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贛榆」來源賜名「揄」

2024-05-05辟謠

江西地名研究

贛榆,作為連雲港市最大的區,至少秦時置縣,這在史學界已成定論。可何以得名,因名稱本義佚失已久,終至漫漶不可索解,以至於成為全國十幾個來歷不詳的縣名之一。自1673年知縣俞廷瑞撰修【贛榆縣誌】,迄今已340余年,有關「贛榆」一名由來的考釋,可謂不絕於書。現對「贛榆」得名提出個人拙見:「贛榆」來源賜名「揄」,以期學界方家不吝賜教,而盡釋眾人心頭之惑。

贛榆本名「贛揄」

贛榆由來,可謂百家爭鳴。我們應借鑒舊縣誌的研究成果,緊扣「贛榆」兩字本身的含義,按照傳統的「依名訓義」之法,吸收賜縣說與賜榆說的「合理內核」,並盡可能地以辯證唯物史觀,證諸有關資料,以求更為真實。

據1997年版【贛榆縣誌】記載,贛榆本名「贛揄」,「揄」字從「手」,而非從「木」。主要依據有三:一是據1979年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代刑徒墓中,所發現的「贛揄距」「贛揄得」兩片陰刻小篆瓦文得以證實;二是據【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征存】一書中,收錄的三枚「贛揄」官印可證,其中前漢官印兩枚「:贛揄令印」和「贛揄丞印」,新莽(王莽新朝)官印一枚:「贛揄馬丞印」,三枚官印皆為「贛揄」;三是據1973年在天津出土的【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即漢隸精品【鮮於璜碑】,碑陽「遷贛揄令」字句清晰可見。由此可見,「贛揄」乃為縣名本字,把「揄」改作「榆」,或為西漢以後古人筆誤之後的以訛傳訛。因為將贛揄之「揄」寫成木字旁的,最早見【漢書·地理誌】,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榆」字。

「贛」字本義「賜」

「贛」字,寓意既有錢財、又有學問之人。關於它的形、音、義,從有關資料中可略見端倪。【爾雅·釋詁】:「貢」「賜也。」「貢」即「贛」字。再如【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鐘贛。」漢代高誘註「:贛,賜也。一朝賜群臣之費三萬斛也。」由此可見,「贛」字古音即略如現在,讀之為gàn,本義乃「賜予」之意。後來「贛」之音被讀成gòng,是因為贛、貢通用所致。如贛姓族人大多尊奉孔門十哲之一的端木賜為始祖。而端木賜的「字」子貢,本應為子贛。民國著名學者黃暉先生【論衡校釋】:「‘貢’當作‘贛’。說文雲:「‘贛,賜也。’‘貢’為假字。【論語】石經雲,凡‘子貢’皆作‘子贛’。五經文字曰‘:貢,貢獻。贛,賜也。經典亦通用之。’」可見,端木賜的字當為「子贛」無疑。只不過,因「子贛」之「贛」筆畫較為復雜,古人以毛筆在竹簡上寫字,書寫傳抄更為不便,故往往寫作「貢」字。如傳世兩漢文獻之【史記】【漢書】【說苑】等,都是「子貢」「子贛」兩種寫法並列不悖,給後人易造成誤解,但隨社會的發展和日趨規範化與統一化的文字演變,「貢」雖為借字卻成了最佳選擇。

「貢」與「贛」二字在上古雖說可以通用,但意思卻不盡相同。「貢」在古代多指把物品進獻給天子,清人郝懿行【爾雅義疏】指出「:貢者,贛之假音也。」可見,並非「貢」本身就有「賜予」之義,而是它作為「贛」的通假字,才有了這個意義。而且,事實上「貢」表「賜予」之義目前傳世的上古文獻中也並未見到確切用例,權威辭書【漢語大字典】該義項下也只是收錄了【爾雅】的條目,並沒有實際使用的書證。由此得出結論,贛揄之「贛」,賜也,表示承受恩寵。筆者以為,舊誌所載的由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張翰勛提出的賜榆火說、著名文化學者王建成提出的賜縣說、淮海工學院亞太文化研究所所長李洪甫提出的貢羽說,均對「贛」字進行了科學解讀,即「賜予」,只不過貢羽說之「貢」,應讀gàn音。至於貢榆說,雖亦有貢羽說之「貢」,但卻與之相去甚遠,實屬誤讀。就像清嘉慶年間贛榆籍貢生朱堯望,在編纂【贛榆縣誌】輯錄此說時雲「:或曰:贛,貢也。榆,木之美者也。詠於詩,征於禮,以榆木常入貢故名。」可他卻一再表明「予未敢以為信。」其實,將本字「贛」gàn,誤讀成「貢」gòng,將「賜予」錯解成「貢獻」,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其義迥然不同。

