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
在我们深入探索书法艺术之林时,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风格摆脱了隶书和北魏书法的刚硬与挺拔,以及隶书笔法的明显特征,转而追求字形的自然赋予和楷书点画的和谐结构。
我们必须谨记,在学习楷书之初,不宜以小楷作为入门教材。小楷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内涵,王献之和王羲之的技术体系复杂而精深,这些都在一公分左右的字形中得以展现,再经过刻帖,笔触的细节被进一步简化,呈现出光润的点画形态,而非墨迹的细腻变化。
对于【玉版十三行】,历史上的评价是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相得益彰。体势秀逸展现了其唯美的造型,虚和简静体现在点画的运动态势中,流动感强烈,点画之间和谐相生,没有多余的技术卖弄,简洁而内涵丰富。静,则表现在其风神灵秀流美,与秀逸形成呼应。【玉版十三行】的点画珠圆玉润,精力充沛,真气弥漫,每个点画都醇厚饱满,字与字之间和谐过渡,错落有致。整体字势正面为主,辅以欹侧变化,在王献之的楷书中,我们看不到过于强烈的粗细对比,这体现了晋代文人的自在、自由和自为,以及他们洒脱的风采,充分展现了晋代书法家和文人雅士的笔墨韵味。
在书法的艺术世界里,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独步书坛。其笔墨之轻灵、空灵、虚和并非体现在点画笔触在纸上的外部跃动,而是深藏于线条中段的实在感。这一点,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线条中段的实在性。这种实在性是王献之楷书区别于隋代楷书的重要特征,它不在于线条中段的起伏变化,而在于点画交接时的空间处理和用笔的内敛收敛。这正是王献之与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显著区别,后者笔触笔势外露,明显展示出毛笔在纸上的映带技术和转换技术的细节,而王献之则将其处理得极其收敛。
在行草书中,由于笔触的映带,笔势的连贯相对容易实现。然而,在内涵丰富、含蓄的楷书中,要做到气脉贯通则是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玉版十三行】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有着相似之处。虞世南的书法直接继承了晋人的韵致,因此在楷书创作中,尤其是基层作者,应多加体察古人点画交接时的空间关系,遵循「宁断勿连,宁虚勿实」的原则。
在临摹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时,可以不使用横格,以便更自由地感受书写的节奏和气息。然而,在深入研究和体察单个字的空间结构时,使用方格辅助则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字体的体势结构。
在临写过程中,对笔尖的使用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细致观察每个点画的形态、疏密以及字势,同时感受书写过程中线条的弹性。点画书写的起伏赋予作品以韵律感,而字形的圆势与方势则是其独特之处。线的弹性和舒张需通过点画的生动映带展现,这种映带不仅是点画之间的表象连接,更是势态上的呼应与生发。在书写时,点画内的提按处理得较为弱化,没有大的起伏,这体现了晋代楷书传承自隶书的意蕴。例如,其撇画不像【董美人墓志】那样浮华,而更显质朴。
临写【玉版十三行】需在富有节奏的过程中完成点画的形态和书写过程。在流畅的圆转过程中展现丰富的技巧,要求我们对王献之楷书中的点画技术有精熟的把握,以便自然流畅地表达。笔墨的运动与人的情绪律动需高度统一,这是达到书写境界的关键。在临写时,我们要注意用笔的基调,即点画的完成需在行书的节律下进行,这样才能体现出其流美的感觉。这种势态和节律需要在一定的书写速度下完成,要求我们对点画的表达准确,对字形结构和字势有熟练的掌控,才能在运动中完成书写。如果书写过程中过于缓慢或摆动,则无法展现其生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体察王献之如何调动笔墨,完成整体书写的节律。
在深入探索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时,我们需关注其书写状态的本质。王献之的书写状态表现为自然流畅,这是在技法、技巧、结构、章法等方面高度熟练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的风格。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再来研究【玉版十三行】,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在临写【玉版十三行】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个点画的刻意塑造上。实际上,【玉版十三行】的点画并无特殊的形态讲究,其独特之处在于整体的流畅与自然。在不同的部位,折画的表达方式虽异,但都共有一个特征:平压。这种技术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董美人墓志】、在【龙藏寺碑】中均有体现。换言之,唐以前的楷书普遍采用平压作为转折的技术。在小楷中,这种点画内的平压技术,尽管范围较小,却能展现出强烈的力感。点画与点画之间的转折技术,是体现字体构形力量感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这样的技术处理,王献之的书法在保持简洁的同时,也展现了深厚的力量感和结构美。
折
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在快速的流畅书写过程中,静态之处的处理显得尤为关键。初看之下,字体仿佛飞动流转,但仔细观察,每一个转折处都是其骨架结构的重要支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撇画。在王献之的书法中,如果存在重与轻、粗与细的对比,那么这种对比主要体现在撇捺之上。捺画虽粗,却以轻快入笔,呈现出动态之美。而撇画则既有静态的粗细对比,又在流畅的书写过程中展现出飞动的态势。
在王献之流畅的书写中,除了转折处找到了静态之点,我们是否在撇的起笔前半部分也找到了静态之点?因此,在运动的趋势中寻找对应的静态元素,尤其是撇的起笔处,都是静态之点。撇画的静与动对比在所有点画中最为显著。撇画需要迅速出锋,但其入笔处必定缓慢,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在撇的静与动对比之间,因其点画自身的对比关系,撇的静态在所有点画中显得尤为突出。这时,撇的入笔处便成为与转折处呼应的重要部分。当两条线相交,即两个点画相交处,便成为最实在的交接,也是静态之点。
【玉版十三行】的结字遵循自然的收放原则,即根据字的自然造型来完成。与之相比,隋代的【董美人墓志】虽然也有自然的伸缩,但其整体字形仍保持方形结构,变化后不失字的方正。【玉版十三行】则不刻意将字局限于方形之内,其舒展与舒张的处理更为自由。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献之在处理字形时,对结构的紧与放做了非常恰当的对比处理,这是他在字形伸缩上的巧妙之处。每一个字的字势都经过了精心的对比变化,相同的点画书写结构不同,反映出的神采也就各异。
在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中,除了其独特的收放关系,对空间处理的巧妙运用也尤为显著。例如,"嗟"字在左右结构上拉大了点画间的距离,创造了宽敞的空间感。同样,"佳"字也是空间处理的佳例,增加了字形的错动感。尽管王献之的点画本身并无奇特之处,但他对字势的处理却极为讲究,这些都是他在字里行间展现起伏感的重要元素。
在行与行的空间处理上,王献之选择了与字与字之间相近的空间处理方式,使得整体章法看起来既茂密又疏朗,平均而透气。这是通过对字的大小伸缩、左右挪动以及字本身的空间处理变化实现的。因此,【玉版十三行】虽为小品,却气象万千,为楷书书写提供了经典的范式。
王献之用笔的流转自如、点画的飞动飘逸、势态的舒展,加之线条内部平实与中实,共同构成了【玉版十三行】古雅、飘逸、秀丽的艺术风貌。学习【玉版十三行】需要深入理解传统技术体系,并在隋、唐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提升。这对我们书写楷书、表现楷书艺术风格,乃至提升书写者的艺术状态,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宋拓孤本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宋拓孤本 】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