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晚唐才子凭吊杜甫,临风怅惘,一首诗写尽物是人非,令人动容

2024-04-06国风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这轮清冷的圆月,依旧还是旧时明月。

只是,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早已化为乌有,而今,月照空城,说不尽的物是人非苍莽悲凉。

这是刘禹锡怀古诗【金陵五题·石头城】里的诗句,而这凄凉的月景,晚唐诗人也曾目睹。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彼时杜甫草堂那凄清的月色,曾令雍陶无比怅惘。

雍陶的七律【经杜甫旧宅】写于公元854年,彼时雍陶入蜀任职,凭吊浣花草堂有感而作。

简译

在浣花溪花开最多的地方,缅怀先生您在蜀地时的生活事迹。

您的草堂应该万古留存,可如今即便千金也换不来您的新诗。

沙岸崩塌,水槛毁损,鸥鸟飞尽,树遮村桥,骑马缓行通过。

山月不懂人事变迁,夜深时依旧从山后升起,不知与谁相约?

赏析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国子博士雍陶出任简州刺史,入蜀任职,途径杜甫草堂,作【经杜甫旧宅】以凭吊。

旧宅 」即是指杜甫草堂,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为避乱携带家眷入蜀,次年春在成都市西郊营建草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末,位于浣花溪畔百花潭北的草堂落成。

雍陶诗首句「 浣花溪里花多处 」即是点明杜甫草堂的地理位置,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

据【旧唐书·杜甫传】所载:「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

首联「 为忆先生在蜀时 」之句,即是写诗人此行的目的,凭吊浣花草堂,缅怀杜甫生平,寻觅其生前的生活痕迹。

先生 」是雍陶对杜甫的尊称,杜甫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忧国忧民,有「 诗圣 」的美誉。

从杜甫入蜀再到雍陶入蜀,时间已近百年,大唐早已不复昔日的盛世繁华,所以,雍陶祭奠的即是杜甫也是盛唐。

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这是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诗叙述的草堂经营情况。

杜甫广德三年(公元765年)离蜀出川,实际算起来,他经营草堂也就三年多,距雍陶入蜀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年。

时光悠悠,时过境迁,彼时杜甫草堂早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面对此情此景,雍陶有「 万古只应留旧宅 」之叹。

旧宅承载了杜甫的人生轨迹,也是唐王朝变迁的见证,人去堂留,既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缅怀,也是历史的回顾。

千金无复换新诗 」,颔联次句即是惋惜,也是对杜甫「 史诗 」的认可,杜甫的诗歌在其生前未得到太多的关注。

杜甫故去多年后,世人才认识到其诗歌的社会价值,可是,而今斯人远去,纵使千金,也难以换来他的一首新诗。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杜甫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蹉跎一生,空留遗恨终,雍陶同情杜甫的坎坷际遇。

彼时通向杜甫草堂的村桥,已经被繁茂的草木遮挡得几欲无法通行,水岸崩塌,水槛毁坏,昔日的鸥鸟无影无踪。

故颈联「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之句,极尽浣花草堂的荒芜凄凉,人去楼空,触目皆是荒凉的景象。

水槛 」是其草堂水亭的栏杆,杜甫有「 新添水槛供垂钓 」之句,他十分珍爱这座水亭,「 村桥 」则是指浣花桥。

昔日杜甫在时,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勃勃生机,而今斯人不在,浣花溪也没有了往日之景。

雍陶徘徊在浣花溪畔,忆昔抚今,感慨万千,不知不觉就已夜色朦胧,月亮从山后升起来,草堂罩在泠泠清辉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看着夜空中亘古不变的月亮,置身空寂的草堂,雍陶想起月夜中的杜甫。

那些年,这一轮几明月几度圆缺,它曾见证了杜甫的悲欢喜怒,以及这一家人在草堂虽然短暂却极为幸福的时光。

明月多情,却不谙离恨苦,它不知道人事已经变迁,草堂的主人早已不在人世,依旧爬上山头,把月色洒满江面。

故尾联「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句,是情感的升华,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那无边的寂寥令人泪目。

后记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出身寒微,大和八年进士及第,因诗词而声名远播。

「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雍陶少年时代异常艰苦,因蜀中内乱而饱受流离之苦。

但他从未放弃学业,进士及第后仕途顺遂,先任国子监【毛诗】博士,后出任简州刺史。

彼时,才华出众的雍陶自比谢朓,在长安城中名声极盛,与贾岛、殷尧藩、徐凝等友善。

大中末年,雍陶被任命为简州刺史,脍炙人口的即兴之作【折杨柳】即是其入蜀后所作。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经杜甫旧宅】是其为缅怀杜甫而作,山月如旧,人事变迁,令人泪目……

参考资料

【新唐书 雍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