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經常吃「佛手瓜」會致癌生病?佛手瓜到底能不能吃?告訴你真相

2024-03-06辟謠

在上個周末的一次市場探險中,張先生偶然發現了一種引人註目的水果——佛手瓜。這種水果因其外觀類似佛陀的手掌而得名,其獨特造型引起了他的興趣。出於好奇,張先生購買了一些帶回家品嘗。但是,在向朋友展示這一新奇發現時,他突然聽說了一些關於佛手瓜潛在致癌風險的流言。這些未經證實的說法讓張先生既困惑又擔憂。他決定不留任何疑問,深入研究佛手瓜,以驗證這些謠言的真實性。

佛手瓜是什麽?

佛手瓜,又稱為千金瓜、安南瓜、壽瓜、窩瓜、虎兒瓜等,是一種廣泛食用且營養價值高的食材 。這種瓜類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等必需營養成分。佛手瓜不僅其果實可食,其根莖和卷須也常被烹飪成各種佳肴。根蔓部份甚至可以作為動物飼料,而瓜蔓還可加工成繩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佛手瓜中含有的鋅元素,對於兒童智力障礙、不育癥和男性性功能衰退有顯著的療效。 此外,佛手瓜的鈣含量是冬瓜的兩倍,鐵含量更是南瓜的四倍,顯現出其超群的營養價值。

佛手瓜的烹飪方式多樣,既可作為蔬菜也可當作水果食用 。常見的做法包括葷素搭配炒制、涼拌、制作湯品、包餃子等,還可以加工成罐頭或其他易儲存的腌制食品。在國際上,佛手瓜常以蒸、烘烤或油炸的方式食用。此外,佛手瓜的嫩葉也是極佳的蔬菜選擇。

吃「佛手瓜」會致癌生病,是真的嗎?

關於網絡上關於佛手瓜烹飪後可能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的說法,這裏有一些誤解需要澄清。 首先,確實在高溫下烹飪佛手瓜時,胺基酸和葡萄糖等成分會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生成丙烯醯胺。這個過程在生物化學上很常見,美拉德反應也負責賦予食物更吸引人的色澤和香氣。

然而,把丙烯醯胺的生成直接等同於致癌風險是不準確的 。的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類致癌物,意味著其對人類致癌的證據不充分。換句話說,僅僅因為食物中含有丙烯醯胺,並不意味著食用這些食物就會導致癌癥。癌癥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通常涉及多種因素的長期相互作用。

根據【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的研究,丙烯醯胺的安全攝入上限被定為每公斤體重2.6微克。 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這意味著需要攝入156微克的丙烯醯胺才可能達到風險閾值。同樣,其神經毒性的限值為每公斤體重40微克,對於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這意味著需要攝入2400微克才會達到風險水平。這些數值實際上相當高,要透過食用佛手瓜達到這一量級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雖然烹飪佛手瓜可能產生丙烯醯胺,但其量級遠低於可能引起健康風險的水平 。即使攝入量超過了安全限值,也不意味著一定會導致癌癥。因此,合理食用佛手瓜是安全的,不必過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