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逛天博特展探尋商周文明

2024-02-11辟謠

近日,「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館藏商周文物特展」 在天津博物館五樓開展,成為京津冀遊客春節期間的好去處。觀眾在展覽中識古字、思古史、辨器形、知器用、賞紋飾、明典制、觸文脈,盡情感受商周文明的獨特魅力。

天津博物館藏有大量代表中華文明早期成就的核心物證,其中商代甲骨1600余件,商周青銅器1200余件、商周玉器600余件。本次展覽共計展出甲骨、青銅器、玉器、璽印、錢幣、陶器等各類文物150余件/套,是天津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對館藏商周文物最大規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全部為該時期的館藏精品,其中近70件/套玉器、青銅器為首次展出。

甲子刻辭骨

罕見同時展出六種古文字類別

記者看到,此次罕見地同時展出了六種古文字類別,不但有甲骨文、金文,還有玉石文、璽印文、陶文、貨幣文等,而且在充分展示每件文物具體資訊的同時,采用「一件文物講一個字」的形式講述字形變遷。

「這次展出的甲骨主要來自於定居天津的幾位收藏者,比如著名學者王襄先生、陳邦懷先生,以及王懿榮先生的孫女王福重女士。這些甲骨來源清晰可靠、流傳有緒,且大多是甲骨文發現之初傳世的珍品。」天津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工作人員、策展人張夏介紹,這些展品也可以說是天津這座城市的饋贈,它們不但訴說著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訴說著一百多年前的甲骨收藏史和研究史,同時也在訴說著近代以來的天津,它們已經是這座城市記憶的一部份。

記者看到一片小小的蔔甲,上邊的字刻得極為精美,一個「大象」的「象」字清晰可見。該蔔辭講的是用捕到的大象祭祀祖先之事。「這片蔔甲就是王福重女士捐贈的。商朝後期都城就在今天的安陽,當時該地是非常濕潤的,有野生大象活動。這片蔔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張夏的解說引人入勝。

此次展出的甲子刻辭骨是一片牛骨,上面所刻並非蔔辭,而是按照順序排列的六十幹支(即甲子表)。使用十天幹、十二地支紀日、授時,是中國人的獨特發明,時至今日仍在沿用。這件文物充分體現文化傳承的力量。

來自北京的觀眾李先生在反轉文字牌前嘖嘖稱贊:「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觀賞,還在觀賞過程中產生對古今文字的對比和思考。」天津博物館展覽設計部主任孫禹介紹,反轉文字牌采用立體設計,使觀眾感受到古今文字的碰撞和交融,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周克镈

71件青銅器再現禮制文明

一尊名為克镈的西周青銅器吸引眾人眼光。它造型精美,紋飾簡練規整,周身的扉棱裝飾綺麗繁縟,透露著莊嚴的氣息。這尊克镈呈橢圓體,平口,體腔飾浮雕龍紋,鼓部有銘文。

「這件青銅器銘文內容豐富,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軍事活動的重要史料。」天津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出的71件青銅器,均為天津博物館館藏精品,其中大部份是帶有禮制特征的青銅器。

「青銅器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它在社會物質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突出表現於它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巨大影響上。一方面青銅被大量鑄作為武器,因而與軍隊這一國家機器的存在相聯系;另一方面青銅容器被貴族用作禮器,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為政權的象征,帶有禮制特征的中國青銅器在青銅時代的世界是獨一無二的。」這位負責人介紹。

蟠龍形玉飾

30件玉器綻放禮玉文化

如果說成熟的文字書寫系統和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是商周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成就,那麽作為中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商周時期的玉器,特別是玉禮器的生產規模和質素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並逐步形成格調統一的禮玉文化,是商周文明皇冠上的明珠。

得益於生產力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良,商周時期玉器的種類之多、數量之巨、立意之新、結構之巧、制作之精,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一件名為蟠龍形玉飾的展品前,觀眾紛紛為這條可愛的蟠龍駐足。它頭部較小,嘴略尖而突出,口微張露舌,眼球鼓起,尾稍內卷,惟妙惟肖的刻畫令人贊嘆不已。

行走在天津博物館藏商周文物特展,探尋商周文明,感到愜意舒適。此展布景配色喜慶祥和,高貴典雅。「我們依據文物特征,設計了專門的色彩體系,培恩灰、朱砂紅與貴族藍,對應甲骨、青銅器與玉器。」策展人、天津博物館研究部工作人員孟婷說。展覽利用實物、文字、影像、影片、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內容呈現,提高了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展出將持續到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