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颜真卿书风怎样形成的?(第一季)人格完美+时代审美!鲁公家庙

2024-06-27国风

颜真卿书法三阶段:

第一阶段,颜真卿四十五岁之前,是其书法的初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王琳墓志】和【郭虚己墓志】,明显受到王羲之、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前辈大家的影响。笔法多侧锋,线条瘦硬有力,结构略显扁方。而【多宝塔碑】则显示出颜真卿开始摆脱早期影响,逐渐形成自己沉稳、厚重的风格。

第二阶段,四十五至五十八岁,是颜真卿书法风格的成熟期。

在这一时期,颜真卿广泛游历,接触北朝碑刻,并受到当时「尚肥」风尚的影响。其作品如【东方朔画赞】、【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相较于早期作品,更显厚重和遒劲,鲁公成熟的书风已初露端倪。

第三阶段,五十八岁以后,是颜真卿书法风格的深化期。

这一时期,颜真卿仕途坎坷,辗转南方,寄情于佛道和自然。其作品如【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等,风格独特,笔法圆润,字形宽博,行间茂密,充分运用篆籀古法,展现出古朴雄浑的风貌。晚年的【颜氏家庙碑】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颜楷风格至此达到了成熟。

颜真卿的书法变法,实际上是在继承二王书风的基础上,逐步突破传统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陆羽曾评价说:「颜太保授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何也?......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

现存最早的【王琳墓志】还带有明显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前辈书家的痕迹,属于二王书风的审美范畴。而早期的【多宝塔碑】已初现颜真卿「变法」的端倪。

到了中年,颜真卿为了跳出二王书风的框架,选择了以方为圆、取法篆籀的道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麻姑仙坛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风格独特,笔画遒劲紧结,被清代康有为誉为「鲁公诸碑,当以此为第一」。此时的颜真卿作品已摆脱了唐初各家的影响,奠定了古朴厚重的风格基础。

从颜真卿的作品来看,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其楷书风格也在不断演变,最终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中晚期书风的转变大约始于他六十岁以后,【麻姑仙坛记】、【宋广平碑】、【颜氏家庙碑】等作品均为此时期的代表作,都体现了他晚期书法的成熟与深邃。

二王行楷确立了「斜画紧结」的书风,而颜真卿早期的作品如【王琳墓志】和【多宝塔碑】,在用笔上保持了清劲腴润的特点,结体匀稳谨严。然而,从中年时期开始,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逐渐转变,从【多宝塔碑】起,字形从二王的「斜画紧结」过渡到了「平画宽结」。这种「平画宽结」通常是隶书的特征,颜真卿楷书的变法在结构上明显地向隶书倾斜。

同时,颜真卿在用笔上也开始借鉴篆书的特点。从【麻姑仙坛记】开始,其风格与早期的【多宝塔碑】【郭家庙碑】等作品有了显著差异。【麻姑仙坛记】的横平竖直特点明显,篆书和分书的意味更加浓郁,风格古朴,这标志着颜楷变法的一大飞跃。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价【麻姑仙坛记】:「字形大如指顶,笔笔带有隶意,鲁公最得意书也。」

此后的作品,如【颜氏家庙碑】和【八关斋】,都延续了【麻姑仙坛记】的风格取向,横画平直,结体方正,篆隶意味浓厚。尤其是晚年的【颜氏家庙碑】,与【麻姑仙坛记】的风格极为接近,字法运用也相似。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提到:「【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风力遒厚,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这里的「泰山岩岩」暗指隶书,而「俎豆肃穆」则指篆书。

