考资料:

1、忆与仁义师太的一面之缘.中国佛学网.2007-10-4

2、仁义师太——九华山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肉身菩萨 九华山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