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稭稈到底有多少「隱藏技能」?一起看稭稈「七十二變」

2024-06-10辟謠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伴隨著今夏小麥豐收,田間地頭的稭稈也多了起來。作為糧經作物種植生產大國,中國有著豐富的稭稈資源,我們一起聚焦稭稈的綜合利用,怎麽讓稭稈「七十二變」?當稭稈再回農田,迴圈農業有何新亮點?如何挖掘稭稈的更多「隱藏技能」?

安徽固鎮:牛兒吃上了「新口糧」

眼下,安徽蚌埠市固鎮縣的110多萬畝小麥正在收割,在人們喜獲新糧的同時,固鎮縣的養殖場裏的牛羊也享用上了「新口糧」,它們的配方飼料裏有80%就是小麥收割後留下的稭稈。

位於蚌埠市固鎮縣的這家肉牛繁育基地裏,1200多頭從澳洲進口的安格斯能繁母牛正在吃「早餐」,基地每天早上8點投餵第一餐。

國海 創聯 新馬橋牧場場長 崔煥軍: 根據能繁階段的能量需求,我們制定了飼養配方,稭稈占80%,蘋果渣占15%,精料的比例占5%。

為了讓牛能夠接受稭稈,養殖場透過除塵、切割等特殊處理,讓稭稈摸起來又柔又松,有點像鮮嫩的青草,再加上蘋果、玉米這樣的精料,一份營養均衡的配方飼料就做好了。一公斤的飼料灑上半公斤的水,攪拌均勻後,就是牛的營養餐。

國海 創聯 新馬橋牧場場長 崔煥軍: 我們全群存欄是1200頭,每頭牛每天的稭稈使用量在10公斤左右,全群每天的使用量是12噸左右。現在是麥收階段,新的稭稈也下來了,我們的牛可以吃到新口糧了。

崔煥軍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和固鎮當地的八家稭稈供應商達成了合作協定,只要需要稭稈,一個電話就送貨上門,相對於其他地區,每頭牛飼養成本要降低到30%左右。

蚌埠市固鎮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總農藝師 吳曉悠 全縣現有各類肉牛養殖場戶1000余個,肉牛飼養量達6.2萬頭,建成105個稭稈標準化收儲中心。全縣每年的稭稈收儲利用總量是85萬噸,其中年稭稈飼料化利用量是21萬噸,肉牛的標準化和規模化養殖水平在穩步提升。

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肉牛產業發展,實施「稭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計劃到2030年,全省稭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在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在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在1000億元以上。

稭稈「營養餐」 為土地「增肥力」

小麥稭稈在畜牧業「大顯身手」,那它還有沒有「潛力」可開發呢?江蘇太倉東林村還探索出了一條「取之於土、用之於土」的迴圈農業產業鏈。稭稈再回農田,這樣的迴圈農業有何新亮點?

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黨委書記 蘇齊芳: 我們發現,麥稭稈、稻稭稈都可以收集起來變廢為寶。比如發酵中用糧食做的副產,豆腐渣、啤酒渣混進去,土壤有機質含量自然就上去了。

江蘇太倉東林村三夏服務專班 王曉平: 這邊是東林村的全電氣化發酵罐,它就像一個保溫桶。

現代科技加持,發酵工藝邁上了新台階,也讓迴圈農業的發展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記者了解到,太倉市已建成稭稈收儲服務組織13個,建設6個農業有機廢棄物肥料化利用加工中心,形成了飼料化、肥料化、基質化的綜合利用格局, 全市稭稈綜合利用率達100%。

總台央視記者 蔣樹林: 這裏是東林村剛剛收獲的麥田,我們再次來到這個地方發現,麥田裏邊多了我手中拿的這種有機肥,它其實就是麥田收獲以後,稭稈綜合利用以後再回到田裏邊。我在地裏邊聞到了一種發酵的味道,它其實就是有機肥不斷「營養」土地的過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麥收之後,馬上為下一季的糧食生產打好了營養底座。

太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馮瑞興: 這就是一個迴圈農業、迴圈往復最好的表現了,取之於土,還之於土,土壤也能生生不息。

參照東林村的做法,今年隔壁萬豐村、雅鹿村等多個村莊也加入進來,成為迴圈農業發展的小夥伴。從一根稭稈到一粒糧食,大夥兒都在精打細算,提質增效。

「稭」盡所能

中國稭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當前全國玉米、水稻、小麥、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稭稈產生量為 8.65億噸 ,可收集量 7.31億噸 ,綜合利用率 超過80%

總體來看,稭稈綜合利用整個產業鏈當前的總體效益不高,收儲成本過高,影響了產業發展的積極性與可持續性。稭稈大部份被加工為飼草,還有一部份會用於發酵成肥料等,如何挖掘更多稭稈的「隱藏技能」? 專家認為, 破題之路是提升稭稈產品附加值

「高值化」利用稭稈

提升稭稈產品附加值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 張海林: 目前稭稈離田綜合化利用的途徑主要有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五化利用方式,提高稭稈的資源利用,變廢為寶,提高它的附加值。

安徽豐原集團高值化利用專項負責人 孫磊: 我這一身衣服都是聚乳酸做的,我們以稭稈為原料,經現代生物發酵技術,能生產出一系列纖維、塑膠替代制品。

在科技加持下,一根根稭稈正從田間走向車間,「變形」為新物料。在江蘇南京六合,安徽阜陽,一捆捆「稭稈卷」被吞進了發電廠的「大肚子」中,搖身變成企業不可或缺的「綠色食糧」。

在河南淮濱,小麥稭稈粉碎後,被壓制成一種新型環保燃料生物質顆粒。小小的稭稈既可固化成型,也可燃燒發電,還可沼氣化利用。目前,河南省19家生物質發電廠,每年燃燒100多萬噸稭稈。72家大型沼氣工程、29家成型燃料加工廠,每年又可轉化230多萬噸稭稈。

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把稭稈和畜禽糞便透過高溫發酵、滅菌、黏合,開發生產出育秧基質片,成本低、好降解,較好地解決了農業廢棄物利用、農民育秧取土和工廠化規模育秧三大難題。

(總台記者 梁麗娟 蔣樹林 梁黎明 太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