「揄」字本義「撐船」

縱觀歷代諸說,「贛揄」本義探究出現的分岐,大都由「揄」字本義闡釋引起。從木之榆和從手之揄,雖說音同,但究其原始涵意卻失之千裏。當然,也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揄」通「榆」。

「揄」字,左邊為手,右邊上是人,人下三橫,下為月字,右邊為刀。連雲港市考古專家劉洪石認為,月字是測量太陽執行的量天尺,三橫表示刻度。表達的完整意思是:人手裏拿著刀具,在契刻著觀天的記錄。果真如此嗎?

「揄」初字為「俞」,據【說文·舟部】雲:「俞,空中木為舟也。從,從舟,從巜,水也。」。華中師大的何金松教授,在【漢字文化解讀】一書中所說「:從俞得聲的一些動詞有由此到彼或穿越、度過義。如:逾,越進也;輸,委輸也;揄,引也;窬,穿木戶也;愈,病療也。凡逾越、運輸。必此地到彼地;揄即引度,帶領······這些字所共之大義均來自俞為舟渡水的具體特定義。」根據古文字學分析、考辯,「俞」本義是挖空樹木做的小船,即獨木舟,而「揄」,就是船夫劃槳、使篙的意思,據此【說文】才引申為「揄,引也。」可見,「揄」字本義與「契刻觀天」「天文中心」無關。而從木之「榆」,指的是用榆木所造之船,與表示「撐船」意之從手「揄」,顯然不同。

既然「贛揄」是賜「揄」,那麽,此說與前賢的「賜榆火說」「貢羽說」,尤其是「賜縣說」又有何異?其不同之處就在於對「揄」字的理解上。筆者認為(上蒼或大王)所恩賜的不是有形的「榆火」「羽旌」之類,而是一個「名稱」。可這名稱又並非什麽「引神仙相見之地」的「賜縣說」。「賜縣說」是根據引申義「揄,引也」,結合秦始皇遣徐福泛海求長生不老之藥,贛揄又是徐福故裏,便賜名「引神仙相見」,為特設之縣。此說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贛揄之「揄」仍不是本義,再就是如此理解,「贛揄」一詞最早只能出現於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次出巡得徐福出海求取仙藥上書之後,而秦之郡縣制是公元前221年全國普遍推行的,時間不符。事實上,秦帝國之前的楚、晉等國很早就已試行,贛揄先後歸屬齊國、吳國、越國、楚國的領地,自當早有其「名」。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贛揄」本意賜「揄」,即:「多撐船之地」,漁業發達。秦始皇假道遊水兩次臨幸贛榆,留有「秦山島」「下駕溝」「王坊」「圬工」等地名,並遣當地方士徐福東渡求藥,乃至今天的贛榆成為全國漁業生產百強縣,理解起來似乎也順理成章。至於漢代崔琰在【述初賦】中寫到:「吾夕濟於郁州,朝發兮樓台,回盼兮句榆。」賦中的「句榆」,意思就是「句芒後人所建的恩賜之‘揄’」,即指治所鹽倉城的贛榆縣,今人稱贛榆為「榆城」似也未嘗不可。但贛榆之「贛」讀音gai而不是gan,音轉之故,由方言演變而成。時至今日,在贛榆區的班莊境內,仍有人稱當地的「子貢山」為「子贛(gan)山」。

文章作者:祝新華

文章來源:【江蘇地方誌】2017年第1期

選稿:宋炳燃

編輯:劉 言

校對:羅舒平

審訂:耿 曈

責編:計夢菲

往期精彩推播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