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真贵气!用黄金做纹饰,探究明清瓷器上的「金彩」工艺!

2024-06-27国风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黄金的崇拜和使用,不论是服饰、首饰,还是瓷器、家具,黄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中国自商朝就已经有了黄金开采与制作工艺,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盛,也为金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至唐代,金器已成为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

唐·金银丝结条笼子 法门寺出土

黄金夺目亮丽的颜色,极具奢华的感觉,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将这种颜色装饰于器物的表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瓷器。

在陶瓷艺术中运用「黄金」工艺来装饰器物,被称为「金彩」。

明嘉靖 白釉描金云龙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史料记载和发展实际,景德镇陶瓷金彩装饰工艺始于宋,元、明、清时期各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陶瓷中的金彩装饰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金箔装饰

第二、本金装饰

第三、洋金装饰

唐宋元明-金箔装饰

我国唐代已有金彩彩绘陶俑,但数量极少,至宋代,定窑、建窑茶盏上常常可以看见用金彩装饰的图案,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有提及名叫「金花乌盏」的描金黑茶盏,为当时高丽国与中国通用茶具。

宋柿釉金彩蝶牡丹纹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当时采用金箔装饰瓷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贴金,一种是戗金。

贴金是用毛笔直接蘸胶液在瓷器表面书写或描绘图案,待胶液半干时将金箔粘贴上并压实,胶液干透后再用硬毛刷将图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涂胶处的金彩图案。

元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故宫博物院藏

戗金是使用坚硬的工具在釉面进行錾刻,然后再在錾刻的沟槽内填胶、贴金,待胶液干透再将沟槽外的金箔去除。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五彩戗金花卉纹碗,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叙过金箔的制作过程:「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推〔椎〕打成。」

彩漆戗金花卉纹圆盘,故宫博物馆藏

但是,不论是贴金还是戗金,都离不开胶液的粘贴。而当时的胶液大多是有机物质,经过百年后,极易脱落,留者甚少,所以这时的金彩牢固度较差,保存至今者多数已剥落殆尽,只剩痕迹。

清代-本金装饰

清代康熙时期,御厂开始运用一种新兴金彩工艺,把金粉溶于胶水中,然后用绘笔描画瓷器纹饰,俗称「描金」,这便是本金装饰。

清雍正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本金 ( 金粉 ) 的含金量较高,由于是没有经过化学处理的固体金属,描绘操作较困难 , 技术要求也高 , 因此多运用高级的陈设瓷装饰。

清康熙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北京故宫藏

康熙五十一年(1712),耶稣教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给奥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德镇金彩的调制方法:「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份,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铅粉。金子和铅粉的配比为三十比三。在瓷胎上上金彩的方法同上色料的方法一样。」

清雍正 黑漆描金百寿字碗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使用金粉绘制的金彩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能够发出金灿光泽,达到镀金效果。与以往的金箔贴金相比,描金图案更加细致生动,金粉与器物结合越发紧密,不易脱落。

晚清民国-洋金装饰

1830年,德国人居恩创制出「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配制的混合物),然后绘画。这种金彩制作方法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传入中国,并应用到景德镇瓷器制作中,被称为洋金工艺,又称:亮金或金水。

清光绪 蓝地描金团花纹赏瓶

金水的含金量只有16%左右,烧彩的温度在850-900度之间,通常要烧两次。其优点是金彩发色好,光亮平整,且大大降低了黄金的使用量,附着力好,出窑后不需要再进行打磨抛光。

清嘉庆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宫旧藏

民国以后至今,瓷器上使用的金彩绝大多数是合成的金水,真金成分难找到,当然有一些用于出口的高档瓷除外。

清乾隆 青花描金风景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