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模擬化生存:不能圍繞取代人類需要的技術來構建未來

2024-01-11辟謠

北京日報 | 作者 胡泳

【模擬化生存:虛擬與現實之間】 大衛·薩克斯 著 張玉亮 譯 中譯出版社

曾經有一度,數碼化代表著新奇和酷,代表著效率和知識,也代表著人類大同的允諾和期望:更多的朋友,更民主的社會,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多的財富。我們中的許多人相信了這樣的幻想,即數碼化使一切變得更好。我們向這個想法投降,並把我們的依賴性誤認為是浪漫,直到為時已晚。

今天,當我們的手機開著的時候,我們無法放松,而是感到焦慮。當人工智能到來的時候,我們聽到熟悉的「技術解放人類」的話語,然而在我們的腦子裏有一個聲音在警告: 技術總是以烏托邦開始,而以反烏托邦告終。 對於在數十年中經歷過多次技術爆炸的我們,經由過往的經驗,懂得技術絕非萬應靈藥,每一次躍升都有相應的代價。所以我們不得不學會清醒地看待技術——不過在此我也許誇大其詞了,僅有一部份人做到了保持清醒。

不管怎麽說,作為「數碼化生存」的曾經鼓吹者,我對數碼技術懷抱的那份愛戀已然結束——而我知道我並不孤單。在iPhone首次橫掃社會十余年後,在所謂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來臨之際,在許多人的個人生活和我們所處的更大社會中,對電腦的不信任日益加深。我們開始擔心: 智能電話對我們的孩子有什麽影響?社交媒體是如何侵蝕我們的民主的?科技精英會把全人類帶向何處?以及,科技壟斷到底會對經濟產生何等影響?

當然,我們不會刪除我們的社交媒體賬戶,並將我們的手機扔進最近的水坑裏。我們能做的是,在我們與數碼技術的關系上恢復某種意義上的平衡,而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法是回歸模擬世界: 以模擬的陰平衡數碼的陽

模擬,盡管比其數碼等價物更繁瑣和昂貴,但提供了豐富的體驗,這是透過螢幕傳遞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很簡單,僅僅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我們就需要真實的共享空間,而不是日益復雜的虛擬共享空間,而這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至關重要。

我們看待未來的很多方式都集中在技術上。 但是,當我們透過技術的鏡頭來看待未來時,我們往往會失去焦點。甚至可以說,以新技術的視角看待未來會縮小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因為那等於相信未來只能透過特定技術的能力來構建。

事實上,在物種層面,更大的趨勢將影響我們的未來。 數碼化技術的確重要,可它無法克服模擬世界的摩擦力。 很酷的小工具可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大量幫助到我們,但真正改變世界的大事要復雜得多、動態得多,而且在人類層面上與我們的關系更大。例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緩慢上升對我們物種的生存有著真正的影響。或者,疾病動態變化和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流行病等危機。同時,模擬世界也是充滿政治的世界,比方說,對政治理想的追求,或對種族主義的態度,都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公平發展。當我們只是想到,未來將是我在廣告中看到的那個很酷的閃亮的東西,我們就有可能走上狹窄的通向危險的軌域。相反,我們需要透過緊跟重要的大趨勢來面對真正的未來。

這就必然要求,誠實地對待我們想要的未來,分清它與我們被告知的未來之間的重大差別。沒有人比新產品或新服務的發明者和推廣者更喜歡向我們推銷未來。他們都聲稱他們的發明將改變世界,但這種改變未必符合你的最佳利益。所以,你不應輕易接受別人向你兜售的未來。

不像那些發明者和推廣者所說,沒有哪一種未來是不可避免的。在數碼技術的世界裏,我們已經習慣了作為公理的摩爾定律。這基於英特爾聯合創始人哥頓·摩爾的計算,即集成電路將每18個月縮減一半,便宜一半,並變得兩倍強大。這一公理指出任何技術的增長都是指數級的。我們已經在從互聯網使用到音樂串流媒體的增長中看到了這一點。按照摩爾定律,一旦一個趨勢朝著一個方向發展,它就不可避免地一直發展下去。也因如此,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變革被描繪成不可阻擋的、非個人化的力量的時代:我們最好學會如何在海嘯中沖浪,否則就會被淹死。

然而,作為一個社會,我們總是可以選擇下一步的方向。技術不只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東西;它是我們可以決定建立或不建立、使用或不使用的東西。

在疾病大流行期間,我們被告知數碼化未來已經到來:我們在家工作,我們的孩子在家學習,我們可以在家中舒適地觀看表演、戲劇和音樂會,我們使用移動應用程式健身,而網店可以將任何東西送至我們的住所。

然而突然間,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更多。我們的身體渴望在森林小徑上和新鮮空氣中運動,而不僅僅是在家裏的固定單車上旋轉。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與別人面對面交流,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各種螢幕上。我們希望我們的朋友或親密夥伴從螢幕中走出來,給我們一個真實的擁抱。馬克·朱克伯格談到「具身互聯網」(embodied internet),這是一種先進的軟硬件融合體,將提供一個數碼化未來和模擬未來無縫整合的世界。「我覺得最棒的是,我們是在幫助人們實作並體驗更為強烈的在場感——這種感覺可能同他們所在乎的人、共事的人相關,也可能關乎他們想去的地方。」朱克伯格告訴科技記者凱西·牛頓,「這會讓我們的互動更加豐富,而且感覺更為真實。將來我們打電話時,你將能夠作為全像圖坐在我的沙發上,或者我將能夠作為全像圖坐在你的沙發上……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讓我們感到與人更多地在一起。」Meta目前正在擁抱的整個概念是一個錯誤的概念,註定要失敗,因為他們試圖開發完美的虛擬未來,而數碼未來絕非我們的全部,元宇宙的交往也從不「自然」。

我們從根本上說是人類。我們不是某個軟件或抽象概念。我們是生物,擁有身體的生物,這一身體生活在有感覺和氣味的物理世界中,我們的身體會對此作出反應,我們的大腦會以一種我們無法用模擬替代的方式對此作出反應。 我們不能圍繞取代人類需要的技術來構建未來 ,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

未來充滿了人類的需求。如果你在考慮個人或公司或全社會的未來,你需要意識到,如果那個未來不能滿足人類的真正需求——在自己的小生活、家庭、社區和世界自然區域中的現實物理生物的需求——如果那個未來不能用我們需要的身體刺激、精神刺激和社區意識來滋養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那麽你試圖建立的未來將是不合格的。此時此刻你需要問自己:你想要生活的未來是什麽?在未來,你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