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潘丰泉
「国家艺术基金」作为政府推出的重大文艺创作事项,已实施多年,涵盖了各个艺术领域,它对推动中国文艺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其中的造型艺术,不仅扶植了一批中青年艺术人才,还回答了当下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对申报材料的规范要求和可行性论证,到立项开展,使得它与当下各个层面的艺术展或活动大大不同,自带不一样的高度而备受瞩目。
终于在家门口等来了这一相关活动,今年6月,由国家艺术基金、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寻言观象——中国材料表现研究绘画写生与转化研究展」,给鹭岛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展示地点为一座民营美术馆,前身是一座渔人码头,后经翻修改建,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展馆,离居住小区不远,迈开腿也就几百步距离,方便顺道或随时观展,不用特意挤出时间。中华儿女美术馆从它当年推出的画展,及之后接二连三的艺术活动,始终秉持学术理念,在业内享有口碑。
不过,诸如写意语言又融入新风尚的作品,倒是协调。当然,综合材料这一类这些年应运而生的新视觉尝试,备受关注。就如本次活动策展人,给出的定义名称那般:「寻言观象——中国材料表现研究绘画写生转化研究展」的主旨,作为材料在艺术进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漠视材料与画家审美心理和风格语言形成这些绕不开的话题,必将导致空间表达的有限性和急促性,缺乏个性主张,东西方艺术进程证明了这一点,老话重谈,看似必要。我注意到,几位中学生围着一件画在麻纸上的作品,饶有兴趣地指指点点。虽然,两只葫芦是以写意手段呈现,但枝枝蔓蔓是借助麻纸的条纹加以细心表达,带着手工制作的趣味,新奇而古怪,很适合在中学阶段的美育课程中推广。更有甚者,直接取泥土、沙石、稻草、麻布等一类完全与绘画工具搭不上边的材料,处于边缘外的材料,不入雅致的东西。但谁能料想到,当绘画进入到20世纪,「革故鼎新」的精神,如火如荼。原先不太以为然的材料,纷纷成为潮流中的急先锋,导致画者不这样去尝试,就难以诉说心中纷扰不已的想法,所谓的不独出心裁,成就另类视觉感,就不该大谈所谓的另辟蹊径的各种假设,什么高度或眼界的。
多元与多样,构成了当下艺术性学术性的亮点,否则单一的被嗤之以鼻,啥也不是。
出乎意料的是,作为雕塑手法之一——浮雕,也在这一场对绘画材料转化的研究中有模有样地出现,篇幅较大,且好几幅,有画者欲图在纸面上突出山的立体感,不过这立体感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方法。不是借助于明暗体积塑造达成的,而是大量采用浮雕手法尽现咄咄逼人的视觉感,仿佛昆仑山之雄伟壮丽就要从纸面上喷薄欲出似的,是动态式的,而非往昔那种静态式的平涂。冲破条条框框,不能因浮雕形式融入纸面这一手段,有所非议而缩手缩脚,在彰显视觉感上,该是十八般武器起作用,当毫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部绘画史,有人说它在悄无声息中迎来新的、淘汰旧的。二十几年前,稍微异样的视觉展,还没等到开幕式,一些理论家们便煞有介事,一通对观念、前卫的洋洋洒洒诠释,像是不说点煽情动听的时尚话,观众会看的一头雾水。而这场画展,策展人几百字的「序」,不靠「观念」「前卫」这些点缀,更无需导引,观众照样在每一件作品前驻足观看,艺术的神秘不再。在推动美育进程上,只要人们多走进美术馆,近距离接触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包括看懂无奇不有的现当代艺术,将极大提升每个人的审美力,「观念、前卫」这些唬人的字眼,或已成过去式。
严梦阳 寻玉——穆天子与昆仑山 180x160cm 综合材料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然,年轻人的艺术作派和喜出望外的作品风格,让六十年代一批画家,欲来点什么,多少望洋兴叹,年轻人一身的锐气和流淌在画里画外的鲜活气息,无疑是未来的希望。
联想到八、九十年代,多元多样探索渐成时尚,虽有些生硬,大抵是不满于老一套手法。而部分新符号和样式,刚出场却不被新生代看好,加上各种微词,包括老一辈这边,造成两边均不得好,可见被艺术潮流裹挟或勉强推着走,大有人在。使欲成多元多样的创作氛围,因时机尚未成熟,不时陷入尴尬境地,但当年的弄潮儿一脸信心,不在乎一时得失,而是享受每个过程带来的一份满足感。
从「寻言观象」这一活动,了解到多数参与者年龄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画家。一路科班出身的他们,正值出作品最佳时期,包括不少集创作实践与理论研修于一身的艺术学博士生,他们得益师辈早年摸爬滚打创下的根基,积累的经验,而今一马平川,属于大显身手的人生阶段,更源于骨子里的艺术细胞,多维多样,不再唯写实矢的,摒弃单一。通过「寻言观象」中的诸多作品,观众找到了答案,即求变求新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意味着整体艺术生态的健康活泼,无疑也得益更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