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產科萎縮?這名拿到全國比賽冠軍的產科醫生,這樣看產科

2024-06-29辟謠

為什麽選擇產科?對柯彩萍來說,這是一種「陰差陽錯」。

本科考入臨床醫學專業後,她原想找個「清閑、壓力不大」的專科,但在遇到了一名極有魅力的導師後,她走進了自己「理想型」的反面——產科,一個忙碌、壓力大的醫學專科。

十多年的臨床工作後,她愛上了這個職業,並在產科「萎縮」的當下,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高光時刻:今年6月6日,她獲得全國婦幼健康職業技能競賽危重孕產婦救治競賽專案全國第一名,並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候選人。

柯彩萍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產科醫生。這家醫院坐落在荔枝灣畔,歷史超百年,是老廣州人心目中的「生崽醫院」。

這名老廣州走出的優秀醫生,怎樣看待產科醫生這個古老又逢新「困境」的職業?近日,南都健聞記者對柯彩萍進行了專訪。

產科醫生最需要同理心、共情能力

柯彩萍是「80後」,潮州人,本科在暨南大學讀臨床醫學,在後續專科選擇方面,家人給了她很大的自由度,「讓我喜歡什麽科就選什麽科」。

跟師兄師姐們打聽後,柯彩萍覺得,皮膚科、內科醫生「可能相對工作壓力沒那麽大」,有點傾心,但後來,一個關系很好的師姐向她推薦了自己的導師,「她說我們婦產科可好了,導師也特別好,你一定要來試一下……」

柯彩萍在實習中體會到了這個導師的「好」,並且被深深吸引。有一次跟導師出門診,一個快足月的孕媽媽發現胎心沒有了,來到了醫生的診室,「懷到足月胎兒‘沒’了,這種事在產科並不算罕見,但大家還是被‘震’了一下,我看到我導師馬上紅了眼眶,她握住病人的手說‘沒事,我們先住下來再說’」。

不止這一次,她感受到,當時已是德高望重的導師,還是能與病人高度共情,感受病人的喜怒哀樂,「共情這種能力是天生的,我導師這種人就適合當一個好醫生」,她被導師影響著、帶領著,真的走進了產科。

至今,她仍然認為,要做一個好的產科醫生,共情能力、同理心是擺在第一位的,能感知病人的情緒,才能有愛心、有耐心。

產科危急情況多 需要「獅心」「鷹眼」

產婦生孩子是自然過程,但也伴隨著各種危急情況,產科醫生習慣了「跑著走」,並在診治過程中與時間「賽跑」。

有一次,柯彩萍遇到一個轉院過來的產婦,孕8月了,肚子疼,之前已去過兩家醫院,一家進行了安胎治療,治了兩天無效後轉院,第二家醫院懷疑是腸梗阻,還沒想好怎麽處理,病人病情加重了,發燒、全腹壓痛,轉到了作為廣州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的廣醫三院產科。

孕晚期的產婦肚子疼?可能的原因太多了,很快,柯彩萍判斷,這個產婦很可能是發生了闌尾炎及穿孔,「孕婦跟普通人不一樣,子宮增大後,闌尾炎的位置往上往後移位,不在典型的麥氏點位置,壓痛點也變得不明顯了,沒有經驗的醫生的確容易誤診」,加上孕婦的大網膜被增大的子宮隔開,闌尾發炎後更容易穿孔、化膿。

後續發現,這個孕婦的確是闌尾發炎後穿孔,導致整個腹腔感染。由於炎癥已波及到子宮,醫生們為她進行了剖宮產和闌尾切除手術,早產的寶寶住進保溫箱,寶媽在ICU住了一個星期終於好轉。

誰能想到,闌尾炎發生在孕婦身上,成了這樣兇險的重癥,住了一星期ICU?

對柯彩萍和同事們來說,產科就是這樣,「有點像急診,也像ICU」,孕產婦生病時,癥狀不那麽典型,危急重癥總是進展迅速;需要搶救的情況也多,比如孕婦突然的出血,比如胎兒突然的胎心不好,如果產婦發生羊水栓塞,幾分鐘就會「要命」。

產科「手工活」多,需要「手感」

「產科的技能?我們主要靠‘手’」,柯彩萍個子不高,手也小小的,她把產科的各種技術稱為「手藝活」,因為,產科用不上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等各種先進儀器,各種手術和手藝都要靠手。

一個看似簡單的順產,病人難產的話要靠手助產、拉「產鉗」;病人胎位不正的話,要靠手來轉胎位;更難點的,如果雙胎裏有一個「打橫」了,要靠手來實作「內倒轉」「外倒轉」……

不僅要有好「手藝」,還要有一顆果決的心,比如,孩子生到一半有點缺氧了,該繼續「順」還是「轉剖」,該用什麽手藝去幫他們?情況往往很緊急,需要產科醫生迅速做出決定。

近些年,生二胎、三胎的產婦變多,高危妊娠的病人也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產科醫生的助產「手藝」也需要更精湛。

柯彩萍說,近些年,年輕的產科醫生都在跟著老專家們學習各種「重出江湖」的助產技術,比如「手轉胎位」,並且不斷練習、提升「手感」,幫助更多臀位、橫位的孕婦實作順產,而不用接受剖宮產手術。

與此同時,另一種尷尬產生了:「手工活」在現有的醫療價格體系中意味著「不值錢」,很多用手解決的問題收費很低或者收不了費,「這怎麽辦呢?還是老老實實練吧,活到老、學到老,而且我是真的熱愛這個職業」。

產科「真病人」少,喜悅多

在產科,柯彩萍一次次被生命的誕生所震撼,被新生的喜悅所感染。

雖然同叫「病房」,但在產科醫生眼裏,住進來的孕產婦並不是「病人」,她們年輕、充滿對新生兒的期待,他們的妊娠、生產更多是一種生理過程,大多可以順利度過,實作「一個人進來、兩個人出去」,科室時常充滿新生的歡樂。

小部份孕產婦會合並病理因素,成為真正的「病人」,但只要能夠早期辨識、及時處置,她們也可以恢復得很好。

硬幣的反面也不容忽視。產婦只是來生孩子,結果「生」出了危急重癥,家屬怎樣接受、理解這種風險?這對產科醫生的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情況不是醫護能控制的,並行癥往往無法預料,萬一發生了,要讓病人和家屬能理解、接受,這很關鍵」。

柯彩萍所在的廣醫三院產科是廣州市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平日會接診許多別的醫院處理不了的重癥孕產婦,隨著臨床經驗的增長,柯彩萍能夠辨識、處理的情況越來越多,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也很好,這種成長感和成就感支持著她在這條路上不斷地走下去。

「其實和同齡人對比,或者別的專科醫生看我們產科,會覺得產科‘又沒錢又累’、‘技術含量’也不高,風險又大,我們那一屆同年只剩一兩個還在做產科,但我覺得長年堅持做一件事,自己會成長、有成就感,能克服越來越多的困難、更多的人需要我,我就有動力繼續前行」,柯彩萍說。

去年至今年,柯彩萍參加了省級、國家級的婦幼健康職業技能競賽,在「危重孕產婦救治」這一賽道,柯彩萍不斷練習的「手藝活」、不斷提升的臨床思維結出了成果,她奪得了省級比賽的一等獎和國家比賽的第一名。

柯彩萍覺得,今年她從「主治」升「副主任」的希望更大了一些。對於自己偏「慢」的職稱晉級之路,她看得很開,「現在對醫生的要求很高,除了做臨床還要做研究、教學,沒辦法面面俱到,你作為醫生,付出了時間跟情感就會有回報,堅持了本心,就很好」。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