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每個人都有權利安排自己的最後時光」——講述一位老人的故事

2024-04-20辟謠

又到清明

當我們緬懷親人

很多朋友

除了思念

可能還帶著遺憾

甚至創傷

過去兩年

記者蹲點安寧療護

在評論區

收到很多網友的生命故事

當親人的疾病無法逆轉

最後的時刻有多難熬

這個清明

講述一位老人的故事

也許能幫到你

或是你的家人、朋友

對父親說,這是「療護科」

刻意避開了「安寧」兩個字

把父親送進「安寧療護病房」前,王靜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北京這些大醫院,沒有我沒跑過的,呼吸科和腫瘤科都明確告訴我,不會再收我爸住院了。」

王汝林,82歲,確診小細胞肺癌晚期,無法逆轉。很多個夜晚,他只能一直坐著,即便吸著氧,也躺不下來,「隨時有憋死的風險」。一位醫生建議她:「趕快去找安寧,否則就是ICU病房收你,那個時候,你可是看不到,摸不到。」

病情無法逆轉,該怎麽和父親開口?

在北京海澱醫院安寧療護門診,王靜一度情緒崩潰,「我怕我爸接受不了,老人都會非常在意的,回不了家。」

後來,她嘗試用醫生提供的方法詢問父親:「在家裏已經沒有醫療手段了,去醫院緩解你的癥狀,你願不願意?」

父親同意了。

但王靜仍然沒敢明說。

「當時我有小心思,我是用最快的速度推進這個門。」王靜對父親說,這是「療護科」,刻意避開了「安寧」兩個字。但二十多天後,父親越來越覺得不對勁,雖然癥狀得到緩解,但是「這樣持續放胸水,我是沒有出院那一天的。」他開始自己在網上查病情,讓女兒把醫生喊來聊一聊。

與其讓父親亂猜,不如告訴實情。

那次和醫生們聊完,「我父親很明確地說,我離不開醫院,我不能出院,咱們共同努力吧。」

那天起,老人開始規劃自己最後的時光。作為一名電子商務專家,住院前,他正在帶隊編纂【數碼經濟大辭典】。他讓女兒從家裏搬來了電腦,把病房變成工作室,趕書稿、追進度,還組織了好幾次線上會議。

就覺得那一夜

我陪著父親,就夠了

父親比自己想象中堅強。

「實際上,我對於這個話題想得太多,我父親接受起來沒有那麽難。」王靜說。

她養了花,醫護們每天去爺爺的病房「賞花」;每天下午,她都會給父親弄點他愛吃的冰淇淋;即使病房很熱,父親也愛念叨自己不能穿短袖,王靜就故意穿個毛衣給他看……

有一次,護士長帶著見習生們去病房,爺爺來了興致,講個不停。「剛開始心率90多,一直飆到130、160,不能再聊下去了。」護士長說,「從頭到尾,聊他特別驕傲自豪的一生。」

就這樣,王靜慢慢放松下來,討論治療用藥方案,不再需要瞞著父親;父親有任何不舒服,醫護團隊在旁提供專業幫助。

「我現在只有一件事,全心全意陪伴。」

一些夜晚,父親還是會突然喘不上氣。王靜用自己的背支撐著父親,背對背坐著。

「會想什麽嗎?」

「就坐著,什麽都不想。」王靜突然哽咽:「就覺得那一夜,我是陪著我父親,他是靠著我肩膀的,就夠了。」

每個人都有權利

去安排自己的最後時光

老人在兩個月後離開了。王靜把花留給了病房。

她說,父親的生命指征,是在睡眠中一點點下來的,醫護人員幾乎處理了他所有的不適,沒有痛,沒有憋氣,身邊有親人的陪伴。

家裏原來的小時工李姐來了。王靜和她坐在一起翻看照片,回憶老人。

「這張照片,你知道嗎?他坐在電腦前,一只手動滑鼠,另一只手在吃棒棒糖,但底下其實在放著胸水。」

「王琪老師我永遠都記著,她一找我爸,就說,咱家大寶貝今天霧化做沒做。大寶貝,對,大寶貝。」

「有一個護士,每次給我爸打針,就說,要常溫的要涼的?就跟點啤酒一樣。」

「還有一個護士,給我爸紮針,紮了兩針沒紮透,說爺爺我賠你個冰淇淋。第二天一大早七點敲門,說爺爺我給你買了個草莓味的冰淇淋。」

……

這樣的瞬間,會讓你永遠記住。「只要想起來,就覺得特別溫暖。」王靜說。

「癌癥確診,對於患者本人和他的家庭都是一次非常大的打擊。一開始治療可能還有效,後來可能又會復發。」做安寧醫生前,秦苑做了三十多年血液科和腫瘤內科大夫,見過很多癌癥晚期家庭的艱難時刻,「當治療不順暢,遇到挫折和打擊,就是緩和醫療需要出現的時候。」

「我覺得大家對安寧了解得並不多。」王靜說:「好好地去規劃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安排自己的最後時光,癌癥晚期依然可以活得很有尊嚴。」