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新幹線
民進黨當局近日宣布,「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正式生效,並同步公告了兩個線上辭典「台灣台語語料庫套用檢索系統」及「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這三個東西其實早就有了,只不過它們原本名稱裏的「閩南語」,如今都被替換成了「台灣台語」。三兩個字的改動,但味道一下全變了。
在慣用的「正名」操弄下,民進黨將閩南語偷換成「台語」,再在前面綴上「台灣」,顯然是想剝離閩南語作為地方方言的「中國」內容,意圖從語言文化方面割裂台灣與大陸的聯結。
為了這幾個字的變動,民進黨已經三代接力、明裏暗裏鋪墊很久了。陳水扁時期,操弄過所謂的「語言平等法」草案,投擲將閩南語改稱「台語」的議題;蔡英文任內,以「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為由,提出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的計劃;賴清德就更急切了,執掌台行政機構時曾強制要求公文使用「台灣台語」替換閩南語,上台剛滿百日,就把閩南語認證考試和兩個方言辭典改頭換面,啟動了「台灣台語」社會化、日常化的「正名」操弄。
在賴清德被稱為「文化台獨3.0」的「8項文化主張」裏,以「多元語言」包裝的「台語正名」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主要的操作,就是透過所謂「語言發展法」將漢語改稱「華語」,把普通話與閩南話、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並列為「官方語言」,打著「復振台灣語言,促進多元文化社會共融」的旗號,強行塑造「台灣台語」的主體性,壓制普通話在島內的影響力。
「台獨」分子很清楚,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文化認同的基石。民進黨大搞「台語正名」,說穿了就是語言上的「去中化」。將閩南語強行賦予「台獨」意涵,把語言劃分為「本土」和「外來」,與當年劃分「本省人」與「外省人」一樣,就是要在台灣內部制造對立撕裂,讓島內民眾從一步步失去語言認同,到對中華文化逐漸疏離。語言「正名」,跟修改課綱、刪除古文、篡改歷史是配套的,都是賴清德「改造社會,洗滌人心」的一環,透過刨根、抽骨、斷魂的「文化台獨」,切斷文化認同,改變身份認同。
當然,民進黨「去中」計劃看上去絲絲入扣,但執行起來就「笑果」十足了。就拿所謂的「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來說吧,賴當局大概是想傳達「台灣台語」生命力十足吧,最近大肆宣傳其一次新增了300筆詞目。但開啟一看,很多都是「死好」「老風騷」「袂見眾」「慢死趖」之類,非常「生活化」,因為都是罵人的話。比如「死好」,意思是「活該、該死」,辭典例句是「罵人玩股票輸甲褪褲(輸到內褲都沒了),讓人不禁罵‘死好啦!’」;再如「老風騷」是形容「年老且好拈花惹草的人」,「袂見眾」指「見不得人、上不了台面」,這些詞其實連例句都可以省了。畢竟台灣民眾每天看到民進黨,就能想起鄭文燦、柯建銘、羅致政、陳宗彥等各色「風流人物」,很容易脫口而出,「實在是老風騷,實在袂見眾啦」!
四處搜羅「台灣台語」的民進黨,就跟他們每年的募兵鬧劇一樣,沒有標準,沒有下限,「撿到籃裏就是菜」。
但說白了,民進黨再包裝,也改變不了閩南語作為漢語地域性分支的本質,「台語」跑不出閩南話的圈,更逃不出中國話的範疇。台灣文化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為了「去中」拼命去其精華,可不就只能在糟粕裏打滾嗎?
再舉個【黑神話:悟空】的例子。有線上直播的台灣遊戲博主,在開局的【火照黑雲】章節,竟然認不出「火」字,念成「大照黑雲」也不覺有異,在後面的遊戲環節裏也不了解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唐三藏與「金蟬子」的由來。讓不少看直播的網友留言感慨:「這就是修改課綱後的台灣年輕一代」。還有對該遊戲打零分的綠營網軍,大喇喇寫道「(這樣的劇情)施耐庵應該會吐血而亡」,連【西遊記】跟【水滸傳】都分不清。
就這種「一國兩智」的文化傳承水平,也好意思幻想台灣學「黑神話」賺世界的錢?老祖宗願意賞飯吃,你們好歹也要認得祖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