颜楷中晚期书风的转变以【麻姑仙坛记】为节点,此后的作品篆隶意味更加浓厚,逐步走向了浑厚苍秀的风格。

颜真卿书风四成因

1、唐玄宗时期的『尚肥』倾向

在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书法艺术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由初唐的清逸俊秀转变为朴拙浑厚。在行书领域,李邕开创了雄健的风格,而唐玄宗的字则显得丰腴壮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提到:「自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颜真卿生活在盛唐到中唐时期,当时的唐玄宗崇尚丰腴肥美的审美风格,这导致了一股写隶书的风气,并涌现出了一批隶书名家,如史惟则、蔡有邻、韩择木等。史惟则擅长篆籀飞白,尤以隶书著称,有「阶乎籀篆,古今折衷,大小应变」之誉。唐玄宗的审美倾向对当时的书法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颜氏家族中多人擅长草隶篆籀,加上唐玄宗时期的肥美倾向,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到:「开元前,欧、褚诸家提空笔作书,体皆瘦硬。自明皇学魏隶,日趋沉着,笔实体肥......虽季海、清臣、诚悬亦不免。」这表明了当时书法风格的变化。

颜真卿的作品,如【东方朔画赞】、【谒金天王神祠碑】、【鲜于氏离堆刻石】等,笔画已渐趋肥厚,这也是颜楷风格转变的契机。

2、重视小学的颜家风教

颜真卿出生于一个精通篆隶的书香门第,母亲殷氏一门也擅长书法。颜氏家族自南朝以来,多位祖先因擅长草隶篆籀而闻名于世。

天宝末年,颜真卿在平原出任官职时,与当地人渤海封绍、高筼以及族弟颜浑修等人共同完成了【韵海镜源】的初稿,共二百卷。然而,由于安禄山的叛乱,这部作品最终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后来,颜真卿被任命为抚州刺史,他与当地人左辅元、姜如璧等人一起对【韵海镜源】进行了增补和扩展,最终完成了五百卷的巨著。【封氏闻见记·声韵】载:

颜真卿撰【韵海镜源】二百卷......其书于陆法言 【切韵】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说文】为篆字,次作今文隶字,仍具别体为证,然后注以诸家字书,解释既毕,征九经两字以上,取其句末字编入本韵,爰及诸书,皆仿此。自有声韵以来,其撰述该备,未有如颜公此书也。

在编撰【韵海镜流】的过程中,颜真卿不仅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了子部、史部、释家、道家等不同领域的书籍。他依据【说文解字】中的篆字来规范汉字的标准,对一些字则采用隶书来进行解释和证明,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各种字书中。在解释完成后,他还会从九经中选取两个字以上的句子,以句末字编入相应的韵部。这种编撰方法对后来的声韵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续的声韵书都效仿了【韵海镜流】的体例。

颜真卿的家族背景对他的书风产生了显著影响。他的祖父颜元孙编撰的【干禄字书】就是一个例证。这本书最初是颜元孙为了规范字形而编写的,书中区分了正字、俗字和通字三种字体。在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期间,他用楷书书写了【干禄字书】并摹刻上石,竖立在刺史府中。欧阳修评价说:「鲁公喜书大字,余家所藏颜氏碑最多,未尝有小字者,惟【干禄字书】注最为小字,而其体法与此记不同。盖干禄之注持重舒和而不局促,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把玩久之,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

清代王澍【虚舟题跋】记:

自秦造分隶,以至东汉,增减任意,讹舛相错,篆籀古法遂以大坏。魏晋之间,锺、王继起,风会虽于是而开,然未能有所是正。暨乎六朝丧乱之余,讹以滋 讹,递相传染,日以鄙倍。唐兴太宗、高宗相继右文,书学渐归于正,虞褚诸公出,虽未能尽加刊削,然六朝谬体盖已十去七八矣。延百余年,颜元孙作【干禄字书】,鲁公极力扬扢之,于是书体廊然大正。每作一字,必求与篆籀吻合,无敢或有出入,匪唯字体,用笔亦纯以之。虽其作草亦无不与篆籀相准。盖自斯喜来, 得篆籀正法者,鲁公一人而已。

我们将【颜鲁公家庙碑台北故宫本】、【唐颜真卿元次山碑宋拓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