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我們能應對憤怒的公眾嗎?農夫山泉有點苦:平息「農夫山泉」風波,需要一種共同責任

2024-03-20辟謠

農夫山泉一定沒有想到,宗慶後去世竟然成為農夫山泉最大的輿論危機。

從影響的結果看:

1. 農夫山泉不僅股價連跌三日,市值蒸發約230億。

2. 銷售銳減:無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都如此。

3. 輿論風波不斷:上榜熱搜11次,上榜平台5家,持續時長126小時。

這場 風波農夫山泉始料未及,即使是連一向低調、幾乎不出現在媒體聚光燈下的大老板鐘睒睒也都寫了一篇小作文【我與宗老二三事】,試圖來應對這場關乎企業品牌、個人口碑的危機。沒有誰會預想到,一場對民營企業家宗慶後的紀念活動逐漸變味,成為對另一位民營企業家鐘睒睒和其創立的農夫山泉的定向「狙擊」。

鐘睒睒先是被指責「對娃哈哈忘恩負義」,被質疑其子入美籍,再後來又被指競爭不擇手段、包裝借鑒日本元素「媚日」等等。網絡輿情持續放大,一時間,農夫山泉股價下滑、被直播「倒水」……鐘睒睒和農夫山泉這個創立近30年的品牌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這些道理本來不難解釋,但是放在現在的情形下,聽上去就有點「刺耳」。無他,輿論本來就會形成「沈默的螺旋」,不論是有心引導或者單純是為博流量而出現的「放大器」效應,都可能讓網絡輿論場看上去一邊倒。面對如此情勢,農夫山泉有口難辯,辯無可辯,要度過這次危機,或許只能交給時間。

農夫山泉的事發生後,有朋友問我:我們應該如何引導輿論?

無論是鐘睒睒的悼念、小作文,還是農夫山泉的第三方解讀,作為公關人來看輿論的發酵與走向,你都似乎在對當下的輿論環境感到一次次地震驚,也感到多許的無奈與無力。

1、當前的輿論環境加大了危機應對的難度

不僅是註意力分散這件事,造謠的成本變得更低,負面訊息傳播得更廣,而應對風險、造謠的難度不斷加大。

其中,隨著網民的文化水平更大眾化後,要去教育一個人,即使是客觀的資訊試圖喚醒的成本極高,甚至,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這一點,王興、羅翔、董宇輝清除他們的社交言論便能窺見一二。

2、弱傳播:常識被淹沒在憤怒中

傳統的危機公關應對原則正在失靈。為何?因為「傳統」,也就是說,這些原則可能並不適用於當下的輿論環境的變化,輿論中的核心人群。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在輿論世界中是弱者。鐘睒睒的小作文寫得雖然不好,但如果他是在內部高管談話中,也許效果就很不一樣了,但是他面對的是大眾,是那些不理解他,甚至覺得他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的中國首富,一個資本家——本來就是對立面。

鐘睒睒和很多輿論中的大佬的感受是一樣的:面對大眾的質疑、造謠是委屈的,發怒的,也就容易做出在常人看來「匪夷所思」「不合理」的言論來。也就是說,在輿論漩渦中,當事人極容易失去「常識」。

3、沈默可能是最佳解決方案

我很悲觀地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在黃金24小時采取的正面回應,其實並不能解決本質問題,也許,沈默是最佳解決方案。

之所以會引發爭論,是因為有態度的討論空間,甚至是很多一句話標題的「死穴」。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言語組織就不能有完美回應,無論怎麽回應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也就產生了更多新的關註和討論空間。

有時候,不正面出來說話,可能是最好的解法,但是對於一個高管,對於行業的打工人,我們能不能承受那樣的委屈,我們明知不可為但因為屁股決定腦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事情發生後,有悲觀者認為民粹泛濫,以後企業家的處境將更難。這樣的言論可以理解,應該認真對待,但也需要進一步討論。

無論此後是自然走偏抑或被引向歧路,歸根到底,事件的起點是對宗慶後這位民營企業家廣泛的、自發的懷念。市民們冒雨前往宗慶後的追思會,杭州下沙區的花圈被買空,「敬重與愛無需多言」的標語掛在欄桿上……這些感人的場景讓我們忍不住回想,已經有多久,我們沒有這樣自發地去紀念一位企業家了?

中年創業展現的勇氣、「達娃之爭」中展現的堅韌、在產品開發中的創新精神以及對公共利益的重視,這些品質和行為當然是屬於宗慶後個人的,但也普遍存在於企業家群體中,其中很多品質恰恰是其背後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根本所在,大家對宗慶後這些品質的尊重,恰恰也是對企業家精神的尊重。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我們選擇相信這是可能的:充分施展個人才華、追求個人財富積累、過上更好的日子,民富以至於國富……。在很長的時間中,企業家是很多中國青年人的人生偶像,雖然這些年企業家面對的輿論環境有波折,但想過好日子的共識不變,對企業家精神尊重的基礎就沒有變。

正因如此,我們理解,讓很多人擔心的,不只是這樣一種打著正義旗號(比如愛國)掄棒子、扣帽子的攻擊,更因為這種言行在輿論場的喧囂和共振,從線上到線下。人們擔心,如果對合法合規經營的企業家毫無根據的網絡攻擊和「審判」可以肆意,如果企業家無法開口,也無法維護正當的公民權利和企業權益,如果站在這種攻擊對面的是「沈默的大多數」,只會意味著每個企業家都在「射程之內」,沒有誰能置身事外,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鐘晱晱和農夫山泉。

化解這樣的擔心是一種共同責任。要履行這種共同的責任,官方和主串流媒體應該主動辟謠;抖音等短影片平台也應該調整演算法,防止過激言論在流量機制下廣泛傳播,對於傳播謠言、挑動情緒的賬號要及時調整;個人也應該更理性地對待各種偏激的聲音,被這些聲音包圍,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我們註意到,理性的聲音正更多出現在主串流媒體和網絡平台上,拒絕「碰瓷式」「煽動式」地消費愛國情懷,要求維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決策層正在著力推動相關政策。去年出台了「民營經濟31條」,今年以來,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行程也在加快。最近中央網信辦部署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散布傳播涉企虛假不實資訊,蓄意造謠抹黑企業、企業家等問題被列為重點。我們願意相信,這場出現在2024年春季的輿論風暴,只是民營經濟發展行程中的一個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