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泛濫,已經是全球最頭疼的難題。為了控制老鼠的數量,人們常常會使用滅鼠藥。
然而,近日有研究表明,人類長期濫用滅鼠藥的後果來了。
有研究團隊整理統計了過往老鼠藥和野生食肉哺乳動物死亡相關的案例,結果表明,這些案例中大約有1/3的野生食肉哺乳動物死亡是和老鼠藥(抗凝血滅鼠藥)相關,可以在動物的肝臟組織中檢測到化學物質。
這些受害者中,有34 種是以老鼠為食物的,也就是食物鏈中處於老鼠的上一級,例如白鼬、狐貍、野貓和一些食鼠鳥類。
比較特別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其他受害者,包括 美洲獅和灰狼,通常它們是不會捕食嚙齒動物的。
它們體內的滅鼠藥成分是哪裏來的呢?
有一小部份可能是直接誤食老鼠藥導致,還有一大部份則是隨著食物鏈轉移,也就是所謂的生物累積。
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是主要原因
為了殺死老鼠,人類研發了很多種滅鼠藥。
20世紀初,滅鼠藥主要是一些以金屬磷化物(通常是 磷化鋅 )、 士的寧等劇毒藥物混合而成的,屬於 急性高毒藥 ,攝入後一般1天內就會死亡,效果很快也很好。
缺點是沒有解毒劑,容易殃及其他動物,而且也很容易產生很強的誘餌厭惡性。
老鼠非常聰明謹慎,如果是急性滅鼠劑,它在去吃的時候,就會看到其他老鼠死亡,後面它就會避開這種食物。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又研發出了一種慢性的滅鼠藥,也就是開頭提到的抗凝血滅鼠藥,食用後,老鼠會因凝血障礙而死亡。
華法林是 第一代抗凝血滅鼠藥,特點就是起效慢,需要多次投放,但很受老鼠歡迎,不容易對有毒誘餌引起厭惡,也有解毒劑。
只是後來科學家發現,有一些老鼠對華法林產生了遺傳抗性,效果越來越差。
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發出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 溴敵隆 就是其一。
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的特點是毒性比第一代要強,因此起效需要的濃度比較低,一次攝入就會導致老鼠死亡,而且之前對第一代已經有免疫能力的動物,同樣有效。
因此,第二代也被稱之為「超級華法林」。
到後期,人們還開發出了一些創新類滅鼠劑,比如薄荷油一類的植物性產品。
在形狀上也是各種各樣,有的是蠟塊,有的是適合老鼠啃咬的塊狀,也有的是用植物油和面粉制成的,非常迎合老鼠口味。
目前,市面上普遍用的是慢性滅鼠藥,其中抗凝血滅鼠藥用得最多,一代常用於農場,二代主要用於住宅和城市區域。
值得註意的是,開頭研究中導致動物死亡的滅鼠藥,大多是第二代抗凝血滅鼠藥導致。
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第二代用得多,根據一項分析表明,全球範圍內購買二代的比較多,大約占60%。
另一方面,是第二代 在老鼠體內的降解時間要比第一代長。
這意味著,第二代在體內殘留時間比較長,那麽引發的二次中毒事件也就更多一些。
中毒越來越普遍
其實,很早之前,科學家就意識到老鼠藥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很多國家也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規定也是有漏洞的。
過去有很多劇毒的滅鼠藥,很早就被我們國家禁止生產了,那現在想買也買不到了。
而很多一代二代 抗凝血滅鼠藥還是在生產的,只是 對購買的人、用途、數量,以及購買的地址等等進行嚴格的規定 ,因此想買還是容易的。
研究人員發現,這幾年野生動物因為滅鼠藥中毒的事件也越來越多,據報道:
意大利,2018年-2022年,收集到186只死狼,62%體內攜帶至少一種殺鼠劑;
紐約州環境保護局,2018 年- 2023 年,在紐約市公園內及周邊發現的 65 只猛禽中,77% 的屍體肝臟中可檢測到一種或多種殺鼠劑。
美國的一家野生動物診所, 2017 年- 2019 年,入住該診所的 43 只紅尾鷹全部都攜帶殺鼠劑,其中40只體內攜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殺鼠劑。
以上這些還是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很多動物食用滅鼠藥後,不會立即死亡,但會對身體造成間接影響,比如躲避不及時車禍死亡,更容易被天敵捕食,不能捕食餓死等等。
目前,對於抗凝血滅鼠藥的使用,不同國家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想完全禁止是很難的。
但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升,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環保的滅鼠方法來取代毒殺。
之前巴黎就想透過「絕育」來控制老鼠數量,我記得當時還有很多人「笑話」這種方式,認為是多此一舉,還不如直接毒死。
現在來看,這種方式還是有科學依據的。
不過,我覺得控制老鼠方法有很多,對於國外很多國家來說,只要勤倒垃圾,保持清潔,就能減少老鼠亂竄,這方面我們國家就做得很好。
其次,也可以嘗試機械類滅鼠,像陷阱籠子和粘鼠紙,畢竟這個方式是最環保的。
就是不知道有些國家會不會采用,像英國就是禁止使用粘鼠紙的,覺得不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